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HSE 管理體系中最關鍵的一環是“風險和危害評估”,而油田小修作業事故絕大多數產生于基層生產現場。本文從基層單位日常管理的角度出發,從學習培訓,提高監督,以及營造HSE 文化三個角度闡述了如何在基層單位實施與深化HSE 管理。
關鍵詞:HSE 管理 修井作業 深化
前言
HSE 管理體系自20世紀80年代首次提出,至今已有20 余年的歷史。為有效地減少生產中高風險所帶來的災難,中國石油天然集團公司實施了HSE管理體系,使我國石油產業在健康、安全、環境管理方面縮短了與世界發達國家的距離,獲得了進軍國際石油市場的準入證。本文針對基層作業隊的特點,探討在基層單位日常管理中如何貫徹HSE管理。
從國外HSE的走向看,作為管理核心的以人為本思想更加明晰化,對環境的管理更加重視,我們企業的高級管理者已經充分認識到HSE是一個線性管理責任,都把HSE作為首要業務工作之一,并通過日常工作來履行具體的HSE責任。但是很多基層隊伍的管理者往往認為HSE 是附加的職責,HSE職能履行與業務結合處理協調性較差。由此不難發現:管理者對H SE的理解上的差距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之一;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HSE管理體系中最關鍵的一環是“風險和危害評估”,而我們隊伍的重大風險和重要環境影響絕大多數產生于操作層,因此風險管理控制的重點也應放在基層作業隊。只有真正把基層的HSE工作做好了,HSE管理體系才能更有生命力,并真正創造HSE的經濟效益。
一、作業隊基層管理的特點與現狀
作業隊的現場工作,是由上下銜接的一系列工序構成的復合體,工作內容繁雜,稍有疏忽就會造成較大的損失。在日常工作檢查中,會發現有些員工存在忽視安全規定,不遵守規章制度和自以為是的行為,個別單位的崗位員工對公司、作業區規定的制度還存在不理解的現象,往往錯誤地認為那樣作對他們并沒有什么用,甚至那樣做會增加自己的工作量或勞動強度。
二、貫徹實施HSE管理體系的措施
(一)提升對HSE管理體系的認識,加強職工培訓
HSE管理體系培訓的重點,個人認為以基層隊干部和班組長為重點,兩者分層次進行培訓。基層的干部、班長是HSE管理體系的直接組織實施者,他們對體系的熟悉程度,掌握理解的多少,都直接關系到程序實施的效果。要對他們進行體系文件和具體“兩書一表”、作業指導書等的全方位培訓。而具體“兩書一表”、作業指導書內容的培訓要涵蓋基層隊班組全員。班組成員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HSE體系的執行情況。以往的HSE培訓側重于體系文件的學習。這些內容苦澀難懂,而且可操作性差。因此又要集體組織有經驗的專業人士深入淺出的結合實際,對基層班組人員授課,相互交流溝通,提高大家認識。
(二)提高HSE管理的執行力,加強監督考核
1.制定制度激勵全員參與危害識別與風險評估,提高執行力
危害識別與風險評估是整個H S E 管理體系的核心部分,整個體系的建立基本上都是立足于各項危害識別與風險評估成果之上的,以危害識別與風險評估的成果為基礎, 建立健全預防各種危害或風險的機制、措施和方案,從而達到“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目的[1]。而絕大多數危害和風險都是在作業隊基層產生的,作為與現場直接接觸的基層員工無疑是最為關鍵同時對于事故分析也是最有發言權的。制定合適的制度,動員他們參與危害識別與風險評估會大大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提高執行力。
2.加強監管考核
目前,在國有企業中,各種制度應有盡有,但需要落到實處、執行到位。有些人認為一次小小的違章沒有關系,所以有為抓產量、趕進度,心存僥幸,有章不循,把制度置于一邊的現象。盡管沒有造成事故,但在這些習慣性違章行為的背后隱含著較大的事故隱患。為此,我們作業隊要落實安全檢查考核管理制度。
(三)營造HSE 文化
HSE管理體系,其本身來源于國外石油開采事故的經驗教訓。這些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其實質是為了廣大職工群眾的利益。HSE管理理念,體現了作為國有石油企業生存發展的客觀要求。
通過采用形式多樣、內容新穎、通俗易懂、便于接受的文化教育,把HSE 管理文件落實到程序上,把對HSE 的認識和理解牢記在頭腦中,使HSE真正成為一種信念、一種企業文化的全新HSE管理理念。
三、結論
對于修井作業這樣一個高危行業,要加強HSE管理在基層的貫徹執行。平時的安全教育、培訓必不可少,以制度化的形式充分調動基層員工對風險評估和危險分析、對典型事故舉一反三地學習的積極性并形成PDCA循環。針對單位檢查出的問題,不能只停留在紙面上,而應下決心整改,以實際行動來解決隱患,確保安全。同時堅持監督,以落實責任和嚴格考核為主線,堅持持續改進,將HSE管理融入基層的基礎管理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HSE文化。
參考文獻:
[1]李華偉: HSE 危害識別與風險評估過程中的幾點感受[J].安全、健康和環境,2003年8月第3卷第8期23~24
[2]辛恬:殼牌公司HSE 管理經驗分享[J].安全、健康和環境,2007年第7卷第6期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