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校網絡信息化速度的加快,網絡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網絡生活成為了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信息量的增大,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會不由自主融入多元的虛擬群體,其個體思想深受虛擬群體意識的影響,或融入到群體意識當中,或個體思想產生異化,顛覆先前的感知和價值觀。掌握網絡虛擬群體的思想導向,避免網絡異化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加強大學生主體性教育和推進網絡文化的倫理道德建設。
關鍵詞:網絡;個體思想;異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6-0143-01
一、思想異化的內涵
異化一詞,最早出現于哲學領域。在哲學的語境中,異化是指主體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分裂出自己的對立面,變為了外在的異己的力量。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對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異化概念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闡述,其中著重的談到了人的思想異化。馬克思認為, 人的思想異化有三個維度,一是勞動產品對于人的異化,再者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三是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體現在當今社會官僚主義、貪污腐敗、人情冷漠等方面。在當代,個人思想的異化就是指人們在所創造的財富和環境面前,對自身思想行為失去了判斷力和決定權,其思想行為的指向由物的流通和別人所決定的現象。
二、網絡環境下虛擬群體意識的特點
網絡虛擬群體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在我國,隨著網絡的普及,一方面,網絡硬件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另一方面,網絡軟環境建設的滯后使得人們上網環境相對比較復雜。這種環境對網絡虛擬群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虛擬群體的意識呈現出以下幾種特點。
由于網絡載體的虛擬性和自由性,網絡群體在組織結構上對比于現實生活中的組織,具有松散和約束力較小的特點。一個虛擬群體要想長久的可持續發展,個體思想必須進行整合,群體成員在思想意志上必須具有一致性。然而這種促使虛擬群體得以繼續生存和發展的一致性思想,就是虛擬群體的集體意識。這種群體意識有別于個體的單獨意識,當個體游離于群體意識之外時,有些情感和思想根本不會產生或者不會產生行動,只有個體思想整合在一起時,才會形成群體意識,這種意識具有共通性,但又有別于個體思想。
通過暗示、模仿、感染的方式進行整合傳統的社會心理學將暗示、模仿、感染稱為群眾心理或集體心理的三大原則。在當前網絡環境下,是虛擬群體心理的主要傳播機制。由于載體的特殊性,網絡環境下的感染一般指情緒感染,這種情緒感染決定了虛擬群體意識的特點,決定了群體所接受意識的傾向。在虛擬群體中,思想意識的交流比較集中,情緒極易相互感染,并且在感染的過程中不斷的強化,從而形成鞏固的群體意識。
網絡環境下,群體意見領袖大多隱去了社會地位的影響,他們更多的是依靠個人能力和個人觀念的吸引力來達到群體成員認可的,地位的平等性和交流的自由性使得群體成員對意見領袖的認同度極高。意見領袖一般思想敏銳,思想能力較強,并且負責群體規范的制定和維護,對群體的生存和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意見領袖在虛擬群體中的話語權較高,對群體意識的整合起導向的作用。
三、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在群體意識中異化的表現
2010年7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4.2億。在這個基數龐大的網民群體中,大學生網民群體占總體人數的11.3%,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個人社會化過程初期的大學生群體,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網絡作為他們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工具、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產生著重大的影響。經過分析和總結,大學生個體思想在虛擬群體意識中的異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依賴
信息依賴,是指在當前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自身發展中作用的動態過程。在大學生群體當中,信息的作用力趨向兩個向度,一方面,全球化信息網絡豐富了大學生與外界的交流,充足的信息資源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另一方面,長期對網絡群體信息的依賴也給大學生帶來了相應的負面影響,一是群體信息真實性的不確定會造成大學生的思維混亂,喪失現實的人的主體性。二是信息更新頻率過快導致大學生的信息焦慮,容易造成心理學中所說的“黑色眩暈”。三是西方利用其在互聯網中的文化強勢地位進行文化滲透,使得大學生容易受到影響,導致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異化。
(二)信任危機
網絡生活是基于現實社會生活的延伸,但網絡的虛擬性以及網絡信息管理的缺失使得群
體成員無法信任其他群體成員。大學生個體與群體成員的交流僅限于符號和表象上的交流,不能識別對方的真實情緒和想法,只能憑借自己的主觀猜測,不能滿足于相互之間信任的需要。長期處于相互不信任的狀態中,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推及于現實社會,易于產生信任危機。
(三)人格分裂
大學生在虛擬群體中的形象可能會導致大學生自我角色的錯位。大學生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用avatar在不同的虛擬群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體會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大學生長期的在“現實人”與“虛擬人”的角色定位中進行游走,如果不能理智的轉換角色,現實中可能容易出現“人格分裂”,即對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發生錯位的現象。當將兩種社會的法律和道德混淆并跨越理性的審視時,網絡危機將會轉變成現實中的危險。
(四)個性的喪失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基于某種興趣、愛好等原因加入多元的虛擬群體,在虛擬群體中發表自己對于群體討論話題的看法,可以加強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但是,在虛擬環境中,群體中的成員容易接受群體暗示以及群體感情的傳染,進而對一些事物的看法潛移默化的改變,從而順從于群體的合意。然而在虛擬環境下,道德責任感的弱化使得群體合意不一定都是理性的,容易導致思想的異化和個性的喪失。
四、建議與對策
(一)加強大學生的主體性教育
實施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1)教育目標上;(2)教育形式上;(3)教育內容上;(4)教育環境上。
(二)推進網絡文化的倫理道德建設
教育內容應針對以下幾方面(1)大學生層面;(2)教育者層面;(3)高校層面;(4)政府層面。
[作者簡介]帥竹英,女,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