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經·周頌》中的祭祖詩,內容十分豐富,有對祖先的歌功頌德,也有周王立志的成分。而周王這樣做的原因也是復雜多樣的,更多的是源于那最樸素的感恩之心。
關鍵詞:周頌 祭祖
注:本文為浙江傳媒學院校級課題“《詩經·周頌》中的祭祖詩研究”(編號:ZC12XJ011)的研究成果
先秦時代,人民對祭祀活動十分重視。《詩經·周頌》就是典型的祭祀詩歌,按照祭祀的對象可以分為,對天神的祭祀,對祖先的祭祀和對地 的祭祀。對天神的祭祀包括對天以及日月、星辰、四季等的祭祀,這在上古時期就早已有之如,《尚書·舜典》:“肆類于上帝,堙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禮記·祭義》:“祭日于壇,祭月于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等。《詩經·周頌》中《思文》,《昊天有成命》就是此類詩歌。然而,《詩經·周頌》中記述最多的還是祭祖的詩歌。周代繼承了殷商的祭祀傳統,祭祀之風大盛,不同的是周代更加重視對祖先的祭祀。在這些祭祖詩中,有對祖先功業的歌頌,對祖先德行的贊頌,也有周王自己立志發奮圖強,繼承祖先事業的詩,還有一些詩是鼓勵臣工要盡職盡責,維護周朝統治的。
一、對祖先功業的歌頌
周朝經過太王、文王的努力,最終在武王時一舉滅商,建立了周王朝,這使得周人倍感自豪。再加上在周朝建立初期,每位帝王都勵精圖治,又使周初呈現一片政通人和的盛世氣象。因此祖先的功業,是周人祖先崇拜的重要內容,也是首先要歌頌的。“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裎,迄用有成。維周之禎。”《維清》這首詩就是說周朝政治清明,是因為文王善用兵,由他開始行祭天禮,直到武王才功成。并將此看做是周王朝的祥禎。這是對文王功業的直接贊頌。又如“彼作矣,文王康之”《天作》是說上天在此生長萬物,而文王安撫定周邦。除了文王,歌頌最多的要屬武王。如“執競武王,無競維烈。不顯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執競》這是贊頌武王滅商,帶領國家走向安康,就連上帝也贊賞他。《周頌》中對文王和武王的頌文是最多的,當然也有對其他先王的歌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天作》這是對太王的贊頌,太王最大的功勞就是使周在岐山定居下來,以后周才在這里漸漸發展起來,所以太王也是功不可沒的。“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熏民,莫匪爾極。”《思文》這是歌頌后稷先王的 ,是說后稷如何教授人民耕種,養育百姓。關于這一點在《大雅·生民》篇中有更詳細的論述。總而言之,祖先功業是后代周人引以為榮的,也是他們崇拜祖先的一個重要原因,對祖先功業的歌頌是《周頌》祭祖詩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對祖先德行的歌頌
在中國古代,人們是很重視“德”的。德既是評價一個人好壞的重要標準,也是一個國家能否安定團結的重要保證,它在階級統治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統治者要想達到政通人和,一定要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如“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重星共之”《論語·為政篇》。孔子是說:“以德治國,就像北極星一樣,安定在固定位置,其他星辰就都圍繞著它。”老子也講“上德若谷”《老子四十一章》。再如“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禮記·祭義》這里把先王治理天下歸為五方面的功勞,而“德”居其首。
同樣周朝的歷代周王也非常重視德,對先王之德大加贊頌,其中贊頌最多的當屬文王,周人視文王為“德”的楷模。“濟濟多士,秉文之德”《清廟》是說在深沉肅穆的清廟之中,文武百官整齊地立在那里,將文王的德教謹記于心中。“文王之德之純!”《維天之命》,“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烈文》“允王文王,克開厥后”《武》,都是在說文王的德行是多么的純正,光明。“《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周易·系辭傳》)《集解》引虞翻‘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德其可謂至德也’周朝之德是公認的大德,周朝統治者對此也是引以為豪的。從《周頌》這些祭祖詩就可明顯地體現出來。
三、借祭祖以勵志
