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輻射主要來自哪里?
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發生后,一時間人們談核色變。然而,核輻射真的有那么可怕嗎?
核輻射就是放射性核素衰變產生的輻射,也稱電離輻射,即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包括α射線、β射線、γ射線、X射線、中子等,作用于人體的電離輻射又分為天然電離輻射和人工電離輻射兩類。
天然電離輻射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地球外的宇宙射線,二是自遠古時期就存在于地殼中的原生放射性核素。這些放射性核素,有的直接對人體進行外照射,還有的通過環境中的空氣、水、食物等介質,被人體攝入體內造成內照射。天然電離輻射所致人體輻射劑量每年約為2.4毫希(mSv)。
人工電離輻射是指與核相關的人為活動引起的照射,包括工業、農業、醫療、軍事、日常生活等方面,其中,醫療照射是人體最大的輻射來源。醫院放射科X光透視拍片、CT檢查、核醫學診斷治療和加速器放射治療,被檢查和治療者都會受到不同劑量的照射。電離輻射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給我們帶來福音,只要我們正確使用,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吸煙比核輻射更可怕
實際上,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受到天然電離輻射的照射,有實驗證明,生物如果在完全沒有天然電離輻射的條件下,是無法生存的。天然電離輻射中,最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是氡及其衰變產物造成的內照射。在地下的土壤、巖石中,普遍存在著氡,但含量不高。日常生活中,只要多開窗勤通風,就能有效減少氡對人體的不良影響,完全不必擔心。同時,世界衛生組織的權威報告指出,吸煙的危害比受到氡的輻射危害更大,如果你真的非常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應該先戒煙。
電離輻射作用于人體后會產生輻射生物效應。按其作用機理可分為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性效應。確定性效應只有受照射劑量達到或超過某一劑量閾值時才會發生,并且隨著受照射劑量的增加,受損程度會不斷加重。如放射性皮炎,當我們受到一定劑量的電離輻射照射時,皮膚就會出現紅斑,產生麻木、刺痛和燒灼感,更有甚者皮膚會出現水泡和壞死潰瘍。而隨機性效應的發生沒有劑量閾值,隨著受照的增加,發病的幾率也會增大,受損的輕重程度卻與之無關。
研究表明,在人體單次受照劑量小于100毫希的情況下,基本不會致癌,因為人體天生具有一定的輻射損傷修復能力,當單次受照劑量小于1希沃特(Sv)時,只有個別人會出現輕微的癥狀,并且很快可以恢復。如果受照更加嚴重,超過1希沃特,就會出現明顯的急性損傷癥狀,如血象下降,惡心嘔吐等,隨著受照劑量的增加,外照射的急性放射損傷按輕重程度可分為骨髓型、腸型和腦型三種。另外,攝入體內的放射性核素過多也會引起組織器官的內照射損傷,具體來講,當短期受照劑量超過2希沃特后,人體的淋巴系統、脾、骨髓等會發生免疫抑制,受照者在12小時內會有厭食、嗜睡等癥狀;當受照劑量超過10希沃特后,患者由于胃腸道損傷,會出現血便、免疫系統受損、全身感染等癥狀;當受照劑量達到50希沃特以上時,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可能出現為震顫、眩暈、運動失調等癥狀。
決定損傷輕重程度主要與輻射的種類、照射方式以及受照射生物機體的特性有關。輻射的劑量率也是影響損傷輕重的因素之一,如果兩個人都受到大劑量的電離輻射照射,短時間內高劑量率受照射的人很有可能突發急性放射疾病,而長期低劑量率照射的人可能只會引起慢性放射疾病。此外,不同的受照射部位和受照射面積導致輻射的效應有所差異。醫院對癌癥患者進行放射治療的時候,通常會對病灶進行幾十個戈瑞(Gy)的照射,在治療計劃系統及現代化精確定位技術的支持下,能夠殺死癌細胞并保證周圍的正常組織不受到損傷,這正是電離輻射加現代化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神奇之處。
