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十分重要。一個內向、沉默的人,很可能在競爭中失去機會。此外,如果一個人總把自己的想法、需求或委屈藏在心里,很容易因長期壓抑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形成反社會人格。我們經常看到媒體報道,有些青少年罪犯,往往因性格內向、不善交流,不良情緒無處釋放,最終集中爆發導致犯罪。因此,孩子在幼年時期家長就應注意,防止孩子變成“悶葫蘆”。假如孩子已經不愛說話,那么做家長的首先要反省自己,因為導致兒童沉默寡言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環境及教養方式。家長應主動跟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認真傾聽孩子的傾訴,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不滿或委屈。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會讓孩子變得善于表達、勤于思考,其自主意識、社交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小“悶葫蘆”讓人憂心
(郭女士,31歲,醫藥公司銷售人員)
我一直覺得,男孩子哪怕調皮搗蛋些,也比“悶葫蘆”強,可我兒子小瞳偏偏就是一個“悶葫蘆”,讓我煩惱不堪。幼兒園老師不止一次跟我反映,說小瞳性格有點內向,不愛說話,老師問他問題,問一兩次他不開口,多問幾次他就緊張,回答起來語無倫次。而且,他經常把自己的想法或煩惱藏在心里,搞得老師經常摸不清他出了什么狀況。比如老師曾告訴我,有天中午小瞳不好好吃飯,連平時最愛喝的南瓜粥也不喝了,老師問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又不理睬。到了午睡的時候,他也不睡,老師說了他兩句他就開始哭鬧,嚷著要回家。好在老師細心,覺察到他有心事,經反復詢問,才弄清楚狀況:他帶到幼兒園的水槍不見了,之前有小朋友拿去玩過,他覺得是別的小朋友拿了他的水槍。就這么點兒小事,他就是不愿說出來,卻自個兒鬧情緒。
老師擔心地對我說,孩子這么沉默寡言,不善溝通,會影響他跟別人的交往,還會影響他的情緒管理甚至學習能力,十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其實我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有話藏在心里,不愿意表達,的確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與小朋友的交往。比如有一次,幼兒園組織秋游。小瞳下午4點多一回到家,就喊餓,我給他泡了一包方便面,他狼吞虎咽地吃完了。我覺得奇怪,就問他:“不是讓你帶了肉松面包嗎?你中午沒吃?”他說沒吃,因為面包不見了。我問:“怎么會不見了呢?”他就不再搭理我了。后來我跟老師打聽才知道,班上一個小朋友要用餅干換小瞳的面包,小瞳不愿意換,可又不吱聲,那個小朋友就自作主張地換了,小瞳不樂意,上去搶自己的面包,結果面包掉到了地上……后來老師拿東西給他吃,他堅決不要,也不跟小朋友一起玩,自己待在一邊悶悶不樂地玩。兒子的表現讓我很生氣,忍不住訓他:“你的嘴怎么這么笨呢?跟人說清楚你不想換就那么難嗎?”老公聽了不樂意,對我說:“你不能全怪兒子,他不愛說話,跟我們大人很有關系。”老公說得不錯。兒子小的時候,一直由老人和保姆帶,我們忙于工作,很少跟孩子單獨相處,說話交流的機會也少,導致兒子從小就比較沉默。老公還批評我:“你性子太急,經常搶著替孩子說話。別人問他什么問題,你總是搶著替他答,為什么不讓他自己說?還有,你聽孩子說話也缺少耐心,有時還沒弄懂孩子的意思就數落他。這都會挫傷孩子表達的積極性。”
細想想老公說得很有道理,我決定改一改自身的毛病,同時也設法引導孩子多開口說話。我盡量多抽出時間來陪孩子,注意耐心聽他說話,同時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多跟小朋友交流,約有孩子的親朋好友聯合搞一些親子活動,一起帶孩子去郊游、野餐、運動……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孩子主動招呼小伙伴吃東西、喝水,跟小伙伴一起玩游戲,把自己喜歡的故事講給小伙伴聽等,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自然而然地多開口說話,多跟小朋友交流。另外我還想出一招,請幼兒園老師幫忙,給小瞳封個“官”。老師說小瞳手工制作很有創意,就封他個手工制作小組長。小組長要協助老師布置手工作業、發放材料、點評小朋友的作品等,這都能“逼”著他開口說話。老師說效果還不錯,小瞳當了小組長,明顯自信了,比以前話多了。現在我家的小“悶葫蘆”逐漸在改變。
