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是親子時間,我喊兒子:“讓爸爸跟你一起玩吧?”兒子問:“玩什么呢?”我說講個有趣味的故事吧,兒子搖頭說不想聽;我又提議畫一幅畫,兒子仍搖頭說不想畫;做手工、唱歌、搭積木……我一連又提了幾個建議,都被兒子搖頭否決。
唉,這些“老”游戲我和兒子不知玩過多少遍了,兒子都膩了。
兒子見我沒有新花樣,懶得理我,去看他的動畫片了。
看來陪兒子玩游戲得有點兒創意。玩什么新游戲呢?看著兒子正著迷地看電視,我靈光一閃——有了,今天跟兒子玩玩“拍電影”吧。
我喊兒子:“我有新游戲跟你玩了,兒子,咱們一起拍電影吧!”
兒子一聽立即跑到我身邊,問:“怎么拍電影?”
我告訴兒子,“拍電影”非常有意思,第一步是要編一個電影劇本,然后就能拍了。兒子急不可待,問:“什么是劇本?怎么編?”我說:“劇本就是用來拍電影的藍本,怎么拍,怎么演,都要寫在里面。”然后我安排兒子,“劇本你來編,有個故事就行。”
兒子故事聽得多,簡單想了想,很快就把“電影劇本”編好了:鴨媽媽出門了,小鴨子獨自在家里玩。狡猾的狐貍想吃掉小鴨子,于是就假裝成鴨媽媽,說要領小鴨子到森林里玩。小鴨子跟著狐貍一起走,很快發現了狐貍的長尾巴,知道這個鴨媽媽是假的。小鴨子告訴狐貍要先去小河上的獨木橋那邊玩,狐貍只好陪小鴨子上了獨木橋。小鴨子趁狐貍不備,從獨木橋上跳進了小河里,游走了。狐貍急忙喊:“寶貝快上來,危險。”小鴨子說:“我已經認出你是狐貍了。”狐貍說:“我是媽媽,不是狐貍。”小鴨子說:“是媽媽你就跳到水里來。”狐貍不敢跳,小鴨子得意地笑了……
你還別說,兒子編的這個故事還真不錯,情節驚險曲折,堪稱一個好“劇本”。
接著,我跟兒子一起做起了拍攝前的準備工作。先找一張很大的白紙,我和兒子在紙上畫上森林,又畫上小河,還有天空和白云。要拍電影,這些背景是少不了的。
到這時,兒子已經不知不覺地跟我玩了兩個他剛才不愿玩的“老游戲”——講故事和畫畫,但因為有了拍電影這個新游戲,講故事和畫畫都變成了新鮮事。
“背景”畫完了,接下來做什么呢?
接下來的游戲是做“手工”,要做一個狐貍的面具,還要做一個小鴨子的面具。我們找來硬紙殼、彩筆、剪刀和膠水,我和兒子一起細心地做起了“手工活”。剛才兒子還說不愿意做手工,現在為了拍電影,兒子非常投入地做了起來。
用了好長時間,面具做好了。我戴狐貍面具——狐貍是我的“角色”。兒子當然要出演“男一號”——充滿智慧的小鴨子。
一切準備就緒,電影即將開拍。
你可別說買不起拍攝器材啊,其實一部手機就行——打開手機的錄影功能,放在窗臺上,一架固定機位的“攝影機”便準備好了。第一組鏡頭拍“小鴨子”獨自在家里玩。
兒子扮成“小鴨子”,一歪一扭地晃進鏡頭,先跳了一段“鴨舞蹈”,又唱了一段“鴨兒歌”,然后即興發揮,來了一段對白:“媽媽上班了,我自己在家玩,可是我一直盼著媽媽來陪我玩……”
呵,兒子這演技,真是沒得說。
兒子表演得精彩,我也不能示弱,于是模仿狐貍上場了,沖著“小鴨子”喊:“寶貝,媽媽回來了,帶你去大森林里玩吧。”
“太好了,太好了。”小鴨子很高興,隨著狐貍前往森林——我和兒子在貼在墻上的“森林背景”前走一圈,又走一圈……
停,第一組鏡頭拍攝完畢。
我和兒子急不可待地拿過手機,回放剛才拍攝的內容。在“電影”里兒子的表演很天真,我的表演很狡猾。可兒子不太滿意自己的“扮相”,認為可以拍得更好些,于是提議重拍。
重拍就重拍,不就是玩游戲嘛。
第二次拍,兒子的演技果然更成熟,他的表演里除了天真可愛,還加入了智慧聰明的模樣,果真比第一遍更好。兒子對我的表演又不太滿意,說我表演的不像狐貍,像大灰狼,要改。
怎么改?兒子說,眼珠子要轉得快一些,步子要邁得小一些,腰還要彎一些才像狐貍。得,兒子變成導演了。我只好聽從“導演”安排,再演一遍狐貍……
拍完第一組鏡頭,接著拍第二組、第三組,一直拍到小鴨子得救。
時間過得真快,大半天光景居然都耗在“拍電影”上了。
“電影”拍完,把手機和電腦連起來,在“大屏幕”上播放我們自己拍的電影,真有一種大功告成的愉悅感。
兒子說,下個周末,要拍《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嘿嘿,下個周末的電影將更加精彩——拍電影是個動嘴、動手又動腦的快樂好游戲,孩子挺喜歡,不信你試試,不需要多高的演技,只需要有陪孩子一起玩的耐心。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