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雕塑對城市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一種城市公共藝術在加強城市精神文明建設、陶冶民眾情操、塑造城市品格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本文以長春世界雕塑公園為例,對其規劃建設、主題創意、文化內涵等方面的特點進行闡述,供城市雕塑公園建設借鑒。
關鍵詞:雕塑公園 建設 特色
城市雕塑公園是以雕塑為主體,以收藏和展示城市雕塑、架上雕塑等各類雕塑作品為主要功能的雕塑集中擺放場所。專家認為,雕塑公園提供了一個在露天展示雕塑的機會,對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質和審美水平以及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大有裨益。依據長春市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2000年,長春市開始籌建一座具有國際性的大型城市雕塑主題公園。
早在1997年,在廣泛聽取藝術家和多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通過舉辦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的方式,長春市就開始匯聚世界各國藝術家的優秀雕塑作品。當年,首屆長春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成功舉辦,并作為一項定期舉辦的活動延續至今。經過15年的時間,共舉辦了12屆雕塑作品邀請展、三屆國際(世界)雕塑大會,長春市現已擁有來自216個國家和地區的580位雕塑家創作的640多件(組)雕塑作品。雕塑,正逐漸成為詮釋寬容、大氣、開放、包容的長春城市文化的空間符號。對此,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評價說,長春發展城市雕塑的經驗值得借鑒。
一、秉承鮮明的文化主題
長春世界雕塑公園自2003年開園以來,已經成為長春市的一個文化名片。而它的建設,無論從創意、規劃,還是創作來說,都體現出一種文化自覺精神。
作為一座主題公園,首先確立了具有鮮明文化取向和體現人類共同訴求的主題——“友誼·和平·春天”。這是這座城市、也是世界各國藝術家用雕塑藝術語言發出的時代強音,是遴選入園作品的首要準則,也是一個在空間上具有普適意義、在時間上具有永恒性的主題,必將得到廣泛的響應,引起熱烈的共鳴。在園地高丘頂部建立的“友誼·和平·春天”主題群雕,是當代中國五位雕塑大家(葉毓山、潘鶴、程允賢、王克慶、曹春生)集體智慧的結晶。整座雕塑渾然一體,雕刻精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召力,準確地詮釋了公園的主題,成為長春世界雕塑公園的鎮園之作。
從矗立在園中的雕塑作品來看,盡管它們來自不同國度,盡管出于不同藝術背景的雕塑家之手,盡管其內容和形式千差萬別,但它們都在詮釋著五大洲共同的理想,訴說著全人類共同的心愿,那就是珍視友誼、企盼和平、讓春天永駐人間。
二、遵循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和園林規劃
長春世界雕塑公園位于長春市人民大街南端,占地面積92公頃,其中,水域面積11.8公頃,是一座秉承現代雕塑文化品位、融合傳統建園理念、體現“未來文化”的自然山水園林式雕塑主題公園。公園的規劃采用了中國傳統造園技藝與西方造園學說和現代規劃理念相結合的構思,以雕塑為主題,以湖面為中心,以山水為骨架,以綠化為背景,以道路為紐帶,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和諧統一,凸顯出天人合一的深邃意境。
主入口大門及兩側弧形引導墻,沿中軸線對稱布局相得益彰;不對稱的景觀廣場,運用巧妙的軸線轉折,通過拱平橋與主題雕塑遙相呼應。蜿蜒變化的園路,與碧波粼粼的湖水環繞,與四組景觀長墻巨龍般傾向湖心的噴水,形成動與靜、直與美的韻律美。
園內設有一座雕塑藝術館和一座非洲藝術收藏博物館。其中,長春雕塑藝術館,建筑面積1250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雕塑藝術館。其設計構思新穎、匠心獨具,優美的曲線與直線相結合的造型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現代雕塑藝術品。館內有300多件雕塑藝術精品,還設有“王克慶藝術博物館”和“彭祖述藝術館”兩個館中館。松山韓蓉非洲藝術收藏博物館由我國著名建筑設計大師何鏡堂設計,建筑設計風格獨特,館內收藏了坦桑尼亞、馬拉維和贊比亞等非洲東南部國家的藝術品近1.2萬件,現已成為我國馬孔德木雕數量最多、品種最全、藝術水平最高的藝術博物館。
此外,在公園室外陳列的每件雕塑作品周圍,都依據文化和藝術特色,營造了與之相協調的園林設計小環境。使園林景觀與雕塑作品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三、探尋雕塑文化的多元性
