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鞋類產品制造國和出口國,歐盟是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鞋類作為我國傳統出口優勢產業之一,鞏固和擴大鞋類出口對我國外貿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但自2006年以來歐盟對我國出口的皮鞋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對我國鞋類產業的發展打擊巨大。文章還原了歐盟對中國皮鞋進行反傾銷調查的始末,分析了我國鞋類產品屢遭反傾銷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反傾銷 鞋類產品 對策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對歐美等發達國家連年貿易順差,我國出口商品頻繁遭遇反傾銷調查。截至2010年,中國已連續16年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經濟體(見表1)。下面以歐盟對我國皮鞋進行反傾銷調查為例,分析我國鞋業出口遭受反傾銷調查的原因,以及我國可采取的積極應對措施。
表1 2001-2011年世界及我國遭受反傾銷調查情況對比表
數據來源:根據WTO反傾銷統計整理:Anti-dumping Initiations: By Exporting Country 01/01/1995 - 31/12/2011。
1.案例還原:歐盟對中國皮鞋進行反傾銷調查的始末
2005年7月7日,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皮鞋開始反傾銷立案調查,涉案金額達6.7億美元,企業達1200多家。
2006年3月23日,歐盟成員決定從當年4月7日起對所有中國出口到歐盟的皮鞋征收4.8%的關稅,并分階段增加,到10月增加至19.4%。
2006年10月4日,25個歐盟成員國常駐歐盟代表對上述方案進行了投票,結果僅以13票比12票的微弱優勢勉強過關。10月7日,歐盟裁決給予其中一家企業市場經濟待遇,稅率為9.7%,其他企業征收16.5%的反傾銷稅,為期2年。
2008年10月3日,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皮鞋進行反傾銷日落復審立案調查。
2009年12月30日,歐盟委員進行日落復審終裁,以14票支持、13票反對的表決結果,決定繼續對中國鞋企征收16.5%的反傾銷稅,有效期為15個月。
2010年3月歐盟法院初審駁回奧康、泰馬、金履、新生港元和萬邦中國五家鞋企對歐盟貿易委員會的訴訟請求,支持歐委會繼續對中國征收反傾銷稅。
2011年,歐委會發布公告,宣布針對自中國、越南進口以及中國澳門地區轉運皮鞋的反傾銷措施于2011年3月31日正式終止,但仍將持續監控。
據中國鞋網統計,歐盟對華鞋采取反傾銷措施之后,華鞋輸歐總金額下降了15%;中國皮革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反傾銷稅導致中國輸歐皮鞋產量降低20%,減少約4000萬雙。
2.歐盟對我國皮鞋征收反傾銷稅的原因分析
2.1 加入WTO后我國對歐盟出口量飛速增長
加入WTO前,中國出口到歐盟的皮鞋由于配額制受到了限制。加入WTO后,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鞋類產品數量開始增加,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當地制鞋行業。尤其是2005年以來,隨著歐盟對我國鞋類產品的配額體制終結后,中國皮鞋對歐出口有了較快增長,中國出口潛力得以釋放,但與傾銷毫無關系。
2.2 我國尚未獲得歐盟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
直到現在,歐盟的絕大多數國家仍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對中國皮鞋進行反傾銷調查的審理過程中,歐盟給中國戴上了“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帽子,從而根據巴西的生產成本來計算中國的制鞋成本。由于巴西的單位成本高于中國,結果無疑是人為地抬高了中國的生產成本,并相應地抬高了傾銷幅度,其實質是對我國出口企業的不公平和歧視。
2.3 歐盟皮鞋業無法與中國皮鞋競爭
鞋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歐盟成員國是發達國家,因而在生產成本方面具有比較劣勢。近年來,隨著技術投資的不足,歐洲鞋類產業不斷向盟外轉移,即使在歐盟對中國鞋類產品實施10年配額期間,鞋類產業就業減少的現象也一直存在,歐盟借此將原因歸結于中國鞋類進口造成的損害是站不住腳的。
2.4我國鞋業本身存在一定問題
首先,我國出口鞋類技術含量低,價格低廉,產品附加值低。這在勞動密集行業中占有優勢,但同時也是我國鞋業頻繁遭受國外反傾銷指控的原因之一。其次,我國鞋類產品出口過于集中,主要在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等地區,而忽視了對國內市場以及其他區域市場的開發。再次,我國鞋類出口行業管理不足,缺乏整體規劃和協調,出口結構不合理,許多企業仍片面強調出口創匯,為此導致企業間低價競銷。
2.5 WTO規則存在漏洞
WTO《反傾銷協定》客觀存在的漏洞和瑕疵預示了我國處于不利位置。WTO《反傾銷協定》規定,如果被調查的產品來自“非市場經濟”國家,在計算生產成本時,不是根據生產國的實際數據,而是采用 “替代國”(市場經濟國家)的數據。又比如,商業活動是允許“零利潤銷售”和次品銷售的,但是WTO《反傾銷協定》對此沒有規定,調查國在計算生產成本時,不考慮次品,把所有的產品都視為優質品,并且都加上一個利潤空間,以此人為地抬高生產成本和傾銷幅度。在確定傾銷幅度時,歐美國家的反傾銷實踐中,長期使用“取零”做法,將出口價格高于加權平均正常價值的交易的傾銷幅度計為零值,而不是負值,人為增加認定進口產品傾銷的可能性和傾銷幅度。