給孩子創造自由表達的環境
(陳女士,30歲,企業活動執行專員)
我女兒畔畔是個開朗活潑的孩子,很愛跟大人交流,有什么話都不會憋在心里,尤其是在外面遇到委屈或者不快的事情,都會主動跟我說。比如,前幾天畔畔一回到家就有點不開心的樣子。還沒等我問,她就快言快語地告訴我老師批評她上課搗亂,但其實不怨她,是其他小朋友在搗亂。她說上課的時候,坐在她后面的小男生總是推她,要不就用畫筆、文具盒之類的東西戳她,可老師沒看到那個小朋友在搗亂,就批評她回頭講話、做小動作。女兒還挺幽默地跟我說:“你看他把雨點都下到了我的衣服上。”我一瞧,可不是嘛,畔畔漂亮的白襯衣背部灑了不少星星點點的顏料。我問她有沒有告訴老師,她說老師沒聽她說完就走了。我又問她是不是覺得心里有點委屈,她說有點生氣。“那你想怎么辦呢?”我習慣性地征求她的意見。她說想讓我跟老師說說,給她調換座位,離那個搗蛋的小朋友遠一點。我答應去找老師聊聊,看能不能幫她調座位。她一聽,臉上露出了笑容。
我女兒總是這樣,有什么不開心的事會主動說出來,還會說自己準備如何解決。我覺得這樣挺好,一方面,負面情緒不會郁積在心里,另一方面我們大人也能及時了解她的心思。孩子能這樣想說就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們在家里為她創造的暢所欲言的“支持系統”。
職場媽媽忙起來,常常會忽略跟小孩子溝通交流,我就比較注意跟孩子交談,耐心傾聽孩子講話。我會利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或者做晚飯以及給孩子洗澡時,跟孩子聊天:“今天在幼兒園里有什么開心的事?”“又學了什么新東西呢?”“跟小朋友一起玩了什么游戲?”等等。就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每每問起,畔畔都會跟我說很多。不管孩子跟我說什么,我都會津津有味地聽,表現出對她所談的事情很感興趣,包括一些無厘頭的“童言童語”。比如,有一天畔畔很擔憂地問我,狼會不會跟著上樓梯到我們家啊,我告訴畔畔城市里沒有狼,讓她放心。可畔畔還是不放心,說:“動物園里就有狼呀!”孩子怎么突然就擔心起狼來了?跟孩子再一聊,我弄明白了,原來是因為小朋友一起議論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引起的。有時女兒還會給我講一些她的“小秘密”,比如,她煞有介事地告訴我:“我以后要跟我們班東東結婚。”我問:“你為什么喜歡他呢?”畔畔答:“東東會變魔術。”有時她還會跟我訴說她的小委屈,告訴我:“今天我在幼兒園里做了一個圓圓的月餅,那可是我自己親手做的哦,可后來老師把我的月餅給搶走扔掉了,我傷心得哭了。”后來我弄清楚了,畔畔確實做了個月餅,但太硬了,老師怕孩子吃壞肚子就給扔掉了,我便認真跟畔畔解釋了老師為什么扔掉月餅。我覺得和孩子的這種交談,看似瑣碎,但好處多多,不僅能讓孩子感覺到來自父母的愛和關注,而且能讓孩子得到運用語言交流想法、表達感情的方法。
我們家讓孩子暢所欲言的“支持系統”還包括讓孩子參與大人的談話。經常聽到有的家長告誡孩子:“大人說話,小孩子別插嘴。”他們認為孩子小不懂得什么,不在意孩子的想法。我們家不是這樣的,而是把孩子看做家庭一員,從小就讓孩子感覺到平等、尊重、民主的家庭氛圍。我們家鼓勵孩子插嘴和參與大人討論,大人議論什么話題,如果孩子有興趣進而插嘴,我們就會給孩子提問和表達的機會。我們家畔畔興趣可廣泛了,我們日常在家里閑談的好多話題,比如食品安全、垃圾分類、菜價漲跌、天氣變化、網購等,她都會摻和進來,發表小大人的“奇談怪論”。特別是我們一起看《動物世界》的時候,她的問題最多了,“賊鷗為什么要吃企鵝?”“大灰狼為什么要吃羊?獅子為什么要捕獵?”“松鼠為什么住在樹上?”……就是在這許多個“為什么”的問答當中,孩子不僅增長了知識,還增強了表達能力。假如我們談論的事情跟孩子有關,我會更在意她的想法。比如我跟老公議論要不要給畔畔換一個離家近點的幼兒園,她聽到了就強烈反對,說現在的幼兒園離她學游泳的地方近,還有好多好朋友可以一起玩。我們當即表示尊重她的想法,不考慮換幼兒園了。我覺得,讓孩子參與大人的談話,對孩子的思維發展、語言表達以及開朗性格的培養都十分有益。
提升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
(楊教授,男,42歲,學前教育專家)
要避免孩子變成沉默寡言的“悶葫蘆”,我覺得提升孩子的溝通和語言表達能力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改善一個孩子不善表達的有效途徑。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提高了,必然會增強自信心和心理優勢,必然會思維活躍,樂意表達。那么,怎樣才能使孩子開朗而健談呢?
