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旗境內的鄂溫克族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概述鄂溫克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以及保護、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對鄂溫克族民族非物質文化資源的保護式開發策略。希望通過具體的調查研究,使鄂溫克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與開發。進而為當前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提供若干經驗借鑒。
關鍵詞: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式開發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6-0147-01
一、鄂溫克族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概述
鄂溫克族是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之一,其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溫克族人口數為30505在中國少數民族數中位列倒數第四。如被稱“索倫”的人數最多,約有兩萬三干多人,分布在輝河、伊敏河、莫和爾圖河、雅魯河、濟沁河、綽爾河、阿倫河、格尼河、諾敏河、甘河、油漠爾河流域。這部分鄂溫克人從事狩獵業和畜牧業及半農半獵為生,一部分人曾一度搞過農業;被稱“通古斯”的兩干多人,居住在莫日格勒河,錫尼河中上游一帶,他們主要從事畜牧業;被稱為“雅庫特”一部分人,居住在額爾古納河和貝爾茨河(今激流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狩獵和飼養馴鹿為生。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根據鄂溫克族人民的愿望,在呼倫貝爾盟民族事務委員會(擴大)會議上,人民政府根據他們一致的要求,恢復了原來的真正族稱——鄂溫克。鄂溫克族的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于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稱之為“樺皮文化”。鄂溫克族還有許多獨特的民族風俗,如對火焰的獨特敬畏,鄂溫克族人敬火如神。舉行結婚儀式時,新婚夫婦要敬火神。鄂溫克族人對火還有許多禁忌,比如不許用帶尖的鐵器捅火,不許用水潑火,不許向火里扔臟東西,不許女人從火上跨過,不能用腳踩火等等。同時其獨特的民族節日“米調魯節”也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米調魯節”?!懊渍{魯”是歡慶豐收之意。
二、鄂溫克族民族文化資源開發保護現狀
建國以來,黨和國家政府制訂了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政策規定,大力開展傳統民族文化保護工作;但是學術界目前對于鄂溫克族民族文化的研究還處于統計、考證階段。對鄂溫克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方面的理論研究還十分欠缺。而在實踐領域,鄂溫克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并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由于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某些文化遺產甚至瀕臨遺失。
有以下情況:
1.民族文化受到周邊環境沖擊影響且傳播范圍逐漸縮減。
2.傳統民族手工技藝流失嚴重、文化傳承人匱乏
3.相關重視程度不夠,人民缺乏文化保護意識
三、鄂溫克族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式開發策略
(一)保護式開發概念及基本原則
對于鄂溫克族民族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式開發主要指以保護和傳承為基本出發點,在不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文化內涵和生活環境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開發,以開發促保護的方式。具體原則主要包括活態保護原則,研究、物化載體保護原則,立法、命名式保護原則,人格化載體保護原則
(二)關于鄂溫克族民族非物質文化資源開發現狀及對策分析
從目前對于鄂溫克族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情況來看,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1.對其開發和利用沒有長遠規劃,多為民間自發開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民間的自發開發模式只追求文化開發的短期經濟效益,忽略了傳統文化遺產的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對傳統文化的內涵挖掘也不夠,品牌意識淡薄。
因此應努力加強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有許多唯一性和獨特性,在開發前應當制定科學有序的規劃方案,突出其文化精華,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給世人以耳目一新、難以忘懷之感;在開發前期階段,政府要承擔主導作用,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分類評價和統一規劃安排,制定科學可行的規劃方案,有一個統一的部署,既突出各地的特色,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每個開發項目更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形成區域優勢;開發要側重于特色和民族區域優勢,在保留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使其融入現代文明,推陳出
2.民族文化遺產開發過程中存在盲目性,過分依靠市場的自發調節,造成一定的損失。
針對這一問題,在開發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要保護地區文化的完整性,在短期利益和長遠發展、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找好平衡點;在對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當注意保護式開發既無論是研究者或保護者,都應當尊重傳承人的主體性和自主選擇,遵循其民族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同時可以采用建設“生態博物館”的方式,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內的鄂溫克族聚居區采取建立生態博物館的保護開發方式。在對靜態文化進行保護的同時也對動態文化進行傳承。不僅對文化現狀加以保護,而且還要接受其民族文化變異和發展的事實。
四、結語
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價值。雖然其民族人數不足三萬,但是其語言、歌舞、手工藝品、生產工具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卻是我國北方民族的集中體驗。但由于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在對其實施保護措施時,應當聯系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調整及改善。相信通過堅持保護性開發的方式,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對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開發保護,能夠達到保證其在將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對于維護其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促進文化遺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最終達成保護與開發雙贏的保護式開發目標。
參考文獻:
[1]孟剛.2010中國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及現狀調查[OL].中國消費網·中國消費者報,2011,01,07,09:28.
[2]汪麗珍.保護與發展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考[J].民族文學研究,2006,01.
[3]龔宇.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調查[J].滿語研究,2012,1.
[4]陳煒,李印,楊姍姍.廣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式保護研究—以融水苗族系列坡會群旅游開發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