3.對今后我國應對鞋類反傾銷調查的建議
3.1 政府應建立完善的反傾銷預警機制,并做好反傾銷應訴工作
歐盟在對中國皮鞋反傾銷的立案調查過程中,中國政府雖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但急需在以下幾方面完善:
第一,建立完善的反傾銷預警機制,以更好地監測和分析皮鞋行業、重點產品、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市場變化,并及時發布相關信息。
第二,研究國際市場鞋類動態和容量,了解某些國家的鞋類產業政策和動向,從宏觀上控制鞋類商品在短期內對某一市場出口量猛增的情況。
第三,以歐美為首的一些國家一直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對此,應該改革經濟體制,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往來,盡快讓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得到承認。
第四,建立健全反傾銷應訴機制并做好應訴工作。充分發揮我國駐外商務機構的作用,仔細研究進口國的反傾銷法律和機制,深入了解進口國反傾銷機構的調查進展。必要時在WTO提出訴訟,應用WTO規則和爭端機制處理反傾銷調查。
3.2行業協會應建立行業生產標準,調整產業結構,組織企業積極應訴
行業協會是企業利益的代言人,是政府與企業紐帶的連接者,為了更好發揮行業協會的優勢,還有以下幾方面需要加強:
第一,大力配合政府建立的反傾銷預警機制。搜集進口國對鞋類產品的非關稅措施,國外同行業的生產能力和價格水平等信息,協助政府做好企業的組織協調工作。
第二,規范出口商的市場行為,組織企業有序進行出口,樹立鞋企以質取勝意識,防止企業低價惡性競爭。
第三,為有效解決應訴不及時的問題,可以通過籌集資金,對本行業的企業員工以及相關人員進行反傾銷及其他貿易相關方面的培訓,不斷提高企業的法律意識,加強反傾銷高級專業人才培養,組建一支高素質的反傾銷應訴隊伍,以提高我國反傾銷的應訴能力。以此充分利用整個行業的資源來彌補單個企業勢單力薄的不足。
第四,建立行業生產標準,調整產業結構,提高鞋類產品的科技含量。我國皮鞋之所以被控訴反傾銷是由于低價引起的,因而行業協會應該引導制鞋企業轉變生產和經營思路,增加產品科技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調整產品結構,開拓多元化市場。此外,應積極調整調整產業結構,建立健全行業生產標準等。
3.3企業應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銷售渠道,提高應訴主動性
歐盟對中國皮鞋的反傾銷調查案中,僅5家企業向歐盟初審法院審理的皮鞋反傾銷案件提起了上訴,可見我國的鞋類企業在很多方面急需改善。
第一,企業應隨時關注政府和行業協會發布的國內外市場信息。及時對產品出口數量集中、增加程度,進口國企業產品價格、產量等進行分析,根據所獲取的市場信息,若有受反傾銷調查的征兆,就調整價格,分散市場,避免被申訴。
第二,實施多元化戰略,開拓海外新市場。我國鞋類出口市場結構不盡合理,大部分集中在歐盟、美國、日本等少數發達國家市場,而這些國家又是反傾銷措施最嚴厲、對我國實施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對此應穩定和擴大亞洲市場,開拓非洲、拉美發展中國家市場,積極擴大東歐國家市場。
第三,改變低價競銷的策略,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尋求合資新出路。為更好地開拓歐盟市場,可以考慮通過企業兼并等方式,與歐盟的企業進行聯合與合作,充分利用他們的品牌優勢和完善的銷售渠道及網絡。
第四,提高自身應訴主動性。大量涉案中小企業甚至包括一些大型企業認為自己的出口份額不大,出口總值有限,應訴還不如不應訴。而對于不應訴,或者不能提供調查期內涉案產品成本、生產總量、國內銷售價格和向該國出口的價格及數量等情況翔實資料的企業,歐美國家一方面以“不合作條款”對中方企業作缺席判決,一方面依據不完整資料確定傾銷幅度,從而做出不利于中國企業的裁決。因此,鞋類企業應團結一致,積極應訴,善于運用法律武器進行維權。如鞋類出口企業要盡早了解反傾銷答卷的要求,做好應訴材料的準備,做到相關統計資料齊全、數據連貫;尋找經驗豐富的律師來進行申辯和負責處理案件。
4.結束語
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制鞋大國,而歐盟又是我國鞋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放棄歐盟市場是萬萬不可的。雖然歐盟反傾銷措施到期,但對華鞋類貿易摩擦未止,因此,中國政府、行業協會和鞋企應共同努力,積極有效地應對歐盟反傾銷對我國制鞋業造成的損失與危害,從而在國際市場中爭取更有力的地位,同時為把我國建立成為品牌制鞋大國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羅漢偉.中國鞋為何頻遭反傾銷 WTO規則漏洞坑了中國鞋[J]. 中國經濟周刊,2010,卷(28):38-39
[2]朱慶華.反傾銷、貿易保護與公共利益[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9.
[3]涂曉玲,徐正華. 歐盟對我國鞋類出口征收反傾銷稅的原因及對策[J]. 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卷(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