長春世界雕塑公園的作品風格多樣,充分體現了不同國家、民族、地域和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特點,這些作品有反映愛斯基摩文化、瑪雅文化、毛利文化、印度文化、東方文化的,也有寫實的、抽象的、現代的以及后現代主義的。整個雕塑公園作品涵蓋面廣、風格迥異、材質豐富,充分展現其獨有的個性——世界性。同時,不同風格和流派的作品,無論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無論是寫意的還是寫實的,無論是人物類還是裝置類、構成類,都符合美學規律和形式邏輯,都會給人以“真”的啟迪、“善”的引導和“美”的遐想,從而保證了入園作品整體的藝術質量和文化品位。作為一種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雕塑的起源在于表達和反映現實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因此,雕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很強。在經濟全球化、文化交流加快的當今世界,更應該堅持多元文化的并存,同時也提倡相互之間借鑒與融合,以求共同發展與繁榮。
四、拓展雕塑作品收藏渠道
長春世界雕塑公園現有216個國家和地區的401位雕塑家的451件(組)雕塑作品。公園內的作品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的形式批量征集作品。二是與相關的雕塑博物館開展雙邊交流或通過其他文化交流平臺引進,如:雕塑大師羅丹的五件作品(《思想者》、《青銅時代》、《巴爾扎克》、《加萊義民》、《行走的人》),以及在中美建交30周年和平友好雕塑文化交流活動中,將美國雕塑家泰夫特的作品《和平之星》引進入園。三是辟建專館收藏大師名家的雕塑作品。目前長春雕塑藝術館內有王克慶藝術博物館、彭祖述藝術館等專門展館,收藏了兩位大師的重要代表性作品。此外,為更全面地展出非洲木雕藝術,園中新建了松山韓蓉非洲藝術收藏博物館,超過萬件的珍貴木雕和壁畫作品入館,并將分批陳列展出。四是通過舉辦各項專題展覽收藏作品。五是接受社會捐贈的紀念性雕塑,等等。通過多角度,多渠道的收藏方式,雕塑公園作品在數量、規模和國際性方面,堪稱世界之最。
五、堅持雕塑藝術的群眾性
作為一個公園,它無疑是城市的開放性公共空間,服務社會大眾是它的一個基本功能。長春世界雕塑公園自建園以來,接待國內外游客400多萬人次。近幾年,長春市政府又連續五屆開展了“萬人看雕塑活動”大型公益文化活動,涉及人群涵蓋了社區居民、下崗職工、農民工、低保家庭、殘疾人、軍人、孤兒、華僑子女等多方面干部群眾,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為廣大市民接近和觀賞雕塑作品提供了方便與可能。
長春世界雕塑公園的建設和發展,堅持了對藝術的敬畏、對雕塑家的尊重、對創作規律的遵循。因此,自開園以來,好評如潮,并獲得了多項榮譽:2007年原國家建設部確定并公布了首批20個國家重點公園,長春世界雕塑公園名列其中;2009年公園獲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評選的“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中唯一一個雕塑公園成就獎;2004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AAAA級旅游景區。
如今,長春世界雕塑公園已經成為長春市乃至吉林省的一個文化符號,是對外交流的一張金色的名片。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公園的建設,提升了市民及游客對城市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也對先進文化的感召力有了切身的體會。雕塑作為城市公共藝術在精神文明建設、陶冶民眾情操、展現城市品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長春市已明確建設世界雕塑名城的目標,長春世界雕塑公園仍須不斷完善、充實、提高和發展。在提升作品的品位、吸納更多的風格和流派、探索新的雕塑形態等方面,都有補充和創新的必要。相信長春世界雕塑公園一定會日臻完善、精益求精,向著更高的藝術水準和管理水平邁進。
參考文獻:
[1]宋春華.長春世界雕塑公園.長春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單冬梅,2004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文學碩士,講師。現就職于長春世界雕塑公園,負責展會策劃及雕塑公園建設宣傳工作。曾參與策劃“第三屆中國長春世界雕塑大會”、“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國長春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第一屆、第二屆中國長春國際陶藝作品邀請展”等重要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