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人網為代表的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 Service)目前已成為中國web2.0時候最具影響力的網絡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學生在人人網上的使用情況,及社會自尊、能力自尊、外向性、神經質、不愿交流程度及顯示中獲得的社會支持水平會如何影響SNS上的活動。結果發現人人網是一個較為真實、公開的平臺工具,且不同于一般的個人博客和論壇,大學生用戶在人人網上不僅使用了真實的身份,并且在人人網上表現出來是一個真實準確的自我,其在線上表現出來的特點與線下的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較為一致。
關鍵詞:SNS 網絡社交 人人網
注:本文系浙江傳媒學院2012年校級科研項目立項課題“SNS網絡社交行為分析及應對對策研究——以人人網為例”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交網絡服務)網站從2003年3月在美國悄然興起,短短5個月內風靡整個北美地區。世界最早的SNS社交網絡是Friendser,而首屈一指的SNS網絡——Facebook被人稱贊為繼Google之后的最偉大創意。而國內在2004年下半年有了第一個以SNS為理念的網絡實體——UU地帶。在此之后,聯絡家、開心網、人人網等提供SNS服務的網站也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其中人人網自2005年底創辦以來,迅速得到大學生的青睞,成為網上最火爆的學生社區,起初人人網稱校內網,嚴格限制注冊,只對大學生開放,并鼓勵用戶填寫自己的真實姓名、所在院校、性別、年齡等信息,上傳自己的真實照片。現在已經不再僅局限于大學生這個群體了,逐步進軍白領,致力于成為跨行業、跨年齡的SNS網絡巨頭,是中國Web2.0時候最具影響力的網絡之一。
二、調查統計分析
主要采用了問卷測量的方式來進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人人網的使用情況,另一部分是人格特質的測量。人格特質的測量包括社會自尊和能力自尊,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神經質,不愿交流的程度、現實生活中的社會支持水平及發表狀態過程中的自我覺察水平。最終收集到大學生有效問卷204份,其中男生106人,女生98人;其中180人已經注冊人人網1年以上。絕大多數大學生把人人網看做明顯區別于一般論壇的平臺和工具,絕大部分人在上面使用了真實身份;并且有94名被試(46.1%)承認另外擁有匿名的博客。另外171 被試(83.8%)表示在人人網上不會加完全陌生的人為好友,這也說明了對于人人網用戶而言,是一個較為真實的環境(因為SNS上用戶只能看到自己好友的更新,自己的更新也只有好友能看見)。大多數人每天都會登錄人人網,77%的被試每天在人人網上花費10分鐘以上的時間。用戶使用較多的功能是查看留言及回復、瀏覽他人頁面和分享轉載文章視頻等,而大學生用戶們在人人網平均大多數更新得到的回復數為1~10條,且用戶對他人給自己的回復及留言一般都會回復;一般每錄陸兩三次,用戶都會關注下他人的新鮮事,而對他人的更新則偶爾才會主動回復。
1.性別差異
發現男生顯著比女生登錄得更頻繁,女生每次登錄關注他人新鮮事的頻率顯著比男生高,但男生關注他人新鮮事的總體程度(=登陸頻率×每次登陸關注他人新鮮事的頻率)顯著比女生高。男生選擇好友的標準(是否認識)比女生顯著的寬松,即男生比女生更有可能加陌生人為好友。男生在大約三個月內發表的日志數量顯著多于女生的。
表格 1:人人網使用情況的性別差異
[項目\\Mean(男)\\Mean(女)\\顯著差異\\登陸頻率\\2.95\\2.39\(202)=3.401, p=.01\\每次登陸關注他人新鮮事頻率\\4.15\\4.53\(202)= —2.765, p<.05\\關注他人新鮮事的總體程度\\12.67\\10.92\(202)=2.135, p<.05\\加好友\\2.82\\3.13\(202)= —2.575, p<.05\\大約3個月內發表過的日志數\\7.88\\2.22\(202)=2.807, p<.05\\注釋:關注他人新鮮事的總體程度=登陸頻率×每次登陸關注他人新鮮事的頻率\\]
表格2:人格特質和現實社會支持水平上的性別差異
[項目\\Mean(男)\\Mean(女)\\顯著差異\\社會自尊\\48.90\\47.00\(202)=1.974, p=.05\\Rewarding\\18.66\\17.15\(202)= 2.868, p<.05\\現實中獲得的社會支持水平\\14.13\\15.09\(202)= —2.655, p<.05\\]
2.對人人網認知的差異
把人人網看做不同工具的被試,在人人網的使用和態度上是否也會有差異?經過單因素方差檢驗發現,他們在對人人網的主觀依賴度(F(3,203)=4.702, P<.05)、在人人網獲得關心和安慰的程度(F(3,203)=3.047, P<.05)和通過人人網分享快樂的程度(F(3,203)=3.727, P<.05)上都存在顯著差異,且通過人人網表達煩惱的程度差異接近顯著(F(3,203)=2.616, P=.052)。
