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不落”的遲暮:英國二戰后已然淪為二流強國綜合國力在二戰之后快速下降
作為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的經濟發展曾經長期居于歐洲和世界的領先地位;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尤其是在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幾乎居于壟斷地位,主要工業品的產量遙遙領先于其它國家,號稱“世界工廠”。
然而在19世紀下半葉,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加之英國大量資本輸往海外,國內本土經濟發展緩慢,1880年被美國超過,1890年被德國超過。到一戰前夕,英國已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進入20世紀后,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30年代經濟危機的英國實力大大衰落,特別是二戰后英國殖民體系土崩瓦解,讓其喪失了大量的財稅來源,通過殖民地對本土進行“輸血”的經濟模式也被徹底打破,同時還喪失了大量的海外軍事基地。這些因素致使英國在戰后至70年代這個時間段進入了一個加速衰落的過程。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迅速由一個全球性的“巨人”淪為偏居歐洲西北一角的區域性二流強國。
錯誤的國防政策讓海軍實力大減
一直以來,英國皇家海軍都是維護英國權益的最中堅力量,也是英國上至王室下至民眾的驕傲。英國海軍從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正式確立海上霸權以來,直到二戰結束一直都保持著海上霸主的地位。二戰結束時,英國海軍力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擁有航母與護航航母高達50艘!但隨著“日不落帝國”光環的褪去,英國海軍的境況在戰后也江河日下,日漸衰落。
國力的衰落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軍隊建設。戰后工黨政府推行的“社會主義”福利政策和經濟發展方面的不利,造成英國在財政預算上捉襟見肘,因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削減防務開支。這種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致使英國在軍隊和軍備建設方面出現了明顯滯后,更嚴重的深層影響則是大大削減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力量。
此外,由于戰后歷屆英國政府均持一種收縮海外軍事力量的路線,大批軍艦退役被封存乃至拆毀。1968年,當時執政的工黨政府宣布將完全廢棄航母,其中包括完全可以稱為英國海上力量支柱的“皇家方舟”號。這艘可搭載38架戰機、滿載排水量達到5萬噸的英國海軍歷史上最強大的航母于1981年被拆毀,不僅宣告了皇家海軍一個時代的結束,也讓海軍日薄西山的虛弱形象在世界各國軍界的眼中更加清晰,當然也讓本來就躍躍欲試的以加爾鐵里為首的阿根廷軍政府驟然感到收復馬島的把握大增!
走向戰爭的馬島:“鐵娘子”領導英國重開戰爭機器決定不惜一切贏得戰爭勝利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軍隊占領長期在英阿兩國間存在爭議的馬島。當這一消息傳到英國后,撒切爾夫人當政的英國政府自然受到了反對黨、民眾和媒體長槍短炮般的輿論轟炸。實際上,雖然英國上下都深知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國力已大不如當年,但當一個世界二流國家公然挑戰時,顏面和尊嚴的喪失猶如一響亮耳光,英國人在情感上難以接受。面對危機,有著“鐵娘子”之稱的撒切爾夫人馬上表現出鋼鐵般的意志,宣布立即與阿根廷斷交,同時組成戰時內閣,派出特遣艦隊遠征馬島。撒切爾夫人這時已下定決心,為了維護英國的尊嚴和顏面,不惜一切去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決定不讓戰爭擴及阿根廷本土
