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文化的發展與變革,總是伴隨著對過去的否定進行的,但是這種否定絕不是全盤否定。一種新的文化形式的產生,總是與它脫胎的母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樣才能構成文化的延續。本文簡要梳理中外園林景觀設計設計系統。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 主要特點 外國園林 景觀設計
一、中國古典園林景觀發展簡況
中國古典園林景觀獨具風格,具有深厚的積累,其優秀的造園藝術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對世界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中國園林自夏商周時期至今,主要經歷了以下六個發展階段:
1.早期:商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的苑囿所謂“苑”,是為帝王營造于都城郊外的園,也就是在一塊郊野地里放養一些野獸供帝王行獵作樂。西周時期,“苑”也被稱為“囿”。“囿”為圈養動物的園子,在囿中飼養各種禽獸、魚類,挖池沼、筑高臺,并在臺上建筑宮室以供帝王享用。
2.形成期:秦漢時期的建筑宮苑,在囿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一種宮室園林式的“建筑宮苑”,具備風景式園林的特點。典型代表為秦代的上林苑和漢代的建章宮。上林苑:秦始皇三十五年,在渭水之南的上林苑營造新宮,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阿房宮。建章宮:漢武帝劉徹于太初元年建造的宮苑,共建有12 處宮苑,以建章宮為首。
3.轉折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自然山水園景觀和寺廟叢林景觀是中國山水園林景觀的奠基時期。自然山水園: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火不斷,民不聊生,但皇室仍然大興土木營建宮室。至南北朝時,社會暫時穩定,士大夫階層也開始關注自己的居住環境。為了隨時能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林野趣,自然式的私家庭院應運而生,并逐步影響到宮室的建筑格局,皇家園林景觀也轉向以自然山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園景觀。寺廟叢林:佛教在魏晉時傳入中國,南北朝時期發展極盛。寺廟大多選擇在地形奇特、環境清雅、叢林茂盛的山林地,因而寺廟“叢林”成了佛教圣地的代名詞。寺廟叢林的興起,促進了我國對名山大川的開發。
4.發展期:隋唐寫意山水園景觀為中國山水園林的全面發展期。隋唐時期政治相對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水平較高。這時期的山水園林是對前期園林的升華,強調寫意的特點,即采用簡約的手法,強調意境,富于詩情畫意,雖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不求形象,但求神似,再現一個精練、概括的自然景觀。
5.成熟期:園林發展至宋朝,由于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造園更加普遍。從都城到地方,從帝王貴族到平民,造園的地區和規模都得到擴大。這一時期的園林形式追求自然,善于抒情表意;手法自然靈活,善于疊山理水;從整體布局出發,巧于因景設點。
6.繁榮期:明清時期的皇家山水宮苑及江南私家園林是中國古代園林景觀的興盛時期。明代已有專業的園林匠師。現在我們見到的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景觀,絕大部分都是這一時期建造。皇家山水宮苑典型的代表有:圓明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江南私家園林這一地區具有造園的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和人文氛圍。
(二)理論著作
《園冶》:明代造園家計成于1631 年完成,是中國古代留存下來的唯一一部園林著作。書中提出了“相地合宜,構圖得體”、“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設計原則。這些原則至今仍是中國傳統造園的重要準則。這種自然主義傾向與中國傳統風水學所倡導的“屈曲生動,諧和有情”的美學觀念是一脈相承的。
(三)中國古典園林的主要特點
中國古典園林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抽象、提煉和概括,最終再現自然的神韻,它不是單純地模擬自然山水景觀。其特點如下:1.具有東方傳統園林的風格。2.富于詩情畫意。3.具有地方風格。
二、外國園林景觀發展簡況
世界園林按地區分東方園林、西亞園林、歐洲園林三大系統。其中東方園林以中國為代表,影響日本、朝鮮及東南亞,主要將自然、人工山水、植物和建筑相結合;西亞古代園林主要以敘利亞、伊拉克及波斯為代表,以花園與教堂為主要特色;歐洲古代園林以意大利、法國、英國、俄羅斯為代表,各有特色。