就生物機體方面來講,除了每個人對電離輻射的耐受性不同之外,不同的組織和器官面對相同劑量或者相同類型輻射的耐受性也完全不同。美國漫畫和電影塑造超級英雄時對電離輻射情有獨鐘,不少超級英雄都是因為意外事故受到了超大劑量的電離輻射照射后,由于個體耐受不同而產生變異,繼而完成了拯救世界的壯舉,如受到宇宙射線照射的神奇四俠,受到γ射線照射的綠巨人,受到放射性廢物照射的夜魔俠等,但只是幻想。
作為普通人,每年除了約2.5毫希的天然照射和0.01毫?!?0毫希不等的醫療放射性檢查照射之外,很少會受到其他電離輻射的額外照射,這點劑量對身體基本沒有任何影響,但孕婦和少年兒童,應當最大限度地避免除天然電離輻射外的一切額外照射。
醫學治療的利刃
從電離輻射被發現的那天起,人類就開始了關于電離輻射的醫學利用,對X射線的運用無疑是最為大家熟知的。
X射線具有物理效應、化學效應和生物效應。X射線的物理效應是具有穿透物體的能力,同時在穿透過程中部分X射線會被物體吸收,吸收的程度與物體的密度有關。X射線的化學效應是指X射線同可見光一樣,能使膠片感光。當X射線照射到膠片上的溴化銀時,能使銀粒子沉淀而使膠片中的化學成分發生感光作用,留下影像。
正是利用了X射線的物理效應和化學效應,人類開始利用X射線來拍攝人體的密度圖像。起初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制作出的X射線管容量小、加速電壓小,產生的X射線能量低、穿透力弱,所以產生的人體影像并不清晰。隨著電磁學、高真空技術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發展,鎢燈絲X射線管被廣泛應用,使得X射線攝影質量大大提高,協助醫療診斷的X射線機由此應運而生。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X射線機六萬臺以上,僅江蘇省就達五千余臺,放射診斷技術人員約12.6萬人,而每年接受醫療照射的受檢人數約為2.45億人次。
當X射線等電離輻射照射到生物機體時,生物細胞受到抑制、破壞甚至壞死,致使機體發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病理和生化等方面的改變,稱為電離輻射的生物效應。電離輻射生物效應的基礎是電離輻射作用于機體時產生的電離作用,以及電離作用在組織細胞和體液內產生一系列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能使機體細胞受到損害,其損害程度取決于肌體吸收電離輻射劑量的大小和細胞的敏感性,這一特性被廣泛應用于醫學治療。特別是高能X射線管發明后,人類能夠利用的X射線的能量越來越高,于是醫院開始使用高能X射線代替放射性核素產生的γ射線(這類射線對人體的放射性危害較大)進行腫瘤的放射性治療,這使得腫瘤的放射治療成為繼手術治療、化學治療之后的第三大治療方法。
隨著人類對放射性核素熒光特性(X射線與硫化鋅等晶體物質作用時能放出熒光)的逐步了解和免疫學研究的進步,開始利用放射性核素與抗原抗體反應,進行檢測特定抗原的實驗。很快,這一技術走進醫院,醫生把放射性核素結合到具有某一器官特性的藥物上,使得放射性核素隨藥物聚集到某些器官當中,這些放射性核素進入人體后,被體外的儀器所捕獲,成為一個個信號,標示出器官的形狀和藥物在體內轉移的路徑和部位,通過觀察這些信號聚集的過程,醫生就可以觀察到器官的功能變化,從而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
如今,在人類對抗疾病的戰場上,電離輻射已經成為最鋒利的武器之一。對核能充滿恐懼,更多是因為我們對電離輻射不夠了解,以及一些外界信息過度夸張了電離輻射的危害,其實,只要合理應用各種放射性核素和射線裝置,就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我們完全不必談核色變。
編輯 陳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