與此同時,撒切爾夫人還做出了后來對整場戰爭影響深遠的兩項決策:1.軍事行動僅限于馬島和海上禁區,不擴大到阿根廷本土,以控制戰爭規模;2.盡快將兵力投送至相關戰區,以爭取速戰速決。這兩項決策對于后來英國能盡快贏得戰爭的勝利和結束戰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是基于當時英國國力作出的極具預見性的決策。因為讓軍隊萬里勞師遠征對于當時的英國來說可謂是極大的負擔,后來的事實也表明英國在這場戰爭中幾乎是投入了傾國之力,如若讓這場戰爭規模擴大,進而長期持續下去,即便是打贏了這場全面戰爭,那也極為得不償失。
為戰爭建立全新軍事指揮體系
撒切爾夫人還建立了全新的軍事指揮體系。首先是對前線指揮采取委托式指揮,即將戰區指揮權全權授予戰區指揮官,戰區以外以及特別重要的軍事行動則由戰時內閣決定。這種高度集中而又靈活的指揮體制,使之后英軍的諸兵種聯合作戰得到了充分發揮。其次是針對和平時期戰爭決策層過多、決定下達冗長拖沓的問題,戰時內閣決定成立聯合作戰指揮部,由約翰?菲爾德斯海軍上將任司令,負責動員各軍兵種制定作戰計劃,協調三軍統一進行行動。這兩個決策大大提高了英軍的反應速度,使英軍本來有限的兵力運用得更為靈活。
“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國”
從這時開始,英國的各大媒體也開始了輿論準備。它們強調,駐守馬島的英軍向阿根廷部隊投降是奇恥大辱!阿根廷政府是軍人統治,馬島被占領后以英國后裔為主的馬島居民將再也沒有民主自由的政治環境……如此的反復宣傳很快就起到了激勵人心的效果。
4月5日,撒切爾夫人在議會上提交“派遣艦隊遠征南大西洋收復失地”的議案,以“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國”這一鼓舞人心的語句為演講收尾,贏得了下院的全票通過。“鐵娘子”通過這些種種舉措使國內民眾真正達到了眾志成城同仇敵愾的效果,也顯現出其在政治上的老辣。
戰爭以外的戰爭:英國外交阻斷阿根廷武器外購阿根廷錯誤估計美英“鐵盟”關系
戰爭開始前,阿根廷在外交上的主要準備是拉攏美國,表示堅定做美國在南美的“跟班”。加之總統加爾鐵里素來親美,因此阿根廷認為提升阿美關系可以抬高阿根廷的國際地位和威望,堅持“門羅主義”的美國在戰爭爆發后不僅不會對阿的行動橫加干涉,甚至還會支持自己。此外,阿根廷利用早在1965年12月16日聯合國通過的第2065號決議,獲得了追回馬島的道義基礎(該決議認定了馬島的殖民地地位,并認為維持馬島的殖民地狀態不符合聯合國普遍和平的理想)。
但在開戰后,阿根廷在外交上所做的努力相比英國來說,可以說是一敗涂地。首先,阿根廷錯誤判斷了美英關系的“固若金湯”和美阿關系的“不堪一擊”。美英之間往上算可謂出自同宗,而二戰后英國也是美國全球戰略中最為重要的盟友,而且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私交也甚篤。無論怎么算,阿根廷對美國的重要性都遠不及英國。
英阿兩國所獲國際援助呈天壤之別
由于英國和阿根廷在美國心目中重量的天壤之別,當開戰之后美國提出的調停方案被阿明確拒絕后就立馬站到了英國一邊,宣布調停失敗的責任在阿,停止向其出售武器,并進行經濟制裁。而對英國卻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不僅對英出售了大量武器(包括100多枚“響尾蛇”空空導彈),更重要的是為英開放了阿森松島上的軍事設施(該島后來成為英軍至關重要的前進中轉基地),并向英飛機提供了150萬加侖的航空燃料。
眾所周知,由于阿根廷長期以來對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和東歐國家持敵視態度,這使得它不可能從這一集團獲得任何援助。同時,阿根廷素來以為自己是白人國家且經濟較為發達自視甚大,不愿與南美地區其他國家等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系,同樣也未獲得這些國家的任何援助(美洲大多數國家只是給予阿根廷一些口頭道義上的聲援)。
英國外交為先爭取一切有利外部條件
開戰后,英國在聯合國提出“反對武力解決國際爭端”這個能夠贏得國際社會認可的口號,在聯合國安理會中開展游說活動,并利用自己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促使安理會通過了旨在讓阿根廷撤軍的聯合國第502號決議,這讓英國在國際法理上先得了分。
