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羽毛球運動深受大家的喜愛,特別是各級部門和單位大力組織各種比賽,豐富了廣大市民的業余生活,對于陶冶情操、促進精神文明建設都是十分有益的。使羽毛球運動越來越被市民所接受,成為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隨著羽毛球運動的迅速發展,由市羽毛球協會主辦的“中華牙膏”杯超級羽毛球賽自然引來眾多參與者,該賽事面向廣大羽毛球愛好者,參加人數眾多,是一次真正的群眾性體育賽事。
關鍵詞:羽毛球 開展現狀 對策研究
羽毛球運動適合男女老少,可持續運動球齡長,這一特點是很多運動項目所不具備的。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陳道純教授認為:人類年齡期的劃分隨時間、地域的不同而有大幅度變動,這種劃分應當統一和穩定 ,應當來自人類天然的生物學屬性,小于30歲為青年、小于45歲為中青年,作為本文對參加羽毛球健身人群劃分的依據。
結合體育鍛煉的實際情況,將參加羽毛球健身人群劃分為4個年齡段:青少年、青年、中青年和中老年。其中青少年與中老年者運動人群中,男性分別占10.5%和5.5%,女性分別占5%和2%,只占總人數的五分之一左右。青年與中青年運動人群中,男性分別占29.5%和25%,女性分別占14.5%和8%,占總人數的五分之四。說明市羽毛球健身人群的年齡主要分布在20-45歲之間。在對羽毛球這項目運動的喜歡程度上看,青少年與中老年占總人數的60%,喜歡這項運動但不只參加羽毛球運動鍛煉身體。在表1中可以看出羽毛球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青年和中青年,他們是非常喜歡羽毛球運動的,分別占總人數40%和70%。由此看出羽毛球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中青年。
羽毛球運動的特點之一是運動裝備有別于其他運動項目,需要借助器材(如球拍)。運動水平越高對運動器材的要求也越高。本次調查表明,在羽毛球器材的消費中絕大多數參與羽毛球運動的人都有自己的球拍,這反映出羽毛球運動項目的特點。專業球服和球鞋主要購買者是青年和中年,其中專業球服購買者分別為40%和50%,專業球鞋購買者分別為30%和40%。關于其他消費中看出,羽毛球運動中消耗最大是球的消耗,其次是飲料和球襪。但不同年齡段還有著一定的差異,其中青少年和中老年在運動飲料上的消費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這是由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的年齡特點所決定。青年和中青年是羽毛球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并且其參與時間長、力量素質好,使得其消費主要在球上。通過調查市羽毛球俱樂部健身人群及對俱樂部管理人員進行訪談,參與者在場館消費上,目前羽毛球館健身人群的消費均在10-30元之間,符合市民的基本消費。
羽毛球運動以中青年男性為主,中老年人參加的的比例較高,其主要鍛煉時間集中在早上7-9點。45歲成為羽毛球健身的年齡分界線,并隨著年齡的增大呈遞減趨勢。女性參與的比例不高,男女的比例差較大。
業余羽毛球比賽中,老年人比賽和女子比賽也較少,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參與羽毛球運動人數明顯多于企業單位參與人數;并在參與周期和時間上多于企業單位參與人群。
大部分愛好者都是每周活動1-3次,每次1-3小時之間不等,體現出健身人群有規律(定期、定時)的參加鍛煉。參與者們大部分的鍛煉時間都在晚上,均有固定收入和休息時間。其通過電視、報刊、書籍等獲得羽毛球運動知識,并且通過交流進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技戰術水平。
市羽毛球館與羽毛球健身人群的發展狀況明顯不平衡,表現為羽毛球館的供應不足,人們在參加羽毛球運動都要提前預訂場地,且場地大多分布在市區周邊較遠處。市羽毛球場館使用率在時間分布上呈兩頭高,中間少的狀態,早上7—9點使用率較高,下午18點以后,使用率較高。
羽毛球健身運動能得到廣大群眾的喜歡,但是男女比例失衡,應該通過各種宣傳和加強管理,常組織各種羽毛球比賽,制造場館的專業運動氣氛和競賽氣氛。可以自己組織比賽,也可以承接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比賽,場館實力雄厚的也可以考慮組織較大型的比賽,可以承辦某些大型的省級、國家級比賽,以帶動羽毛球運動水平的發展。在企事業單位或政府部門交界地帶建設羽毛球場館,吸引更多的愛好者。把握好活動的時間和周期,對健身者來說很重要,把握好這兩方面可以更好地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由于參與者缺乏專業的指導,建議各俱樂部內聘請有羽毛球專業知識的退役運動員或專業教練,給予參與者正確的技術指導。以提高羽毛球運動參與者的水平,促進羽毛球運動的發展。對于羽毛球館的不足與羽毛球健身人群眾多的不平衡現狀,應在建設增多場館的同時,注意選擇適當的地點,與消費水平相適應的場館規模和檔次。可以在以后的健身場館建設中考慮多建室外場地、公益性的場地,以減輕中老年羽毛球參與者的經濟負擔,使更多的人參與羽毛球運動。
參考文獻:
[1]趙軍.河南省城市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
[2]范文杰.對重慶市居民體育生活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渝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
[3]李建設.海埂訓練基地產業化運作的方案選擇與評估[J].中國體育科技,2001.2
[4]詹建國.2010年中國競技體育發展趨勢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1.10
[5]林顯鵬.2010年中國群眾體育發展趨勢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