并且通過事后檢驗發現,把人人網看做越是真實、公共的被試,他們對人人網的依賴程度也就越大,他們通過人人網分享快樂和表達煩惱的程度也越高,而他們在人人網上獲得的關心和安慰也越多。
而且配對樣本t檢驗也發現,被試們通過人人網分享快樂的程度顯著高于通過其表達煩惱的程度,t(203)=6.561, P<.01。
3.人人網使用情況與人格特質
現實中的社會支持水平與人人網使用大多數情況都有顯著正相關,這說明通過人人網獲得的社會支持與現實中的社會支持不是分離的,或者說人人網已經成為這些用戶們日常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另外每次更新得到的大致回復數與社會自尊有顯著正相關,而通過人人網分享快樂的程度、人人網信息的幫助性與能力自尊有顯著正相關,類似的相關也存在于線下生活中。
三、思想政治工作應對舉措
1.正確認識人人網的真實性和社會性。人人網是一個較為真實、公開的平臺工具,且不同于一般的個人博客和論壇,大學生用戶在人人網上不僅使用了真實的身份,并且在人人網上表現出來是一個真實準確的自我,其在線上表現出來的特點與線下的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較為一致。性別、人格特質的不同會對人人網功能的使用情況產生影響。可見在人人網上,用戶呈現的是一個較為真實的自我——真實的身份、真實的社交網絡,是一個與現實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自我,而不會是一個與平時完全不同的自我,這將不同于以往由互聯網的匿名性所引起的自我表露與自我展示。所以SNS也是個人現實生活中社交網絡的延伸與擴展。大學生用戶們在SNS上最主要的活動是社交(社會性)活動。因此作為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要有主動的意識,學生在哪里,思政輔導員就要出現在哪里。面對在網絡環境中成長起來的80后、90后,高校思政工作者一定要搶占網絡思想教育陣地。主動開通人人網等社交網絡,加學生為好友,關注他們的狀態和發表的日志,進行實時跟蹤管理。真正利用好社交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關注社交網絡帶來的網絡成癮問題。過度沉溺其中,影響現實生活,網絡成癮已經不是什么網絡新鮮事,SNS網絡成癮一方面逐漸對網絡產生依賴,另一方也導致沉迷和上癮用戶能從SNS網站中得到娛樂,暫時擺脫現實中的種種壓力,有些人甚至因此過度沉溺,每日的必修課就是上SNS社交網等,不停地刷新網頁,以致耽誤正常的學習生活。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應對SNS網絡成癮問題,適時進行心理干預。
3、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引導大學生回歸真實的社交行為。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大學生在SNS社交網絡中社交活動如魚得水,交流順暢。但真正線下真實的社交活動中卻表現出交往障礙,甚至出現無話可說不愿交往的情況。因此思政工作者要做到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對線上發現的情況線下及時進行跟蹤管理。多開展一些線下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讓他們在現實社會中找到歸依感,找到真實交往的樂趣。當在線上發現學生有思想波動、情緒不穩定等狀態時,及時介入進行線下面對面的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線上線下互動進行,發揮SNS社交網絡的真正功能,達到思政教育最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Kramer ,Stephan winter,2008, Impression management 2.0: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esteem, extraversion, self-efficacy, and self-presentation with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20) 106-116
[2] Marcus, B., Machilek, F., Schütz, A. (2006). Personality in cyberspace: Personal websites as media for personality expressions and impress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 1014-1031.
[3]丁道群,沈模衛.人格特質、網絡社會支持與網絡人際信任的關系.心理科學,2005 ,28 (2) :300 -303
[4]梁曉燕,魏嵐.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測評初探,心理科學,2008 ,31 (3) :689 -691
[]5王德芳,余林. 虛擬社會關系的心理學研究及展望.心理科學進展,2006,14(3):46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