英國還利用世人對軍人獨裁政權的反感,大肆宣傳并得到了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支持。最后除上面提到的美國外,北約體系內的其他盟國和歐共體成員國決定對阿根廷實施武器禁運:法國停止交付阿根廷已訂購的“超軍旗”攻擊機和“飛魚”反艦導彈,為其建造的新航母和艦載機也被停工;西德停止向阿根廷交付已經完工的4艘護衛艦,并對已裝備的德國209型潛艇停止給予技術支持;荷蘭停止向阿根廷出售雷達。英聯邦國家也宣布對阿根廷實行武器禁運或經濟制裁。
武器禁運對后來的戰爭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阿根廷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軍工業發展還處于蠻荒階段,尖端武器幾乎全部依賴外購。如阿根廷空軍的攻擊機部隊就是由74架美制A-4和5架法制“超軍旗”組成;海軍潛艇是由2艘美制潛艇和2艘德國209型潛艇組成,航母“五月二十五”號是購自原屬英國的二戰航母,后來在戰爭中被擊沉的阿海軍第二大戰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則是購自原屬美國的老舊戰艦等等。英阿開戰后,這些進口武器曾讓阿軍對英軍予以了重創,但禁運讓阿根廷的武器進口全部中斷,導彈和飛機在消耗后無法補充,直接導致阿軍中表現最佳的空軍在戰爭后期也后繼無力,攻擊力明顯減弱。
英國后勤動員能力讓世界瞠目令人驚嘆的英軍快速出動能力
決心與阿根廷開戰后,4月3日也就是馬島被占領的第二天,英國一架搭載衛星通訊設備的運輸機就飛抵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島基地,此后該基地就是這場戰爭中最為重要的前進中轉基地。同時在大西洋上巡航的4艘英國核潛艇也開始全速駛向馬島。
接下來,英軍的快速出動能力更是讓世人震驚。
僅用3天時間,4月5日英國以“競技神”號和“無敵”號航母為核心的特混艦隊就從樸茨茅斯啟航,同日正在直布羅陀參加北約演習的英軍多艘軍艦也駛往戰區。這兩支編隊將在大西洋會合組成特混艦隊的第一梯隊,共有21艘作戰艦艇、20架“海鷂”式戰斗機、58架各型直升機和3500名海軍陸戰隊員。
4月7日,英國宣布馬島周圍200海里的范圍為“海上禁區”,凡進入該區域的阿軍艦艇和輔助艦只都將遭受攻擊;4月12日,英軍潛艇在到達戰區后開始實施封鎖;4月15日,英軍“獵迷”式巡邏機抵達戰區,開始巡邏;4月22日,英軍艦隊的先頭部隊抵達戰區;4月28日,特混艦隊進入馬島水域并展開;4月30日,英軍飛機也加入對馬島地區的封鎖。至此,僅用27天英軍就完成了對隔著半個地球、遠在萬里之外的馬島的海空封鎖部署。
英軍之所以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快速出動,并完成對馬島的快速封鎖,與英軍優秀的訓練水平密不可分。首先英國是一個傳統的海軍大國,海軍官兵素質甚高。此前英國本欲將“無敵”號航母出售給澳大利亞,但在5天內就讓其以戰斗狀態出航,這表明若無平常的刻苦訓練,那是斷無可能做到此點的。而英國的海軍陸戰隊員能夠不加適應訓練就快速出動的原因也在于日常訓練。英軍部隊每年都有3個月的時間要到挪威接受北約的極區寒帶訓練,同時每年還有約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執行戰斗勤務或實戰條件下的作戰演練。可以說英國三軍的人員素質完全可稱得上世界軍隊中的最強之一。
商船隊:英國的“第二海軍”
為了保障此次萬里遠征,英國還動員了強大的海上民間力量。英國依托完善的法律動員體系,在戰爭中共動員租用了58艘民船,用以支持艦隊的海上后勤。許多民船在海軍造船廠只用了短短48小時就改成軍用船只。造船廠在改裝的同時,還加班加點地為19艘輪船安裝了直升機平臺,并幾乎為所有船只安裝了海上加油設備。如“烏干達”號客輪,僅用65小時就被改裝成了一艘擁有1200張床位的醫院船。
