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始自科斯的企業契約理論是現代企業理論的主流,是對我國企業理論研究和企業改革實踐影響最大的理論流派。以新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為代表的現代企業理論是對新古典經濟學企業理論的一次革命。盡管這一理論流派不乏富有科學性的見解,但伴隨著更多人的學習和借鑒,漸漸提出了現代企業理論的各種局限性。
關鍵詞:現代企業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 局限性
一、現代企業理論的初步認識
企業作為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已經有著幾百年的歷史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企業理論的演進過程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即新古典企業理論和現代企業理論。現代企業理論指出,企業的本質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企業與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代替的資源配置方式。企業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扑棺钤缃⒘诵轮贫冉洕鷮W的企業理論,他認為,企業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
有關企業本質的主要觀點
[流派\\代表人物\\企業觀\\主要觀點\\古典學派\\亞當·斯密、穆勒\\分工生產單位\\企業是勞動分工的產物\\新古典學派\\馬歇爾\\利潤最大化單位\\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函數\\新制度學派\\科斯、威廉姆森\\契約關系\\企業是一系列合約的聯結\\馬克思學派\\馬克思\\雇傭關系\\企業是同一資本同時雇傭較多的工人\\行為主義學派\\塞爾特\\適應性制度聯合\\企業是政治聯合和一種適應性的制度\\進化范式理論\\尼爾森、溫特\\知識倉庫\\企業是一束包含特質信息的路徑、是一個歷史性的實體\\企業成長限制理論\\彭羅斯\\資源束\\企業是不同資源的混合束和知識積累的實體\\]
一個完整的企業理論至少應該回答一下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企業為什么出現;委托權是如何在企業成員間進行分配的;委托人用以控制代理人的最佳合約是什么。現代企業理論認為市場是完全有效的,企業的出現是因為資源通過市場進行配置是有成本的。其存在的依據就是與市場相比它能夠節約交易成本。
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的確定
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企業邊界是由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邊際價值確定的。交易成本是指通過市場進行的對資源進行組織的成本,管理成本是指企業內部對資源進行組織的成本。當市場運作的成本大于管理成本時,利潤最大化要求企業替代市場,從而企業出現??扑挂矊ζ髽I的邊界做出了解釋。他認為,企業的存在雖然可以節約交易成本,甚至還可以降低新古典生產成本,但是,由于“管理收益遞減”現象的存在,使得在企業內組織交易必然存在管理成本。
三、現代企業理論的兩個主要分支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企業理論便沿著兩個分支發展,一是交易成本理論,二是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的著眼點在于企業與市場的關系、企業的性質與邊界,代理理論則側重于分析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及企業成員之間的代理關系。
(一)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彼此合作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關系成本。它與一般的生產成本是對應概念。從本質上說,有人類交往互換活動,就會有交易成本,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交易成本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主科斯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論的根本論點在于對企業的本質加以解釋。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人、財、物的耗費,就是交易成本。從動態角度看,交易成本滲透到交易活動的全過程中。在當今世界,交易成本占所有成本的大半以上,所以交易成本的概念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二)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是過去30多年里契約理論最重要的發展之一。它是由簡森和梅克林與1976年提出的,后來發展成契約成本理論。代理理論主要涉及企業資源的提供者與資源的使用者之間的契約關系。按照代理理論,經濟資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負責使用以及控制這些資源的經理人員是代理人。代理的種類主要有三種,即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四、現代企業理論的局限性
不可否認,新制度學派把企業看作契約集合的分析方法,并由此提出了分析企業內部關系框架,這為分析企業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但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理論畢竟是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個人主義方法論基礎之上的,在其內核中不可避免地滲透著市場自由化、產權私有化、契約平等化等理念,因此,它還是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之處。
(一)現代企業理論存在認識論的局限性
按照交易費用的起源上看,科斯開創的以契約為基礎,以交易費用為分析工具的現代企業理論,應該承認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但也正因為過于重視交易費用而把對企業理論的研究僅僅局限于交易領域。按照科斯的理論,如果交易費用為零,企業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交易費用的增加會使企業協調出現。但是,現實中完全存在著相反的情況,即交易費用的降低,伴隨著的是企業的增加,而非減少,因為這種情況下更適合企業專業化生產;相反,交易費用的提高,會使企業數量減少而非增加,因為這時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就算交易費用為零,企業也不會消失,因為企業的功能并非單純的交易功能,它還必須進行生產,實現分工帶來的好處。在某種意義上,市場越大,交易費用越低,就越提高了企業在經濟中的重要性,而不是相反。企業和市場之間不應是替代關系,而是依存和促進的關系。正是由于過于重視交易費,導致了他們對企業規模的決定因素的認識上的局限。
(二)現代企業理論忽視生產性質
由于對現代企業理論存在著的認識論上的不準確,導致了這一理論重要的缺陷,忽視生產性質。契約性質并不是企業本質的全部。企業是一個組織,但他更是一個為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盈利組織。企業不僅是不同資源所有者之間的交易集合,更重要的它是一種生產機制,忽視企業的生產性質,就不能揭示企業的真實本質。生產性質是企業的第一本質,契約性質是從屬于生產性質的第二本質。企業,從契約性質這個角度看,和市場具有一些同質性。但是從生產性質的角度看,企業和市場是完全不同質的。市場不具有生產性質,市場不具有價值增添功能。由于生產性質是企業最本質的特征,所以企業與市場基本上是異質的,不應該被作為相同的事物使用相同的理論思路進行處理。科斯將企業的本質歸結為對市場交易成本的替代,后繼的研究者進一步將企業和市場視為同一性質的且彼此競爭的事物。結果只能得到交易成本降低,必然導致企業消亡的與現實相背離的結論。
五、小結
我國經濟改革已經到了一個關鍵階段,國有企業改革則更是一個基礎性的問題。缺乏對西方現代企業理論的全面把握,是我國企業改革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在對企業理論的演化和發展做出一個初步梳理的基礎上,考察了西方現代企業理論兩大流派的貢獻及其存在的局限。企業的本質是“生產”和“契約”兩重屬性的統一。作為長期生產知識和契約知識積累的結果,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是內生的。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企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如何通過技術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積累和構建自身的核心知識和能力,是當前我國企業發展必須做出的戰略選擇。
參考文獻:
[1]科斯.企業的性質.中譯文載《企業、市場與法律》[M].上海三聯書店,1990
[2]科斯.1999:《評論》.中譯文載科斯;哈特等編《契約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張五常.1999:《關于新制度經濟學》.中譯文載科斯,哈特等編.《契約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4]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羅納德·哈里·科斯.論生產的制度結構[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4.5
[6]邁克爾·迪屈奇.交易成本經濟學——關于公司的新的經濟意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7]周志超,范小云.分工協作與古典企業理論的再造[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1
作者簡介:
張偉寧(1990- ),男,漢族,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貨幣銀行學;
宋翔(1991- ),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
金融理論研究;
張霞(1987- ),男,漢族,安徽舒城人,安徽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