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藝術院校班級學風建設與其他高校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如何在充分繼承共性因素基礎上,發揮出個性的魅力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本文以學生為學風研究的主體,以班級為基本單位,探索符合藝術類特色的班級學風評價體系,以求充分發揮班級的激勵和導向功能,強化班級學風建設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推動淳厚學風的形成。
關鍵詞:藝術院校 班級 學風 評價體系
注:本文為浙江傳媒學院2011-2012學年輔導員專項科研項目“高等藝術院校班級學風建設評價體系研究---以浙江傳媒學院為例”(項目編號:11FDY011)研究成果。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類型體系的多樣化、師生比例的變化、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人文素養的缺失,我國高等學校學風建設出現了一些問題。對于高等藝術院校而言,主要表現為日常學習過于注重專業課學習和實踐性應用,而缺少理論素養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過于注重特性化因素和藝術類特色的宣揚,而忽視大學校園共性因素的培養和塑造;注重于表面形式的新穎性、創新性,而未在細節中采取措施去教育和感化學生;過于注重學風形式建設而忽略內涵的培養,缺乏科學的評價指標和明確的促進措施,學風建設缺少真正的內涵和載體而流于形式。這樣的氛圍導致學生學習浮躁、生活懶散、品行修養不足,學風建設始終在抓,而始終未能形成淳厚的學風和校風。鑒于此,必須在真正明白學風內涵的基礎上,把學風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細微的系統工程來抓,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來引導優良學風的形成和積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風建設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態度、意志、目的與行為會深刻影響班級學風的養成,班級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基本單位,對于班級成員學習興趣的培養、人文素養的熏陶、日常習慣的養成發揮著重要作用,班級學風的好壞會深刻影響學校的學風和校風建設。因此,把班級作為學風建設的最基本單位,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可以使學校的學風建設有的放矢,取得實效性。
一、高等藝術院校學風建設的內涵
相關領域的學者對學風建設這一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但并沒有對什么是學風這一根本問題達成一致的認識和看法。“所謂學風,是指人們在學習和做學問方面一貫的態度和行為,對于大學生來說,學風是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習慣、態度和意志力等。” 高校學風通常指學生的學習風氣,具體指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和精神面貌的總和,是學生學習風貌、學習態度、學習行為等的外在表現。 “狹義的學風指學生的學習風氣,是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等內在人格作用于主體本身而產生的外部反映。從廣義上講,學風指學校全體師生在長期的學習和教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治學目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是全校師生群體心理和行為在治學上的表現。”
筆者認為高校學風是指一所高校自身所蘊含的品質與精神在長時間的融合、提煉、沉淀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氣息,這種氣息內化為廣大師生所普遍遵循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即道德認知和求學態度,并外在體現于師生的學習風貌、學習態度、學習意志、生活習慣和學習行為。而高等藝術院校的學風應當是在繼承上述共性因素基礎上的內涵更加豐富,特色更加鮮明的一種氣息,即品性修為扎實的基礎上,個性更加張揚;人文素養豐富的基礎上,專業特色更加明顯;理論水平夯實的基礎上,實踐能力更加突出。也就是在德之既修、學之既講的基礎上做到敬業、博學、求真、創新。
二、班級學風建設評價體系的原則
班級學風建設評價體系是以學風的科學內涵為依據,以班級為單位,采用正確的指導思想、適當的原則、合理的指標、科學的方法來對班級學風狀況進行的系統評價。這一評價體系主要包括評價對象、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三個方面。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使學生能找到工作,而且是為學生們日后的生活有尊嚴和目標;不僅僅是向學生們傳授知識,而且是為使這些知識用于人道的目的。”因此,學風建設評價體系必須有利于學生道德和學業的發展,能夠從認知層面和理性思維方面起到正向激勵作用。高等藝術院校班級學風建設評價體系各要素的設置要以《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為指導,緊密結合高等藝術院校自身的辦學特色、辦學定位、培養理念和學風建設的實際情況,既要有宏觀層面的引導,又要從細節上有針對性地解決學風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與特色相結合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中國傳統文人的品性修為之路和致仕之道,同時也內化為中國傳統讀書人所具有的優良品質和道德情操。而修身,作為讀書人品質之首,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無論經濟如何發展,時代如何進步,文化如何多元,但讀書人應有的品性與修為不能變。因此,對于學風評價體系而言,必須把大學廣泛具有的傳統道德因素作為重要參考。不論是普通類高校,還是藝術類高校,他們所蘊含的大學理念和價值追求應當是相同的。因此,在進行班級學風建設評價過程中,必須以班級建設和學風建設的基本規律為指導,在充分尊重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結合藝術類院校特有的辦學理念來進行,既在堅持普遍矛盾的基礎上,注重特殊矛盾。這樣班級學風評價體系才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才能經久而不息。
2.導向性
構建班級學風評價體系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在于為高校學風建設提供參考,為學風建設提供抓手和方向,促使班級中的成員明確從哪些方面來提升自己的學習興趣,強化自身的學習動力,明確學風建設的重點和難點,進而推動學風建設。但是在評價過程中又要避免陷入因為目標而目標的誤區,避免機械化的簡單達標。要通過引導學生認識目標而加強自覺學習,最終走向能夠忘記所設定的指標去學習,從而形成一種自覺、自愿、自知的學習氛圍,養成真正、持久、優良的學風,歷經數年而越發淳厚。
3.可持續性
有一位心理學家把學習分為“苦大仇深型”和“歡喜型”。導致兩種不同學習態度的因素,一方面固然在于學生本身,如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學習方法等,另一方面則與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即使一名厭學的學生,如果處于一個濃郁的學習氛圍之中,久而久之亦會受到感染和熏陶,產生想學的念頭和行為。同時,在班級學風建設中要避免那種短期性的粗放型做法,“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他必須是建立在自覺、自愿、自知的基礎之上的自發行為。否則只會使學風建設嘴尖皮厚腹中空,經不得風吹雨打,同時也會加重學生的厭學情緒。因此,班級學風評價指標的選擇應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學風的長久積淀,不僅要在短期內取得學風形式上的完好,更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鍛煉理性的思維能力,讓每一個學生想學、知學,樂學、會學,這樣形成的學風才是有如磐石,與久彌堅。
學風建設涉及的因素眾多,不僅包括思想行為、道德品質、生活習慣、認知程度、校園氛圍,還包括學習意志、學習策略、學習行為等,因此在設計班級學風建設評價指標時,既要重點突出,又要全面系統,避免片面化、短期化、形式化。
三、高等藝術院校班級學風建設評價體系表
班級學風建設考評一級指標主要包括: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學風建設指導思想,學生遵守校紀校規情況,學生學習情況,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情況五個方面。
班級學風建設評價的二級指標主要包括:學風建設的定位與規劃,學風建設相關制度、學風建設氛圍營造情況;學習紀律、考風考紀、四六級考試、計算機考試、圖書閱讀量、自習情況;經濟資助和評獎評優開展情況;學科競賽、社會實踐、文體活動參與情況;政治意識、公益活動、生活習慣、人文素質、心理素質等。評價體系的評價標準分A、B、C三級。
參考文獻:
[1]徐紹炳.學風和考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96.5
[2]周亞國.學風建設也要堅持可持續性原則.班主任,2002.6
[3]宋志鵬.高校學風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與實際測評,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1.1
[4]姜維東《高等藝術院校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5]謝恩魁,謝心,張雁東.基于熵權的大學生學風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12.5
作者簡介:
馬洪遠,男,碩士,浙江傳媒學院文化創意學院教師;
林紅志,男,碩士,浙江傳媒學院文化創意學院黨總支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