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用風險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嚴峻挑戰,本文通過對外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在借鑒國外商業銀行管理經驗基礎上,針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與建議。
關鍵詞:信用風險 風險管理技術 對策與建議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金融領域改革的逐步推進,我國正在從適度寬松的幣政策轉向穩健的貨幣政策,商業銀行將要面臨信貸緊縮環境,從銀監會公布的不良貸款余額來看,雖是持續降低 ,但考慮到 “股改剝離”的因素,截至2010年第2季度末,商業銀行的實際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則分別高達2.3萬億元和6.24%。面對不良貸款“明降實增”的現狀和趨勢 ,如何加強其信用風險管理、實現穩健的發展對商業銀行至關重要。
一、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問題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指的是風險的識別、衡量、監督、控制和調整收益,目的在于信用風險平衡。但面對信用風險的不斷變化,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巴塞爾委員會新資本協議的規定,我國商業銀行在信用風險管理中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缺乏高質量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制約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提高的關鍵之一就在于基礎數據的收集?;A數據不統一和準確性比較差,從而其分析結果缺乏可信度。
(二)內部評級法難以在銀行經營管理中有效使用
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缺乏真實披露內部評級結果的激勵機制,運用內部評級法來確定資本充足率水平存在缺陷。另外,我國商業銀行實施內部評級法的技術平臺還存在一些問題:企業數據缺乏連續性、數據質量不高、評級標準過粗、人為因素較大、尚未確立根據經濟周期變化對債務人、債項進行壓力測試的方法。
(三)缺乏科學的信用評級方法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普遍以定性分析為主,實行的“打分制”淡化了信貸員的責任,對財務指標的分析技術比較落后。
(四)現代風險管理模型與技術的引進存在制約因素
構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基礎是先進風險管理技術的應用。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和金融監管體系的發展還不完善,現代的風險管理模型與技術在我國引進的總體環境還不成熟,所以,這對現代風險管理模型與技術的引進存在制約。
二、國外信用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技術
(一)在商業銀行的業務中, 由于貸款占其資產的主要部分, 因此信用風險的管理通常集中在信貸風險。這種損失被理解為只有當違約實際發生時才會產生。國外對于信貸風險管理主要方法有:
1.主觀分析法。這種分析方法主要集中在對借款人的道德品質、盈利及還款能力、資本實力、抵押品的價值和經營環境等內容的分析與研究。
2.五級貸款分類法。這種分類方法是金融機構在美國貨幣管理辦公室最早開發的評級系統基礎上拓展而來的, 共分五個級別: 正常貸款、關注貸款、次級貸款、可疑貸款、損失貸款。這種評級分類方法實際上是對資產組合的信用狀況進行評價, 并針對不同級別的貸款提取不同的損失準備, 是一種被動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
3.基于信用風險管理模型的現代管理技術方法。信用風險一旦經過度量模型確定后, 商業銀行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規避和化解這些風險。一般來說, 現代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的規避和化解更多地運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場上對信用風險進行分散和對沖。
(二)隨著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 市場和金融機構的運作及管理必將與國際接軌, 金融監管原則和技術也必須符合金融監管的國際慣例和要求。因此, 用信用風險模型分析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信用狀況及所面臨的風險, 防止集中授信, 進而為其提供量化的、科學的依據。世界著名的中介機構和金融機構向公眾公布的信用風險量化模型主要有以下四種:
1.信用度量術模型
信用度量術模型是由JP摩根及美洲銀行、KMV公司、瑞士聯合銀行等金融機構于1997年推出的,旨在提供一個在風險價值框架內估計信用風險的方法,用于諸如貸款和私募債券等非交易性資產的估值和風險計算。
2.信用風險附加模型
信用風險附加模型是瑞士銀行金融產品開發部于1996年開發的信用風險管理系統,它應用保險經濟學中的保險精算方法來計算債券或貸款組合的損失分布。該模型是一種違約模型,只考慮債務人對債券或貸款是否違約,并假定這種違約服從泊松分布,與公司的資本結構無關。模型使用一個連續隨機變量來描述某一信用等級客戶的違約風險。
3.信用組合觀點模型
信用組合觀點模型是由麥肯錫公司應用計量經濟學理論和蒙特·卡羅模擬法,于1998年開發出的一個多因素信用風險量化模型,它主要用于信貸組合風險的分析。該模型將違約及信用等級轉移概率與利率、經濟增長率、失業率等宏觀經濟變量聯系在一起。
4.KMV模型
KMV模型是由KMV 公司(現已被穆迪公司收購)開發的一種違約預測模型,它將信用風險與違約聯系在一起。KMV模型利用默頓的期權定價理論,將公司資產看做是公司債務的期權,當公司資產價值少于短期債務加上50%長期債務時,債務人就會違約。模型認為公司資產的市場價值低于其總負債價值是對公司破產而不是公司違約的準確度量。
三、國外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實踐
目前國外商業銀行運用較多, 比較成熟的對信用風險進行分散的方式或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1.初級市場辛迪加貸款。辛迪加貸款又稱銀團貸款,是指由一家或幾家銀行牽頭, 獲準經營貸款業務的多家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 采取同一貸款協議, 根據集團內部分工和比例, 按商定的相同期限和利率等條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資金的貸款方式。
2.二級市場上貸款的買賣。1995 年, 紐約成立了貸款辛迪加和交易協會(LSTA) , 參議LSTA 的成員對標準化的交易合約和交易過程基本達成了一致。目前參加LSTA 的銀行越來越多, 貸款的二級市場有了很大的發展。
3.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是將非流動性的金融流量轉變成可交易的資產支撐證券( asset - backed Securities ,ABS) 的一種技術。這些證券的利率和本金取決于標的資產的未來現金流。
4.信用衍生工具。所謂信用衍生產品是指以貸款或債券的信用狀況為基礎資產的衍生金融工具,它是一種金融合約。目前國際上較為常見的信用衍生產品有以下三種:違約互換(default swap) 、收益率全額互換(total - rate - of - return swap) 、信用關聯票據(credit - linked note) 。
四、對策與建議
1.建立完善的內部公司治理結構,為信用風險管理創造良好的治理環境。
2.加速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分散信用風險。
3.完善貨幣市場, 為商業銀行分散和對沖信用風險提供外部條件。
4.樹立具有風險文化的經營理念,在風險和收益之間求得平衡,注重收益的長期穩定。
5.把防范信貸風險作為當前銀行風險管理的重點,結合實際,創新思路,提高成效。
6.學習國外信用風險管理的先進經驗,提高我國商業銀行防范和控制信用風險的能力。①要培育和發展信用評級中介機構。②要大力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量化衡量技術,③要加強商業銀行信用組合風險管理。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業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內銀行業面臨著參與國際競爭的嚴峻考驗。我國商業銀行應當借鑒國際上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經驗,開發適合自身特點的信用風險量化管理模型,強化信用風險管理,以適應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閻小青.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思考[J].經濟與管理,2004.7
[2]劉攀.信用風險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創新[J].財經科學,2004,5.
[3]馬堅,張衛朋,劉新梅.現代信用風險模型比較分析[J].商業研究,2004.8
[4]南漢馨.信用風險量化模型與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5
[5]吳軍,張繼寶.信用風險量化模型比較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4.8
[6]孫廣生,馮宗憲.美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技術[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1
[7]歐陽衛民,吳國清,王福明等.現代銀行風險管理理論、技術及其在我國應用
作者簡介:
褚艷敏(1978- )女,河南沈丘人,研究方向:會計學 職稱:高級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