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戲劇是指大學生在大學校園里自由參與創作的、具有實驗性的、非盈利的一種戲劇形式。校園戲劇說的是大學生身邊的事,反映大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他們的愛與恨,困惑與思考,憧憬與憂慮。在大學期間就與同學拍了很多小品小戲,也改編了很多經典劇目,其中包括過士行的《或者還是死去》,還有孟京輝的《我愛XXX》等。近期與學生一同改編了話劇《蒼黃的青春》,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對劇本進行了再度創作,并更名為《畢業?畢業!》演出得到了較好的影響,本文也透過對校園話劇《畢業?畢業!》的分析,總結了校園話劇的幾點特征及意義,以求引起更多人的共同重視校園戲劇的未來發展。
關鍵詞:參與對象 思維方式 表現手法
如今,大學生對戲劇的喜愛之情越來越濃厚,幾乎每個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園戲劇組織,他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和模式活動著,得到了迅速地發展。從全國的情況來看,北京地區高校的戲劇氛圍最為濃厚。校園戲劇在形式上往往是不拘一格的。如時間、地點,可隨意轉換,劇中人物也可以跳進跳出,甚至每個人物的具體身份都可以用符號、代號來加以說明。這種自由、先鋒的處理手法已成為校園戲劇的一個顯著特征。校園戲劇的內容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形式活潑、觀眾感到很親切,極易引起劇場內的情感共鳴。
校園戲劇有以下幾點特征:
一、校園戲劇的參與者主要是大學生
“校園戲劇演的就是活人,演的是天天和自己一塊搶食堂、擠澡堂的張三兒在臺上的模樣,演的就是有著戲劇情節的戲劇迷的熱情,演的就是每天發生在身邊的每個學生都熟悉的故事?!边@就是校園戲劇的第一特征。《畢業?畢業!》整劇圍繞著幾個大學生畢業一年以后再次聚會回到母校的各種感慨,各種美好回憶,四個典型的人物講述四段離開母校以后的四段不同經歷,再次強調現代大學生對個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評判、審視。戲劇能夠表現人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態。校園戲劇則能更直觀、更生動、更真切地反映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情感世界以及理想追求,成為重要的文化現象。
二、加入更多的流行元素和話題,引起觀眾共鳴
隨著戲劇文化的發展和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需要放松的觀賞,同時也不忘思考。校園戲劇與時代接軌,由同學們講述自己的故事,在劇中加入大量的流行元素,是觀眾更加感興趣,是演員更加放松投入。《畢業?畢業!》每段都有感人的故事,第一部分是講述一個堅持畢業以后要去西部支教的“黑子”,第二部分講述著一個富二代“罐頭”畢業以后的狀態,第三部分插入了一段男女生宿舍的回憶引入第四部分“豺”和“左左”的愛情故事。這四部分每段的銜接都會插入一小段戲,比如從第一段到第二段中間插入了一段賽車,主角“罐頭”與一個開奧拓的司機一段幽默滑稽的小戲,詼諧的表演、幽默的歌詞、令觀眾爆笑不斷,現場氣氛輕松活躍。也體現了普通高校學生活躍的個性。
三、思維方式獨特、表現手法新穎
校園戲劇與傳統戲劇最明顯的不同,是它沒有成型的劇本,沒有固定的人物,最初可能只有一個構思,然后參與者一起討論出一個大致的發展方向。情節與細節都是在排練的過程中反復推敲,慢慢發展成型的。既然是自行參與創作,那么創作思想就是自由的獨特的。這種自由獨特,是指在創作思想上的敏感、活躍,沒有框架束縛的創新。借助自由的戲劇藝術形式,表達大學生們的所思所想,把對時代的反思、對社會的感觸、對生命的感受,借助他們理解的戲劇形式,表現得淋漓盡致。對于校園戲劇來說,這里舞臺沒有太多的專業評判和標準,有的只是盡情展現真我的風采。在大學生活這段每個人生命中最激情、最勇敢的歲月里,選擇校園戲劇的舞臺,嘗試舒展自己的心胸,抒發自己的情感,為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更出色的展示自我,奠定良好的基礎。并體現出當代大學生們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思考、新的精神、新的觀點、新的理解、新的思緒,具有小劇場話劇固有的前衛性和先鋒性。
四、講述真人真事,情感更投入、更自然、更容易感染觀眾
校園戲劇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真實性,比起傳統戲劇更加地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在舞臺上發生的事情能勾起觀眾的回憶引起觀眾的共鳴,在某種程度上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已忘記自己的身份,他們不再是演員與觀眾的關系,而是傾訴者與傾聽者的關系,是一種心靈上的撞擊。
校園戲劇是學校業余文化活動中最具社會性的藝術形式。就它的性質本身來說,是一種集體創造,參與者通過共同參加戲劇創造和欣賞,獲得直接而積極的審美愉悅。對校園戲劇團體的成員來說,校園戲劇不僅僅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創造力以及鑒賞能力,而且通過參加戲劇實踐的過程,體驗集體智慧在戲劇創作過程中得以完美體現的艱辛,感悟團隊精神的重要。也許今天的大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前,社會教育給予他們的戲劇知識少得可憐。中學時代埋頭對付應試教育的時日,使他們無暇注意戲劇這塊天地。但是一旦他們走進大學校園戲劇這塊田地,接觸充滿張力的戲劇世界,將會被戲劇藝術巨大的魅力所吸引,會震撼他們的心靈,打動他們的感情,調動他們的想象,啟迪他們的思考。那些曾接觸過戲劇的大學生,未必在將來個個去做職業戲劇人,但他們曾經藝術體驗,必將成為一種潛在的文化素養,融于他們的血膿之中,以各種形式釋放出來,促進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佳蕾.《當代校園戲劇剖析》[J]
[2]梁伯龍,李月.《戲劇表演基礎》[J]
作者簡歷:
張愛敏(1986- ),安徽宣城人,助教,研究生,主攻戲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