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買了一部智能手機,功能挺齊全,小游戲也很多,其中一款叫“打小貓”的小游戲我很喜歡:可以把手寫筆當棍子“敲打”小貓的四肢,輕輕一打,小貓會“喵”的一聲躲避;使勁一打,小貓“喵”的一聲慘叫腿斷了,一瘸一拐地逃跑。
在這款小游戲里,你隨時都可以把手寫筆當成“棍子”,將小貓折磨一番——好玩,但應該算是一款有點“變態”的暴力小游戲。工作累了煩了的時候,我會打打小貓出出氣,開心一下,感覺挺好。
一天,我在看電視,女兒過來煩我,跟我爭臺。我要看戰爭片,她非要看動畫片。為了支走女兒,我把手機遞給她,說:“手機里有小游戲,你玩玩吧。”
我把“打小貓”游戲給女兒調出來,讓她自己玩。女兒一玩這個游戲就被迷住了,不過女兒玩得更有“創意”:她不是用手寫筆當棍子,而是直接把自己的手指頭當棍子,不停地戳小貓,彈小貓,把小貓折騰得喵喵亂叫,她則開心不已。
女兒不再跟我搶電視,漸漸地“打小貓”打上了癮,我們父女倆各得其所,互不干擾。我十分慶幸手機里的游戲還兼有哄孩子的功能。
又有一天,朋友約我出去吃飯,可妻子還沒下班,只有女兒自己在家,我就跟女兒說:“爸爸要出去,你自己在家里等媽媽下班好不好?”
女兒不同意:“我不自己在家里等媽媽下班,我要和爸爸一起出去玩。”
到飯店里吃飯,我不愿意帶著女兒去,因為要照顧她,不盡興。再說了,帶孩子就如做“奶爸”一樣,在朋友面前會很沒面子。
想個什么辦法讓女兒在家里安心等她媽媽呢?有了!我掏出手機,把“打小貓”游戲調出來,遞給女兒說:“爸爸把手機留給你‘打小貓’,你一邊打一邊等媽媽好不好?”
一聽又可以“打小貓”,女兒樂了:“行,爸爸你出去玩吧。”你看,“打小貓”游戲還兼有保姆功能。女兒接過手機,興致勃勃地“欺負”小貓去了。
沒想到,突然有一天,女兒來了一出現實版的“打小貓”。那天我帶女兒在小區里溜達。女兒突然喊:“爸爸,看!小貓!”
我朝著女兒手指的方向一看,是鄰居張姐抱著家養的小貓也在遛彎兒。我說:“啊,小貓好可愛啊……”可我還沒說完,女兒一個箭步沖了上去。張姐還以為我女兒是要過來逗小貓玩呢,于是彎腰把小貓放低些讓女兒看。沒承想,女兒根本不是逗小貓玩的,而是來“打小貓”的。只見女兒抬手照準小貓的腦袋就是一拳頭,打得小貓又疼又驚,一下子從張姐懷里掙脫逃開了……
面對女兒突如其來的舉動,我驚呆了,張姐氣壞了,沖我女兒喊:“你這孩子,阿姨本來想讓你和小貓玩兒的,你咋舉拳頭就打?把小貓打傻了咋辦?”
我連忙向張姐道歉,并指責女兒不懂事,胡鬧。
女兒似乎沒聽見我和張姐的話,彎腰拾起一塊小石頭,沖著小貓追了過去。老天,用拳頭打還不過癮,還要用石頭砸,這不是想要了小貓的命嘛!
張姐心疼自己的小貓,急忙把我女兒手里的石頭奪了下來,一邊去追自己的貓,一邊十分不解地嘟囔:“這孩子,犯什么病了!”
我也很生氣,拉住女兒責怪道:“你要干什么?瘋了你!”
“打小貓!我要打小貓……”女兒拼命掙扎,想掙脫我去追小貓。可人家張姐家養的貓可不是手機屏幕上的“虛擬貓”,而是活生生的“現實貓”呀!女兒把“現實貓”和“虛擬貓”混在了一起,以為凡是“小貓”都可以隨便打。
女兒掙扎了半天沒能掙脫,張姐也重新抱起小貓離開了。女兒有點兒氣急敗壞,嚷嚷著還要打小貓。
為了安撫女兒,我趕緊掏出手機,調出“打小貓”游戲,對女兒說:“小貓在這兒,小貓藏在我手機里了。”
我的意思是讓女兒玩手機里的游戲,可萬沒想到,女兒一陣哭鬧后似乎完全失去了理智,把手機里的“虛擬貓”當成了“現實貓”,又從地上撿起一塊小石頭,“啪”的一聲砸在手機屏幕上的貓身上……
結果可想而知,好好的手機被女兒用石頭把屏幕砸壞了。小貓被砸“沒”了,女兒也終于平靜了,我卻懊悔無比。早知如此,應該早點刪掉手機里這款游戲。
年幼的孩子往往分不太清楚什么是現實,什么是虛擬,所以很容易把“打小貓”之類的虛擬游戲變成現實行動。基于此,我認為做家長的最好不要讓孩子接觸類似的游戲,以免孩子“施暴”成癮,在現實生活中惹出麻煩。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