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有些孩子家里家外表現完全兩個樣兒:家里活潑開朗,能說會道,家外膽怯羞澀、不愛吱聲;在家刁蠻任性、為所欲為,在外靦腆安靜、乖巧溫順……有些家長十分疑惑:為什么孩子在不同的環境反差這么大?這么小的孩子就學會了偽裝?幼教專家分析認為,孩子的兩面性,除了環境的影響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家長自身,比如對孩子過于溺愛,放松要求;凡事包辦代替,慣出了孩子任性霸道的毛病;教育方法不得當,忽視了家庭與幼兒園教育的一致性;等等。
家教專家認為,任由孩子的“兩面性”發展下去是有害的,會導致孩子成人后形成不健康的“雙面人格”。因此,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力圖避免孩子的“兩面性”,一旦發現孩子有了“兩面性”的苗頭,要及時加以引導和矯正。
孩子的“兩面性”讓人頭疼
(劉女士,33歲,外貿公司跟單員)
我兒子卷卷,用他爸的話說是個典型的“兩面派”——家里家外判若兩人。不瞞你說,當幼兒園老師告訴我,卷卷在幼兒園懂事勤快、樂于助人,喝水、吃飯、穿衣等都能自理,因此被評為“能干小助手”和“禮貌之星”時,我特別吃驚。這是我家卷卷嗎?如果是,孩子的表現反差也太大了!
在家里,卷卷就是一個任性、驕橫的小霸王,吃飯要大人喂不說,還挑食,不吃青菜,不吃土豆,你要哄他吃,他就故意吐得到處都是。想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個字,難!比如,睡覺讓他自己把蚊帳放下來,他不干,說他不夠高,夠不著。可老師讓我觀看他在幼兒園參加“整理床鋪比賽”的視頻,動作利索,還得了第三名,尤其是自己掛蚊帳時,只見他“噌”地一下就跳到了床上,很麻利地就把蚊帳的四個角給撐起來了。那身手看得我都有點吃驚。后來我問他,在幼兒園干得那么好,為啥在家就不愿意干了呢?他竟滿不在乎地說,那是比賽。敢情不比賽就不干了?這還不說,最糟糕的是,在家里他可不像在幼兒園那么乖巧,相反簡直就是一個“窩里橫”,什么事都要順著他,稍不滿意他就撒潑打滾、亂發脾氣。舉個例子,比如看電視,他要掌握著遙控器,他想看什么臺就看什么臺,別人碰一下都不行。記得有一次,他在電視上看動畫片,看著看著就跑一邊玩去了。可能是覺得電視沒人看,不知是他外公還是外婆,把電視調到了戲曲頻道,兒子聽見了,跑過來,一看屏幕上變成了唱戲的花臉,頓時發起飆來,又哭又鬧地吼:“誰讓你們換的!誰讓你們換的!”邊說邊抓起玩具、漫畫書四處亂扔,嚇得外婆忙不迭地趕緊給他換到少兒頻道,可還是不行,他仍然歇斯底里地叫喊。他爸一生氣,揍了他一頓,還罰站20分鐘。
兒子家里家外表現截然不同,我有些疑惑,便仔細觀察,很快我就發現,他的“兩面性”有個規律:在公眾場合一般都表現不錯,守規矩、懂禮貌,見人嘴巴很甜,老遠就叔叔、阿姨地跟人家打招呼。比如去肯德基吃東西,他顯得彬彬有禮,老實排隊,跟服務員要吸管時嘴巴甜得很,“叔叔”“阿姨”幾乎掛在嘴邊,要是跟小伙伴一起去的,他還懂得禮讓,給別的小朋友遞飲料,把“雞米花”讓給小女生。幾乎人人都夸他懂事。可只有我清楚,在外面他確實懂事,一回家就立馬變臉。
為了矯正兒子的“兩面性”,我專門跟幼兒園老師進行了溝通,還請教了幼教專家。經過會診我得出的結論是:兒子在家時,外公外婆對他太溺愛,太遷就,沒有對他的行為進行必要地規范和約束,兒子很聰明,于是利用家里家外約束的不同,趨利避害、各行其是。專家建議我,首先要改變對孩子的溺愛和無原則的遷就,對孩子的行為加以規范。我還根據專家的指點,采用了借用老師權威的方法。幼兒園老師在孩子心目中比父母有權威,孩子比較期待得到老師的認可,我就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引導他。比如再遇到他在家里任性搗蛋、亂發脾氣,我就會說:“你不聽話,我告訴你老師去!”這一招挺奏效,一般情況下他會立馬有所收斂。我還加強了跟老師的溝通,把卷卷在家里的表現客觀地反映給老師,如果卷卷在家表現不好,我就請老師幫助批評教育,反之,就請老師在小朋友面前表揚他,及時予以鼓勵和肯定。慢慢地,卷卷的“兩面性”有了改觀,在家和在幼兒園的表現反差也越來越小。
家、園須步調一致
(宋女士,30歲,美容師)