(一)日本傳統園林景觀
日本園林風格與中國園林風格相近,同屬自然式風景園林。盡管受中國園林對影響很大,但日本園林由于能較好地結合本土有利的地理條件(四面環海,風景秀麗)和文化傳統,最終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日本園林而享譽世界。營造出了極具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園林景觀。
(二)古埃及與西亞園林景觀
古埃及的園林是經過人類改造后的自然幾何式,并且有明顯的中軸線,平面基本為規則式的方形。四周有圍墻,入口處建塔門,園內成排種植庭蔭樹,園林中心一般是矩形的水池,池中養魚并種植水生植物,池邊有涼亭。
(三)歐洲傳統園林景觀
從十四五世紀到19世紀中葉,西方園林的內容和范圍都大大拓展,園林設計從僅對私家庭院的設計擴展到公園與私家花園并重。歐洲傳統園林景觀主要經歷了以下七個發展階段:
1.傳統公園(古希臘時期)古希臘通過波斯學到西亞的造園藝術。園林一般位于住宅的庭院或天井之中,呈幾何式布局,中央有水池、雕塑和花卉,四周環以柱廊,這種形式為以后的柱廊式園林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其后,以雅典城邦為代表的民主政治帶來文化、科學、藝術的繁榮,出現了供人們公共活動和游覽的園林,園內出現了林蔭道并在其下設置桌椅,灌溉水渠也演化成裝飾性水景,人們可以在此散步,哲學家可以在此辯論。
2.別墅園林(古羅馬時期)古羅馬繼承希臘傳統發展了山莊園林,在文藝復興時期又發展出別墅園林,或稱意大利臺地園。為了夏季避暑,這些別墅莊園多建在郊外的山坡上,居高臨下,可鳥瞰周圍的原野。
3.宗教園林(中世紀)公元476~1453年,歐洲進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紀。中世紀城市的發展,為后來園林的設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后,為比利牛斯半島帶來了伊斯蘭的園林文化,結合歐洲大陸的基督教文化,形成了西班牙特有的園林風格(庭院中部為十字形水渠,各種裝飾變化細膩,喜用瓷磚和馬賽克作為飾面)。后來,這種類型的園林又被西班牙殖民者帶到了美洲,影響到美洲的造園和現代景觀設計。
4.莊園(15 世紀初葉),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歐洲園林進入到了一個空前繁榮發展的階段。大規模的園林莊園在意大利源源不斷地涌現。位于高處,豪華的莊園主住所,但并非一般人認為的城堡。
5.花園(15-16 世紀)意大利的園林隨著文藝復興思想的興起在歐洲大陸廣為傳播。文藝復興時期的園林繼承了古羅馬園林的特征,依山坡而建,視野較好,成為坡地露臺花園。園林平面是中軸對稱的幾何形,尺度宜人,在軸線中間和兩側布置了美麗的綠籬花壇、變化多端的噴泉和瀑布、常綠樹、各種石造的階梯、露臺、水池、雕塑、建筑及欄桿等。
6.現代公園(17 世紀至18 世紀末)17 世紀中葉,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下,新興資產階級統治者沒收了封建貴族的宮苑和私園,向公眾開放,并將其稱為公園(public park)。1858年美國建筑師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設計的美國紐約中央公園,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為普通大眾設計并修建的大規模公共性景觀,它開創了有計劃地建設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先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城市景觀設計和公園建設。
7.混合式園林(19世紀)整個19 世紀,歐洲園林盡管在內容上已經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形式上并沒有創造出一種新的風格,正如繪畫、雕塑、建筑等其他藝術領域在此時期所經歷的一樣。19 世紀以后,公園日益引起大眾的普遍關注,同時,小庭院的設計建造也頗為興盛。景觀設計師植物知識的擴展和植物材料的日益豐富,為設計不同主題的小庭院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些庭院更多地體現了造園者和園林主人在園藝上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劉濱誼.景觀學學科發展戰略研究.風景園林,2005.2
[2]梁艷.山色湖光共“一樓”——淺探中國現代園林藝術的營造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5.3
[3]趙國葉.我國現代園林發展方向.山西林業,2006.2
[4]黃琰.秦代宮苑建設對中國古典園林造園藝術的貢獻.小城鎮建設,2005.1
[5]魯俊.中西方景觀藝術比較及研究——以中國、法國和英國為例.武漢理工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