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一項重要的用益物權,如何發揮這一物權在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中的融資作用,直接關系到能否搞活農村經濟,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升級。但對于農村土地承包權的抵押,我國現行政策、法規的規定很模糊,甚至有沖突,對于能否在土地承包權上設立抵押權也有很大的爭議。本文在闡釋我國法律法規中關于土地承包權抵押的相關規定以及理論界各種觀點的基礎上,揭示了對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的可行性與消極作用。
關鍵詞:土地承包權 抵押 物權
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是指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在不轉移土地占有的情形下,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債權的擔保;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依法處分該土地承包經營權并由處分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其中,提供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擔保的,為抵押人;接受土地承包經營權擔保的債權人,為被抵押人。
通過翻閱不同的法條可以發現,對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有不同的規定。首部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的是《農村土地承包法》,該法第49條規定: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經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的,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采取轉讓、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轉。但對于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該法第32條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在流轉方式中,并未明確規定可以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我國《物權法》第113條規定: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農村土地依照相關規定,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轉讓、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轉。我國《民法通則》第80條明確規定,土地不得買賣、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但是沒有規定上地承包經營權不能抵押。根據《擔保法》第37條規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進行抵押,但是以下兩類可以進行抵押:(1)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經發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權;(2)以鄉(鎮)、村企業的廠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同時抵押。
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可以抵押,法學界歷來存在不同的觀點。
以梁慧星教授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應該用社會保障來解決農村發展過程中的相關問題,而不是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來獲得資金、滿足農民實際生產需求,從而促進農村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土地承包經營權擔負的不僅僅是生產要素職能,而且還具有社會保障職能,農民的生老病死主要依賴土地。如果允許農民用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則當債權到期,債務人又無力履行債務,從而實現抵押權時,會使農民喪失土地,勢必重演歷史上農村兩極分化的局面,出現大批無地少地農民的社會問題,這不僅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更不利于維持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另一方面,有關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的問題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抵押權的成立一般以登記作為其公示方式,而關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登記在我國農村還未建立。因此,應在立法中明確規定禁止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
我國《物權法》第113條規定: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農村土地依照相關規定,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轉讓、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轉。這是國家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承認,從中可以明確看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用于抵押。主要原因包括:1.在我國,為了擺脫貧困,很多農民離開農村到城市務工,造成土地閑置,土地資源嚴重浪費等各類社會問題,從而嚴重制約農村穩步發展,而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是對農村土地的動態利用,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物權法》明確規定的用益物權,它的流轉可以解決土地本身無法流轉的弊端。2.我國現行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實質上與永佃權相類似,永佃權是使用權,是農民向土地所有者繳納一定佃租、利用他人土地進行耕種的權利。由此可見,二者都是為解決土地所有與利用的矛盾,為非土地所有人利用他人土地從事耕作或畜牧,從而獲得收益所設計的用益物權。用益物權紙上可以設定擔保物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系屬農民所享有的長期的土地使用權,其內涵包含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等,自應包含抵押功能,因此,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性質決定了其應具備抵押等處分功能。
總之,盡管現行法律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制度的規定較少,且存在一定爭議,但無論是理論上還是現實中,逐漸凸顯出現行法律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可抵押范圍限制并不合理,我們應當承認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制度的可行性,并注意克服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時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考慮到我國各區域間的重大經濟差異等原因,法律應有條件地適當放寬抵押融資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范圍,以解決農民的實際需要,實現農業資源優化配置,推動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初探》,載《改革與開放》,2010年第11期
[2]鄧科.《土地能保障農民什么》,載《中外房地產導報》, 2001年第19期
[3]梁慧星.《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條文、說明、理解與參考立法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532頁
[4]王利明.《我國民法典重大疑難問題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3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