我女兒小閱還沒上幼兒園時,我就聽不少家長說起過,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的表現會不一樣,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比如我小侄子,在幼兒園是個守規矩、懂道理的孩子,可在家里卻驕橫霸道。所以,在這一點上我早有思想準備,也早想好了對策。我覺得,孩子之所以表現出“兩面性”,多半是因為幼兒園管得嚴,家里管得松;幼兒園有統一行為規范,家里沒有;幼兒園生活有規律,家里自由隨意……孩子很容易家里一套,家外一套。因此,我決定從“家、園步調一致”入手來預防女兒出現“兩面性”。
女兒上幼兒園之前,我就對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安排和生活規律進行了詳細了解,然后在家里盡量按照幼兒園的要求來養成女兒的生活習慣。比如我參照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表,科學合理地安排女兒的生活,吃飯、睡覺、看動畫片、講故事、戶外活動等,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每天盡量堅持,不因為節假日或者家里來了客人等原因隨意打亂孩子的作息規律。有些跟幼兒園不協調的地方,我也盡量幫助孩子改變。比如,小閱精力旺盛,早上只要一睜開眼睛,接下來一整天都不會再沾床,但幼兒園要求孩子午睡,我就想讓女兒也養成睡午覺的習慣。一開始她不干,哭鬧,從床上跳下來,要跑著玩。我就給她制造午睡的氛圍:放下窗簾,一邊拍著她的背一邊哼搖籃曲,同時大人也都開始睡午覺,家里很安靜。盡管如此,效果還是不佳,她不愿意睡,爬起來搗亂。我就變換策略,告訴她在家里爸爸媽媽中午要睡覺,到了幼兒園小朋友中午也都要睡覺,你不愿意睡,可以安安靜靜地躺著,翻畫書,或者坐在床上安靜地玩玩具,但不能影響別人。如果你中午搗亂了,那就取消晚上講故事。經過多次反復,女兒終于按我的要求做了,后來上了幼兒園,大部分時候她都能午睡,實在不想睡的時候,她就安安靜靜地躺在床上,不影響別的小朋友。
幼兒園的一些行為準則,我在家里也要求女兒做到。比如吃飯之前要洗手,吃飯時要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不能亂跑或邊吃邊玩;每次吃完飯要把自己的碗筷送到廚房;自己玩過的玩具、看過的書要放回原處;等等。別看這些行為規范都是很基本的,但孩子并不容易做到,這就需要家長堅持原則,有時候甚至要狠下心來,不能妥協。比如,小閱在家吃飯,大都能安靜地坐在座位上自己吃,但有時候她奶奶一來,她就會要求奶奶喂她,還得跑來跑去地追著她喂。每當這時,我就會加以制止,她奶奶還不高興,擔心餓著孩子。我就很堅決地說:“她自己不好好吃,餓著就餓著,就是不能喂。”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在任何地方都應該守規矩,自然就避免了“兩面性”。
再有,要做到家園教育的一致,家長跟幼兒園老師的溝通也很重要。我會利用一切機會,盡可能多地跟老師溝通,了解女兒在幼兒園表現的同時也把女兒在家的表現告訴老師,通過互通情況,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然后加以引導。比如,我發現小閱在家里比較活潑,愛唱愛跳,可在幼兒園卻有點怯生,不敢表現。家長開放日,我去小閱班上聽課,老師叫她回答問題,她明明會答,可就是遲遲不開口,還扭過頭來看我,我又是打手勢,又是用眼神鼓勵她,她才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回答了一句。我就跟幼兒園老師交換看法,請她多鼓勵小閱在幼兒園大膽表現,我也注意多帶小閱見世面,抓住一切機會讓她在公開場合展示自己。歷練得多了,她自然而然地就不再緊張膽怯了,不僅敢在課堂上大聲回答問題,還能當著很多人的面展示才藝。
正確看待“表現錯位”
(王教授,48歲,兒童心理學專家)
孩子家里家外表現不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正常的事情。我們看待這個問題不要過于極端,不要一提孩子的“兩面性”就很擔心,認為這是雙重人格,是品質問題。我們要正確認識孩子所表現出的這種“兩面性”。試想一下,我們成年人在不同的環境會不會表現不一樣?比如在家和在單位,你的表現完全一樣嗎?肯定不一樣。我們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完全一樣呢?畢竟幼兒園是個集體,具有相應的約束,孩子會收斂他的本性。而家里是一個安全、熟悉的環境,他知道自己可以“丟盔卸甲”地放松一下,甚至可以“不聽話”。從這個意義上講,孩子的“兩面性”,恰恰符合孩子的本性。
