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證據裁判原則與自由心證原則是當代證據法學理論的兩大基本原則,在明確二者深層次涵義的基礎上可以看出,自由心證原則并不是證據裁判原則的實現方式,二者存在層階和邏輯上的遞進關系。
關鍵詞:證據裁判 自由心證 證據能力 證明力
證據裁判原則和自由心證原則,是現代證據法非常重要的兩項基本原則。這兩個原則有共同的認識基礎,包括:1、強調裁判依據的唯一性,即靠證據;2、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需要通過一系列的程序規范其來源和使用;3、共同的目的都是通過證據盡可能的還原案件事實。
分析證據裁判原則與自由心證原則之關系,先從二者概念與歷史發展入手。
為了避免中世紀神意審判所表現的明顯不公和暴烈殘酷,即神判所依據的“神意”虛無縹緲、完全由個別人掌握和操控這一情況,法定證據制度應運而生,證據裁判原則即脫胎于法定證據制度。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權意識的發展,法定證據制度帶來的刑訊、機械化等缺陷逐漸被人摒棄,自由心證制度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自由心證是對法定證據的否定,但是法定證據所留下的證據裁判原則卻被保留了下來。從歷史過程的角度看,上述各種證據制度及原則存在如下的發展關系:
神意審判斷?法定證據制度?證據裁判制度?自由心證證據制度
當前證據裁判原則無論是在學理還是司法實踐都是已經被世界各國廣泛承認的,在制定與證據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司法實踐中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時必須遵守的一項基本原則,尤其是大陸法系。從廣泛認同的定義上看,所謂證據裁判原則,概括地說就是依證據裁判——法官在對案件進行裁判的過程中應該也只能依照證據。有學者將證據裁判原則的含義理解為:否定神判,依靠證據而不是神的意志等;所依據的證據具有證據能力。也有的學者站在現代訴訟制度的立場將此原則概括為三點:對事實問題的裁判必須依靠證據;裁判所依據的證據必須具有證據能力;裁判所依據的證據必須是經過質證的證據。 無論如何理解,從與神判相對的意義來說,這一原則所蘊含的真正意義在于確立“依證據”的審判方式,強調的是通過人們主觀能動地發現與案件事實相關的證據來作為審判的依據。
自由心證原則,簡單言之,即法院斟酌辯論全部旨趣及證據調查之結果,認定事實上之主張是否真實,一任自由之心以為斷判之原則也。 其內涵之確定各學者之間有不同見解,有學者認為主要包括兩部分,即對證據力的判斷和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前者涉及證據評判方式,后者涉及證明標準問題。 而有的學者則對證據能力屬于心證內容持否定看法。 下文將著眼于自由心證是對證據證明力的判斷這一內涵,分析證據裁判原則與自由心證原則之間的關系。
如上所述,證據裁判原則主要的意義在于確立“依證據”裁判的方式,實際上是為裁判依據的來源劃定了一個范圍,即所謂證據需依照法定程序發現、調查和質證,否則不能作為定案根據。而自由心證原則在意的是如何才能將各種證據串聯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法律事實,以及每個證據對該事實反映的可靠性判斷。因此證據裁判原則與自由心證原則的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有所不同的。
從裁判程序的邏輯性上看,首先需要確定哪些材料可以成為法律上的證據,其次再對每個證據的證明能力予以判斷,進而進一步將整個已知的零散事實拼接成為完整的法律事實,并作出裁判。雖然自由心證的應用必須建立在證據裁判的基礎之上,但是證據裁判原則主要解決的是第一步的問題,而自由心證原則是對后兩個程序如何操作所作出的方法性說明。正是因為二者在裁判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所以如果說前者是裁判環節的第一個層次,后者便是對法律事實深入研究的第二層次。在英美法系國家,法律制定了一系列的詳細規定來限制證據能力從而對于心證的應用便主要出現在證據的范圍已經劃定之后;大陸法系國家沒有繁雜的法律對證據的證據能力進行篩選,主要通過程序禁止和證據禁止對證據能力進行限制,之后便是憑借富有法律知識和經驗的法官的自由心證來判斷證據能力及其證明能力。把證據裁判原則比作一棟大廈的設計,那么自由心證原則就是內部格局和裝潢設計。
雖然在一些國家的法律之中并沒有規定出證據裁判原則,但是在實際法律制定和司法實務中都是將其作為一項基本準則來適用的,所以這一原則實際上在證據學理論的不斷細化、深入的發展過程中變得更像一種理念和價值上的存在,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會把合法有效的證據作為令人信服的裁判依據。相對而言自由心證原則雖然來源于主觀,但是對心證越來越多的法律規制從客觀上保證了其適用過程的公正和公平,在日后的實務發展中會受到越來越多地重視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日]松岡正義著,張知本譯.民事證據論(上)(下冊)[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63
[2] 張衛平主編.民事證據制度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485
[3] 田平安主編.民事訴訟法·訴訟證據篇[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60
[4] [日]田口守一著,劉笛、張凌、穆津譯.刑事訴訟法[M].法律出版社,2000:217
[5] 李文杰,羅文祿,袁林,葉甲生,楊凌.證據法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