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6月歐洲杯即將在波蘭開戰,波蘭多半無法進入中國游客的視野——這個中歐小國,值得一覽的景點似乎無法與法國、意大利、希臘等地媲美。
如此地位,恰恰反映在航線上。直到本文寫作之時,中波之間尚無一條直飛航線,所有飛往波蘭的航班,無不是在法國、德國、俄羅斯、丹麥甚至芬蘭等國進行中轉(編者注:波蘭航空于今年5月30日方開通了北京-華沙直飛航線)。事實上,波蘭的旅游業正沿著健康的軌道上升,波蘭媒體援引波旅游協會副會長Krzysztof Lopacinski講話稱,今年到波外國游客預計增長3%至1370萬人。
這個對大部分中國人都顯得陌生的國度,幾乎全境都有過戰爭的痕跡,華沙80%的建筑甚至是在廢墟上重建。攤開波蘭地圖,你就會明白一切。這個中歐國家,西面與德國接壤,南部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東部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相連,東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羅斯交界,北面瀕臨波羅的海。而波蘭國土幾乎一脈平川,夾在德國和俄羅斯兩大歐洲強國中間,連個險峻的大山屏障都沒有。
正是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導致波蘭歷史上連年的戰火紛爭,幾個世紀以來波蘭的版圖也一再更改,亡國之痛是波蘭不能觸碰的記憶。這或許解釋了波蘭人的細膩與敏感從何而來。記者問詢過多位在波蘭工作兩年以上的中國人,對波蘭人的性格特性有何感受。他們一致認為這是個自尊心超強的民族,對于歷史話題很敏感,開不起此類玩笑。
在廢墟上重建的Polonia Palace Hotel,外觀古色古香得一如半個世紀前。厚重的歷史感,讓我們閑談的話題不禁引向了歷史與體制之變,胖胖的托拉克坐在小圓桌對面,對筆者的問題沉吟許久。
托拉克五十出頭,原本是波蘭政府官員,目前在華沙經營一家貨代企業,負責攬活生意。他坦言,連波蘭人自己也承認,強烈的自尊心是他們的特性,因為波蘭歷史上曾有數百年不知自己是準,也曾苦苦尋回自己的民族性。
這種異常強烈的民族情感,在華沙古城中情緒最濃。
哥特式的華沙古城是華沙最古老的角落,建于13、14世紀之交,擴建于15世紀,改建于17世紀。二戰期問,華沙起義失敗后,德軍大炮齊鳴把古城毀成一片廢墟。戰爭一結束,盡管一窮二白,波蘭人卻以極大的熱情著手重建華沙古城,每座建筑物的外貌都保持了原來的建筑風格,而其內部結構和設施則按照現代建筑技術進行修改。如此細致嚴謹的重建工作甚至贏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贊譽:1980年,華沙古城被授予世界文化遺產,堪稱迄今最年輕的遺產建筑。
在古城餐館工作的小伙子亞克頗為自得地表示,古城的重建過程之所以廣受普通波蘭人的支持,其實更多是因為這場重建是該國人民記憶和自尊重建的過程。
古城自然也見證了波蘭社會與經濟的轉軌。
托拉克記得三十年前參加工作時,最大的感受是“干不干,一個月2000茲羅提”。多干也沒多掙,躺著上班的人也是拿這點錢。如今人們則有了危機感,會擔心找不到工作,會想要更好的發展,所以當地教育極其發達,30%的大學畢業生有2-3個碩士學位。
亞克雖然只是個餐館跑堂的小二,可他卻擁有文學碩士學位和基督哲學系學士學位。亞克告訴筆者這里的年輕人大多如此。托拉克認為,一方面是如今受教育的機會和出去留學的機會多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么封閉,所以很多家庭更愿意孩子多受教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年青一代希望有更好的機會和空間發展,掙更多的錢,過更好的日子,所以他們也主動去學習。對于亞克這樣的年輕人來說,如今,一切皆有任何可能。
波蘭可以算是轉制后表現最好的原東歐陣營國家,眼下歐債危機的陰云似乎亦沒有飄蕩至此。波蘭在過去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3.8%及4.3%,今年雖受到其主要貿易伙伴——歐元區經濟不振、債務纏身的影響,增長率預計將略微下滑,但仍然有接近3%的水平,仍堪稱歐籃成員國的經濟標桿。
經濟上的成就似乎給了波蘭人極大的信心。因此當筆者問起對兩種政治體制的感受時,年輕的亞克和步入中年的托拉克言語間均更多傾向于自由經濟和民主政治。
筆者眼見華沙街頭依然繁榮,未見蕭條,托拉克的貨代公司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更大些,利潤較早年有些下滑,但攬貨量卻是一直在上升。
像托拉克這樣做著中波貿易的貨代商來說,業績得益于中波之間貿易量的增長。2007年波蘭向中國進口量僅為65.52億美金,出口更是僅有11.11億美金,而在2011年,波蘭向中國進口量已經攀逾100億美金,出口則約為20億美金。五年時間幾乎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