《周頌》的祭祖詩除了歌頌祖先的偉大功業和光明德行外,還有一個重要內容是:周王借祭祖來勵志,勉勵自己要發奮圖強,兢兢業業,勵精圖治,繼承祖先基業,維護社會繁榮昌盛,表明自己繼往開來、發揚光大的誓愿。“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昊天有成命》是說成王不敢貪圖安逸,日夜謀劃政令來安邦定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我將》說的就是“我要日夜勤祭禱,遵從天道,這樣才能保住天下。”又如“維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閔予小子》。據考證此篇為成王自作,是說成王自己雖然已即位,但是還是很不成熟,日夜操勞國事,一定銘記祖先的遺業,而不敢忘卻。
周王除了要表明心志,勉勵自己外,祭祖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借此來教育臣工們要恪守祖先基業,不要犯上做亂,維護周王朝的統治。“無封靡于爾邦,維王其崇之。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烈文》。意思是說,(諸侯們)不要在你自己的國家造大孽,我王才對你尊重,應該記住你祖先立下的戰功,繼承祖先的祖業,而且要發揚光大。《毛序》:“《烈文》,成王即政,諸侯助祭也。”再如“王理爾成,來咨來茹。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臣工》。這首實際上是周王告誡農官的詩。是要農官盡忠職守,暮春農事應該早點籌劃,有什么要求盡管提出來。
周王在莊嚴肅穆的“清廟”之中祭祖,既有對祖先的歌功頌德,又有對自己以及臣工的勉勵。周王之所以這么做是有其深層原因的。在西周的統治者看來,祖先神是周王朝的保佑力量和福祉的源泉。祖先們在世時立下了赫赫功勞,為周王朝作出了杰出貢獻,他們死后也一直在關注著周王朝的發展,并賜予他們的后代以福祉。如“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壽,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綏以多福,俾緝熙于純嘏”《載見》。《毛序》:“《載見》,諸侯始見乎武王廟也。”這是成王率領百官來祭拜武王,諸侯為成王祈福。諸侯們也都尊禮有德,所以武王賜給成王和諸侯們以福祉。這種在祭祖時,向祖先祈福的詩句在《周頌》中比比皆是。“降福簡簡,威儀反反。”《執競》。“烈文辟公,錫茲祉福。惠我無疆,子孫保之。”《烈文》等等。當然周王這么做除了向先王祈福外,也有其政治目的。武王伐紂,周朝建立,剛剛建立的政權急需要鞏固,需要人民的肯定和擁護。周王帶領眾大臣隆重祭祀祖先,是為了達到其統治的目的。
周王祭祖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表達自己的一片孝心。“孝”在中國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是很重視孝的。“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論語·學而篇》。“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為政篇》。 “有疾則飲酒食肉,疾止復初。不勝喪,乃比于不慈不孝。”《禮記·曲禮》可見孝是品評一個人的人品的重要標準,到漢代孝也成為舉薦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同樣,在周代,周王感恩先王們賜予的一切,發誓要對先王永世盡孝。“於乎皇考,永世克孝”《閔予小子》。當然,周王不僅要求自己盡孝,他們也要求百官一起盡孝,“率見昭考,以孝以享”《載見》,周王率領諸侯百官到祖廟祭祀祖先,也算是盡了孝道。
張樹國教授在《儀式與樂舞》中也提到:“古代祭祀的情感基調就是‘感謝’,——對大自然的感謝,對祖先乃至上帝的感謝。這種感謝源于一種因得到給予(或賜予)而報恩的思想,是人類最純樸最純真的感情表達。”
總而言之,《詩經·周頌》中祭祖詩的數量最多,內容也十分豐富。周王祭祖一是要對祖先的功德進行贊頌,二是要鼓勵百官和自己繼承祖先遺業,并將其發揚光大。周王之所以這樣做,除了要表達自己的一片孝心和向祖先祈福外,也是與其要達到的深層的政治目的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
[1]《詩經》程俊英,蔣見元 注釋.岳麓書社
[2]《毛詩鄭箋平議》,黃棹.上海古籍出版社
[3]《儀式與樂舞》,張樹國,天津古籍出版社
[4]《詩經與周文化考論》,張建軍.齊魯書社
[5]《周禮·儀禮·禮記》.岳麓書社
[6]《詩經的文化闡釋》,葉舒憲.陜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