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俠小說也是愛情小說,金庸幾乎寫盡了人世間的愛情,本文即從愛情的視角來看金庸小說中“孤獨”心境的開掘與表現,以金庸小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為例,感受著他們孤獨的愛,觸摸著他們孤獨的靈魂,是孤獨創造了愛情,愛情是孤獨的證明。
關鍵詞:金庸小說 孤獨 愛情
人世間幾乎所有的愛情在金庸的小說中都可以找到,而透過這些愛情我們還可以更真實地觸摸到一個個孤獨的心靈,金庸對書中人物“孤獨”心境的營造,也正是金庸小說的一個重要的審美特征及其特征。
一、 與生俱來的“孤獨者”
“人不僅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而且是一個個分開著被拋來的”, 史鐵生筆下曾提出人生的三種困境,其中第一種就是孤獨:人生來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來注定是活在他人中間并且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而在金庸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物從一出生就注定了比別人要承擔更深的孤獨。
《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流著契丹人的血卻生長在漢人的土地上,就注定了一個孤獨英雄的誕生。還在襁褓中的他在雁門關外被一大群所謂的中原英雄豪杰追殺,母親當場斃命,父親本想帶他一同墜崖自殺,但最后還是留下了他一個尚嗷嗷待哺的嬰兒孤獨地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他是丐幫幫主,不但挫敗過多次遼邦進犯大宋的陰謀,還殺過很多契丹人,如果不是丐幫內訌,他也許就這樣做一個漢人英雄了。但是潘多拉的盒子被馬夫人康敏打開了,蕭峰又開始了他孤獨的求身世之路;作為一個男人,蕭峰同樣是孤獨的,康敏就是因為他對女人的無視而產生了自己的復仇,而當他終于遇到一個真正的愛人阿朱,卻不久又死在了自己的手中;而他的孤獨還在于他的無人可敵,無人能理解,當大遼的國王耶律洪基諷刺他為大宋立下大功將得到高官之后,他拾起了地上的兩截斷箭插入自己的心口,說:蕭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間。這樣的舉動和這樣的話語,可謂悲壯,可是他還是孤獨了,因為沒有人理解他,竟被認為是畏罪自殺……或許蕭峰的死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他不用再與命運抗爭,不用再與孤獨為伴,他終于可以安靜地微笑著睡去了。
《神雕俠侶》中的楊過,同樣是一個沒有享受父母之愛的孤兒,他的父親楊康是江湖上人人皆知的賣國求榮、欺師滅祖的奸人,在他還沒出生時候就被誅之,而母親穆念慈也在他11歲時就病故;他被郭靖送到全真教去學武,又逃出全真派,躲在古墓,成了“古墓派”的弟子,而“古墓”中的小龍女一出場就是個心如止水,不與世人交往的形單影只的形象,而這個出塵脫俗的仙女般的女人也讓楊過開始了孤獨的求愛之旅;對于江湖而言,他同樣是孤獨的,他孤獨地追尋著自己的殺父仇人,也孤獨地在殺與不殺郭靖中掙扎,當郭靖夫婦殉城而死之后,他也選擇了離開江湖,歸隱去了……
還有《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看似一個經歷離奇精彩的人物,卻也有著與眾不同的出生與成長的環境。一是冰火島孤懸海外,與世隔絕,年幼的張無忌雖非孤陋寡聞,但畢竟是耳聽者多,眼見者少。二是在這個島上,除了張無忌之外,就只有他的父親、母親和義父三人,從小獨得三位長輩的厚愛,深受不含雜質的愛心滋潤,但卻因為自己的誠實與單純,因為一句真話“義父不是惡賊,義父沒有死”而惹出大禍,不僅間接導致了他父母親的慘死,也使他的生命處于極度危險之中,從而受盡磨難,開始了他的孤獨人生。他將要進入的是一個謊言的世界,而他所經歷的人生也是一段不斷被狡詐與謊言所欺騙的人生,而他在獨特的出生與成長環境下養成的誠實與單純的性格,注定了他回歸大陸后的人生是孤獨的。
此外,像這樣的孤獨者在金庸小說中還有很多,《天龍八部》中的段譽,看來風流瀟灑,可幾時又有人能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對他表示過真正的關心與理解?就連想當和尚而不得的虛竹,他之所以要當和尚,與其說是已經習慣地適應了寺廟群僧的生活方式,還不如說是害怕世俗與孤獨。這不由讓我想起了一部有名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那個在監獄中待了大半輩子的老囚犯,每當可以出獄的時候都會在出獄當天犯案再次回到監獄,當有一天老到已經無法通過對社會的破壞來讓自己重新回歸監獄后,他最終只能選擇了自殺,他的自殺或許看來是那么不可思議,可卻是人性最真實的揭露,一個人是很難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
二、用“愛”超越孤獨
愛情是什么?這可能從來就不是能說得清的。臺灣作家三毛就曾說過“愛如禪,不能說不能說,一說就錯”。或許愛情是什么本身并不重要,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對愛情的理解,然而有了愛情會怎樣?金庸告訴我們,愛情可以讓孤獨的個體尋找到可以回歸的樂土。我們可以看到金庸小說中的愛情有很多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孤獨者孤獨的證明,是孤獨創造了愛情。
