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和跨國酒店集團一直以雙生兒姿態出現的本土酒店業主方,轉身成為自有酒店品牌的運營管理者,對雙方的關系將帶來怎樣的振蕩?
眼下,包括喜達屋、洲際酒店集團、雅高這些酒店集團都需要回答這個問題。因為萬達和綠地這兩家大地產商都各自宣布了自主酒店品牌的面世,考慮到萬達此前已顯著地減少了與個別跨國酒店集團的新簽約項目數,這種業主方與管理方爭奪市場的風向尤其耐人尋味。
問題自然也應該分成兩方面考慮,其一是業主方有多大可能成功,其二是跨國酒店管理方未來在華還有多大騰挪空間。
就第一個方面而言,地產商向中高端酒店業進軍,并獲得成功的先例不是沒有。遠的有怡和與文華東方的案例,近的也有嘉里和香格里拉酒店的例子;再近一點,鷹君集團和新世界也試圖仿效前輩們的成功足跡,打造各自的酒店板塊。在和各家酒店集團密切合作多年,洞悉高端酒店業的運作方式后,地產商認為自身已經羽翼豐滿的自信很好理解。
對此,我能列出的是內地地產商經營自主酒店品牌的利弊因素:有利之處,自然包括對酒店的更強控制力、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更理解中國市場,以及經營成本降低(撇除了品牌許可和管理費)、試驗成本不高(可隨時改造成一家國際酒店品牌),保證規模效應;不利之處,在于品牌內涵一片空白,商務消費者無從建立消費預期,需要較長的市場教育期,同時,還失去了基數龐大的酒店忠誠計劃會員。我還想指出的是,人員培訓不足且流動l生過大、服務走樣、硬件達不到品牌要求等等跨國酒店品牌目前在中國出現的系統性問題,本土品牌也將無法幸免。更關鍵的,國際品牌對物業帶來的增值因素將由此缺位。
第二個方面,跨國酒店集團確實在短期內面臨較大的挑戰,但也并非像某些媒體所說的地位即將不保。第一顆定心丸,就是各地產商的自主品牌天然就有排他性,比如說,你能想像富力將自己的新酒店交給萬達管理嗎?第二顆定心丸,就是各家酒店集團都明白雞蛋不能裝在同一個籃子里的道理。以在華比較進取的喜達屋為例,其已開業與籌備中的177家酒店里,業主方為萬達或綠地的,不超過20家,其待開業酒店中,萬達與綠地物業的占比更低。甲之熊掌,乙之砒霜。隨著越來越多商業地產項目于中國二三線城市落地,更具知名度的品牌仍然有大量機會。只是,此前與萬達或綠地有極為密切的聯盟關系的個別跨國酒店集團,只怕要面對一個不短的調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