摘要:近十年來,地方本科院校多數是新建初辦,規模不斷擴張,在發展中遇到不少問題,提升辦學質量方面存在很多梗阻。本文針對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梗阻進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以就業和市場為導向、服務地方為宗旨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發展;梗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6-0139-01
一、地方本科院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梗阻分析
(一)發展融資渠道呈現出單一性和脆弱性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是由幾所專科院校合并而成,十多年來借著良好的辦學環境與政策大力擴招,在校生人數翻了幾倍甚至十來倍,規模上甚至超過很多老牌院校。但是,這種數量與規模的擴張,完全是建立在貸款與對招生的樂觀預測基礎上,地方政府財政支持非常有限。若同那些省屬部屬中央直屬院校相比,融資渠道與籌資方式是極其單一的和脆弱的。隨著人口紅利的結束和集中還款期限的來臨,這種辦學模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二)辦學定位不明確制約地方本科院校的進一步發展
盲目的規模擴張使地方本科院校存在著辦學定位模糊問題。不少院校由于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的需要而得到政策上的支持,沒有從實際出發,從本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出發,急功近利,與老牌大學攀比,不惜重金聘請知名專家教授,實際上很多是掛名,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或是不注重打內功,為了招生,一味做形象宣傳,開辦熱門專業,而使辦學毫無特色可言。或是不斷搞基建,搞擴張,忽視適合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最佳規模。
(三)低質量的生源和師資力量不足是地方本科院校提高辦學層次的重要梗阻
辦學層次低是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的特點,這使得其在發展中遇到很多不可預見的難題,長期下去會形成持續發展的重大梗阻。辦學層次低,很難讓其找到高質量的生源,而生源質量不能提高就會導致其辦學層次在低位徘徊,兩者扭結在一起,形成惡性循環。其次,師資力量不足也構成了其發展的瓶頸。盡管,多年來,許多院校大量引進人才,但是師資規模仍然跟不上學生規模,師生比過低。這種狀況使得教學只是粗放上的,無法培養出大量的優秀畢業生。
(四)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地方本科院校持續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
十多年來的大學擴招和高等教育的超前發展和大眾化延緩了青年就業,紓解了人口高峰時期的社會就業壓力,為社會經濟發展儲備了大量人才。然而至今,擴招卻帶來了當前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這是目前每所普通大學面臨的頭等問題,而地方本科院校情況更糟。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本科院校整合時間不長,辦學模式特色不鮮明;二是低質量的生源不可能會產生大量的優秀畢業;三是辦學層次低導致畢業生只能面對競爭激烈的低端就業市場。畢業意味著失業,這會影響地方高校的聲譽,影響其持續發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多渠道籌資辦學,進行融資創新
首先,要拓寬籌資渠道。不僅要爭取地方政府給予更多的支持,而且要爭取企業贊助。為此,校方應該下屬院系更多的財權,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不影響教學管理的情況下讓他們各自去爭取企業的理解與支持。
其次,嘗試產業化形式經營學校資產資源。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后勤已經市場化,但是產業鏈并不長,因此僅僅是讓學校放下包袱,而沒有給學校增值。要讓資產資源保值增值,就必須延伸學校資產資源產業鏈,挖掘附加值,為辦學補充可持續資金。
再次,對所開的專業進行市場價值評估,在政府許可范圍內進行收費制改革,實行差別收費。目前,高校收費在各個專業之間有一定的差別,但是只反映了辦學成本的差別,并沒有反映市場對它們的正確評價。這種建立在成本基礎上的差別收費制不僅導致教育不公平問題,而且還導致學校學費收入上的巨大損失。若地方高校大膽改革,實行基于市場價值的差別收費制度,這不僅部分地解決了辦學經費不足的問題,而且還給予了受教育者的公平待遇。
(二)以就業為導向,科學定位,求解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適度規模
第一,根據市場需求和社會需要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力促教學創新。現代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經濟傾向性,即以社會經濟發展為基本導向。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結構集中反映了一定時期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同時,我國政府要求將就業和招生捆綁在一起,因此,就業不好,招生就不好,高校生存與發展就存在問題。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必須以就業市場為導向適時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尋求高等教育的細分市場,集中于細小的差異市場。為此,校方要組織專門人員市場進行各專業就業彈性和就業效應分析,把握本校各專業的就業市場容量和做好前景預測。
第二,改革教學管理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學的教職員工績效評價機制。高等教育技術革命和高校規模的擴張,孕育了課程設計的統一和教學課件的集中開發模式,為地方本科院校實施教學改革提供了充分的條件,為教學型高校教師的教學效率提高提供了可能性。程序化的統一的教學模式盡管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了創新,但是有利于整體素質不如名牌院校的教師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從而為提高優秀畢業生的比率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須改革教師評價機制,應使得教師評價方案的價值導向和特定的高校辦學條件、職能定位、教學目標等結合起來,建立多元化的教師評價主題機制。
第三,通過科學測算,尋求本校發展的最優和適度規模。從經濟的角度看,一個企業的發展是有最優規模約束的,在未達到最優規模之前呈現著規模報酬遞增。可是一旦超過最優規模,企業就走向規模遞減階段,因為超過最優規模的擴張會帶來管理成本和內耗的加速增長,致使效率下降,得不償失。當前,地方本科院校規模普遍大,不僅遠遠超出了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也超出了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適度規模。因此,其面臨的不再是擴張,而是需要根據市場容量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需要,按照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測算出最優的發展規模,及時提高辦學層次。
參考文獻:
[1]陳復新.地方高校地方特色建設的思路研究[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1(2).
[2]曾尉陽.基于SWOT分析的地方院校發展定位研究[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作者簡介]曾海興(1974-),男,江西九江人,經濟學碩士,九江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金融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