《天龍八部》中的大俠蕭峰是一個不為女色所動的男人,康敏之所以怨恨他,正是因為他在洛陽城的白花會上居然看都不看她一眼,而在那個會上,康敏是最漂亮的女人,不僅那些英雄好漢看她,就是那些出了名的大俠們也偷偷地看她兩眼。當康敏這樣責問他的時候,他是這樣回答的:我從小不喜歡跟女人在一起玩,年長之后,更沒功夫去看女人,又不是單單的不看你。如果不是感情到了最脆弱的時候,他也是不會接受阿朱的愛的。蕭峰之所以愛上了阿朱,是阿朱給了他安慰。當他發現自己確實是契丹人之后,是阿朱用愛情和溫情治好他的絕望與痛苦。蕭峰是對阿朱是這樣袒露感情的:從今而后,蕭某不再是孤孤單單,給人輕蔑的胡虜賤種,這世上至少有一個人……有一個人。說到這里,蕭峰是一聲長笑,臉上是充滿眼淚,腮邊卻滾下了兩行淚水。蕭峰在愛情中找到了孤獨心靈的回歸,找到了可以慰藉的精神樂土,然而或許他注定是個悲劇人物,他的孤獨也在自己親手殺死了心愛的人之后升到了絕境,以至于他也想隨之一同死去。
《神雕俠侶》中的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堪稱千古絕唱,那是一種超越世俗的單純之愛,是兩個孤獨的靈魂緊緊纏繞在一起共同前行的愛。兩個人在人跡罕至的古墓中相遇,相識,日久生情,他們的愛遠離塵世的喧囂,遠離世俗的羈絆,他們在愛中得到了慰藉,在愛中得到了熱愛生活、創造生活的力量。正如小說中寫的那樣,在楊過與小龍女拜堂成親之時,小龍女當眾揭開自己受玷污的真相,而楊過也對眾人說出這樣的愛的宣言:“甚么師徒名分,甚么名節清白,咱們通統當是放屁!通統滾他媽的蛋!死也罷,活也罷,咱倆誰也沒命苦,誰也不會孤苦伶仃。從今而后,你不是我師傅,不是我姑姑,是我妻子!”找到了愛就不再孤苦伶仃,找到了愛就找到了孤獨的心安放的港灣。
《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的孤獨心境也正是在失去小昭和暫時失去趙敏時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一生中出現了四個女人,與其說張無忌的感情太過豐富,不如說人生的孤獨感總伴左右。他和殷離最早認識,在蝴蝶谷的時候就有婚姻的許諾,他們可以說是青梅竹馬;他與小昭一起困在光明頂的密室里,是在小昭的督促和引導之下,學會了“乾坤大挪移”,以后小昭就以丫頭的身份始終在他身邊,他們是患難之交;他與周芷若,同樣是少年朋友,周芷若處處關心他,在光明頂戰役中,有意口訴口訣,幫他渡過難關,他們是情意之交;與趙敏雖然認識最晚,卻最性情相投,他們是性情之交。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在孤獨的不同時刻,他與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感情,茫茫人海之中我們都會遇到很多人,而在你孤獨的時候能讓你感覺到一絲慰藉的人就是讓你懂了感情的人。而正如張無忌對周芷若說的那樣:小昭離我而去,我自是十分傷心。我表妹逝世,我更難過,你以后怎樣,我既痛心,又深感惋惜。然而,要是我一生再不能見到趙姑娘,我是寧可死了的好。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最終也總會找到一個人,會讓你愿意與之共生死,愿意永遠陪伴著他,就是因為在他的身邊你永遠都不再會感覺到孤獨,自己的心也永遠不再孤獨地漂泊,這個人就是你一生的愛人。
而在金庸的小說中對于愛情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相似的結局,那就是最后他們都選擇了與相愛的人開始隱居的生活,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和任盈盈一道歸隱林泉,甚至連《鹿鼎記》中韋小寶這樣的人物也偕夫人逃避到了人們找不到的地方了,或許在江湖中他們仍然是孤獨的,他們最終都選擇了回歸愛的樂土。
三、金庸的孤獨
小說的創作總會與作家的經歷有著一定的關系,魯迅曾說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本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 因此我們在談金庸小說中的孤獨心境的開掘與表現時亦要關注金庸的人生歷程,我們就可以看到隱藏在他內心深處的那種深深的孤獨。
金庸是《大公報》記者出身的,《大公報》是當時香港最大的報紙,可以說是報界的霸主,金庸在《大公報》的幫助下在香港創辦《明報》,當時大陸正值政權易幟政局混亂之時,此后香港與大陸由于政治的原因又一直交通阻隔,這以后幾十年金庸便只能旅居香港,直到1981 年7 月16 日才有機會回浙江老家。數十年與故鄉隔絕,縱然思鄉情切,也無法如愿以償。敏感而多愁善感的金庸飽嘗了游子的孤獨。而且金庸在辦報的過程中曾經與《大公報》帶領的很多報紙展開激戰,與金庸展開筆仗的人很多都是他從前的朋友,這場激戰甚至到達了人身攻擊的狀態。那時候的金庸承擔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孤獨。而金庸從1955 年開始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的創作到1972 年完成第十五部小《鹿鼎記》后宣布封筆,這近20 年間,正值中國大陸政治運動頻仍、政治斗爭逐漸升級的時期,大部分知識精英都受到沖擊,人們陷入一種深深的孤寂、絕望和迷惘之中,這種民族的災難又怎能不變本加厲地催化他那本就格外深重的孤獨情懷呢?
除了這些客觀環境所帶來的孤獨,我覺得金庸的孤獨還有來自自身的,作為一個天才一樣的人物,他對世事的看法,對世界的感悟都比一般人要透徹,而這不由讓我想起了魯迅的吶喊,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政治環境中的那樣敏感而又胸懷理想的金庸,他的孤獨在他的小說中得到了境界的最高升華。
參考文獻:
[1]金庸.倚天屠龍記[M].北京三聯書店,1994
[2]金庸.神雕俠侶[M].北京三聯書店,1994
[3]金庸.天龍八部[M].北京三聯書店,1994
[4]史鐵生.靈魂的事[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5]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M].上海三閑書屋,193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