實際上環境的改變對幼兒的影響是較大的。有個著名的典故“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大意是說橘子長在淮河以南很甜,長在淮河以北卻很酸,本是同一種植物,但因為氣候、環境不同結果卻不一樣。同理,一個小孩,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判若兩人,也跟不同環境的作用有直接關系。
孩子上幼兒園,意味著離開父母家人,從個人小王國來到小朋友中間,邁出了社會化的第一步,進入到一個陌生的、有序的、個人行為需要約束而且充滿競爭的集體環境中,孩子需要適應,并在適應中逐步建立起一套與在家里完全不同的處世方式。比如為了獲得老師的認可,孩子會表現得特別聽話、懂事、勤快。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知道在幼兒園里要守規矩才能得到老師的表揚與喜愛,才能得到代表榮譽的小紅花,因此孩子會控制自己,強迫自己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而在家里,孩子的角色就是所有大人的心肝寶貝,因此他往往表現得隨心所欲。這種不同也說明,“兩面性”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其適應社會、適應環境的結果。
我們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夠理解孩子的心理,正確看待孩子的“兩面性”,但并不是說因此就可以聽之任之。如果孩子的兩面性表現得過強,家里家外反差過大,長此以往本能的反應會轉變成一種自然的習慣,甚至導致孩子成年后真正的“雙重人格”和真正“兩面派”的形成,那樣就麻煩了。那么,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呢?上文提到的“家、園一致”不失為聰明之舉,在此我再補充兩點。
一是目標管理,多一點硬性,少一點彈性。這點家長不妨學習幼兒園對孩子的目標管理。在幼兒園老師一個人要管理幾十個孩子,不能保證對每一個小朋友全程扶持,她只能實行“目標管理”——提出要求、發動自我管理、根據目標來實施獎懲。其間,老師會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這個“目標管理”有一個“最后時限”的問題,在幼兒園,“最后時限”直接關系到獎懲,所以孩子們只能趕前,不能靠后;只能照規矩辦,不能講價錢。而在家里,“最后時限”往往成了彈簧。比如,一位媽媽答應孩子“熟練地彈完”這段練習曲后,帶他去游樂場玩。到了規定時間,孩子還是彈得磕磕絆絆,媽媽會不會取消獎勵?多半是孩子一哭一鬧,家長就改變了初衷。而在幼兒園,所有的“最后時限”,都不會有這么大的彈性。孩子一旦發現家中的所謂“目標管理”都是軟的、有彈性的,他就不會對此抱有敬畏之心,什么規矩啊、自律啊,也就形同虛設,不會起到實際效果,孩子在家里自然不如在幼兒園表現好。
二是更多地運用精神鼓勵而不是物質刺激。對于學齡前的孩子而言,在墻上為他貼小紅花或者插小紅旗,是非常有效的正面鼓勵,尤其對形成一個長久的好習慣而言,它起到的是比較和推動的作用。很多父母對此感到不解:當孩子有了好的表現后,我帶他去游樂場或去吃肯德基,給他買高檔玩具,甚至直接給他紅包獎勵,這些難道還不如幾朵小紅花或幾面小紅旗有作用?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小紅花不僅提供了同齡伙伴間的比較,也提供了自己跟自己的比較,比如自己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它所生發出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以及精神上的滿足感、愉悅感是任何物質鼓勵都無法取代的。那么,作為父母,你在家中為孩子搭建過類似的榮譽平臺嗎?在家庭教育中也不妨借鑒幼兒園的做法,對孩子在家中表現出的好習慣、好行為,以及點滴的進步,給予小紅花之類的精神鼓勵,這樣能激勵孩子在家也有和幼兒園一樣的良好表現。
總之,面對孩子的“兩面性”,家長既無需過度焦慮,也不能掉以輕心,孩子家里家外不一樣所表現出的這種錯位,正是他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過程,家長要做的就是正確引導。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