首先要抓住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及時進行語言訓練。學齡前是孩子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必須抓住這一時期,加強對兒童進行語言訓練。幼兒說話能力的發展過程一般要經過發音、說詞、說話三個階段。在孩子的發音階段,父母就應多和他講話。盡管這時他還聽不懂你的意思,你也要積極地對他做出反應。當孩子進入說詞階段后,父母要“懶”一點兒、“狠”一點兒,才能鍛煉孩子多說一點兒。最常見的是孩子說:“我要!我要!”媽媽大概能猜出來,孩子是要喝水或者要玩具,但故意不馬上拿給孩子,鼓勵孩子說出來要什么,有的孩子可能就會哭鬧,這個時候媽媽就要心腸硬一點,耐心教孩子完整表達,說清楚是要喝水還是要玩玩具,這樣能促使孩子的語言能力迅速發展。當孩子進入說話階段后,父母要通過給孩子講故事、唱兒歌、播放錄音等方式,不失時機地豐富孩子的詞匯。四五歲后,孩子的語言表達日漸流暢,家長可以通過親子閱讀,或讓孩子參加演講、講故事、才藝比拼等比賽,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個方法,我覺得不錯,就是指導孩子記“口頭日記”。可引導孩子講述一天的點滴見聞,把一天當中有趣的、開心的、難忘的事情講出來,媽媽幫孩子記錄下來。這樣既可以鍛煉孩子的觀察能力,也可以鍛煉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
其次,要避免訓斥、指責孩子,挫傷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有的孩子在公眾場合羞于表達,家長就訓斥孩子:“你怎么這么沒出息,遇到個場合連話都不敢說!”有的孩子語言表達欠缺,口齒不是很伶俐,家長就不耐煩地數落孩子:“你怎么那么口齒不清呢?是毛驢,不是毛魚。”或者說:“你想說什么呀?啰里啰唆的不知道你要說啥。”這樣嘲笑和訓斥孩子,會讓孩子產生懼怕說話的心理,更加沉默。家長應當鼓勵孩子說話,尤其應該鼓勵沉默寡言的孩子說話,他們每多說一句話,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家長對這種進步應給予及時強化。孩子一旦能多說幾句話,就立即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也可以用孩子最喜歡的、最需要的東西作為獎勵條件,并且及時兌現,這樣能鼓勵和調動孩子說話的主動性。
再次,不要把孩子變成“宅寶寶”,要鼓勵孩子走出家門活動,多跟小伙伴交流。現在有不少孩子喜歡窩在家里看電視、打游戲,成了名副其實的“宅寶寶”。孩子這樣足不出戶,不交流,不說話,難免變成“悶葫蘆”。這種情形很令人擔憂,別說是孩子,就是大人,如果長期“宅”在家里,沉浸于網絡,很少到戶外活動,很少與人面對面交流,都有可能導致語言表達障礙和交流障礙。因此,家長要少讓孩子“宅”在家里,多鼓勵孩子參加各類集體活動,多與他人交往。集體活動是兒童間相互交流的紐帶,在集體活動中,孩子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并從同伴那里獲得認同,不僅有助于孩子提高表達、溝通能力,也能使孩子更加開朗。
最后,我想說一句,不管怎樣都要對你的孩子有信心。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說:“即使孩子天生不表達自己,也是可以培養的。當孩子不敢表達的時候,不要誤以為他膽小如鼠。要想提高他的自信和勇氣,就要試著引導他走出自我。那么,他將變得不只是勇敢,也將變得善于表達。”希望這段話能對家長們有所啟迪。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