許多船只在馬島戰爭爆發后不到一個星期便啟航了,部分還未完成改裝的船只則邊航行邊改裝。如滾裝船“埃爾克”號就在航行中被工程兵切掉舷板,安裝好了兩門40毫米火炮。而英國海軍特混艦隊能夠在3天之內完成出航,英國民船的快速動員和改裝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英國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點,一是英國本來就制訂有某些民船在戰時的征用計劃,每艘船都有改建預案,并定期檢查以掌握船只的艦體情況;二是英國在民用船員的征召上,給予了原薪150%的薪金補貼,因而船員征召也十分順利;三是設計人員和文職人員反應迅速,設計人員飛往海外商港去征召民用船只,并在返回途中就著手解決改裝問題,當船只駛入港口的時候,往往就已經繪制出設備改裝的相關圖紙了;四是所有商船的船長都是英國海軍的退役軍官,高級船員要定期接受軍訓,普通船員也經常接受戰時服役的訓練。如此種種,英國其實在平常就已將民船隊打造成了英國的“第二海軍”。
另外民航機也彌補了英國空軍在運輸力量上的不足,并在4月至6月間向阿森松島運送了350多噸物資,包括直升機。
英軍展現強大的運輸和后勤能力
在物資調度和后勤運輸上,英國政府和軍方的表現更是堪稱經典。如此大規模的遠距離作戰,后勤保障依然非常有序,各項工作都能準時準點完成,且在組織、部署、運輸、調配的各個環節上都有條不紊。
需要指出的是,從一開始英軍后勤部門就估計整場戰爭將持續2個月(實際為74天),登陸及地面作戰將持續1個月(實際為24天),預測相當準確。各類物資的消耗和安排準備就是按照這個時間表來展開的,同時還將物資正常消耗標準的四分之一拿來作為應急儲備。戰場雖在英國本土8000海里之外,卻極少出現物資供應缺乏的情況。此外,武器后勤維護的完備率極高,戰爭中艦艇和飛機的出勤率也極高。例如,每架海鷂戰機一天出動大約6次,每次任務大多持續90分鐘,出動率始終在80%以上。這不僅說明飛行員個人素質高,同時說明后勤維護工作的表現也堪稱卓越。
英軍在補給上的安排更為靈活。在堅持“靠前部署,靠前保障”的原則下,先是在距馬島約5600公里的阿森松島上建立了大型中轉基地,大量物資先運送到該島后轉運至戰區。再在距離馬島約1300公里的南喬治亞島(4月26日英軍奪取該島)上建立前進補給基地。該島在阿根廷飛機的作戰航程之外,艦隊可以在這里安心進行補給。最后是在登陸后建立灘頭補給基地,為了這個基地,英軍集結重兵予以鞏固,而且還專門調派一位準將進行物資調度。隨著戰爭推移,英軍此后還在達爾文港、菲茲羅伊、蒂爾港建立了補給站和直升機加油點。
英軍的空中加油同樣居功至偉,在近600次的加油中,只有6次失敗。空中加油大大拓展了英軍作戰飛機的航程。“鷂”式戰機經幾次加油就完成橫越大西洋抵達阿森松島的飛行,“ 獵迷”式巡邏機可留空16小時,對封鎖中的阿軍基地實施監控和偵察。更重要的是“鷂”式戰機經過空中加油后,大大增加了作戰半徑和滯空時間,彌補了數量不足的劣勢。
軍工企業生產能力強供應充足
英國軍工企業平戰狀態的快速轉換,也對后勤工作的不間斷具有重要意義。成百個大小公司參加到了特混艦隊的保障工作中,這些企業緊急修訂生產計劃,加班加點進行工作,甚至連節假日也予以放棄,其中宇航工業和造船工業在兩天內就轉入了戰時狀態。
這支擁有100余艘艦船、100余架飛機、27000人的艦隊,每天僅吃飯就要消耗60多噸食品,艦艇、飛機和登陸部隊對零配件和彈藥的需求更是龐大。而英國不僅在短時間內就安排好了生產計劃,而且讓補給從未間斷,足可見英國軍工企業生產能力的強大。
敗局從開始注定:阿根廷其實并非沒有獲勝機會阿根廷錯誤選擇對英開戰時間
阿根廷原計劃在9月15日完成對馬島的攻占,因為這時阿海軍用于對抗英國的王牌武器14架“超軍旗”攻擊機和15枚“飛魚”反艦導彈將會交付完畢,向西德購買的4艘艦艇和2艘護衛艦也將到貨,而英軍的“無敵”號航母卻要按計劃出售給澳大利亞,一些大型艦只也要陸續退役或拆解。另外,南半球在7月后將進入冬季,這又要加大遠離本土的英軍在寒區的作戰困難。但阿根廷卻因為南喬治亞島“國旗事件”(1982年3月期間,阿根廷一名工人在屬于英國控制的南島升起阿根廷國旗,迅速引爆了兩國的激烈對抗)而急于一時,提前發動了對馬島的軍事行動,喪失了絕佳時機。
阿軍本土作戰后勤卻一塌糊涂
即便開戰時機選錯,但相比勞師遠征的英軍,本土作戰的阿根廷應該是占盡了天時和地利優勢,并且還有先發主動優勢。然而阿軍在奪占馬島之后的表現卻是和英軍存在天壤之別。
本來在奪取馬島后,阿根廷空軍通過努力應該可以在馬島上建立大型機場,然后起飛“超軍旗”攻擊機和A- 4“天鷹”攻擊機,這將大大增加對英軍艦隊的威脅。然而在4月中旬,一次試降“超軍旗”攻擊機失敗后,阿軍就放棄了建立大型機場的想法。這直接導致兩型主力攻擊機只能從本土起飛,平白增加的500公里航程大大增加了燃料消耗,更減少了在馬島戰區的留空時間。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靠近阿根廷本土的馬島,在4月2日至12日這段南大西洋沒有任何英國武裝力量的時間里,卻只得到了為數不多的物資和補給,守島部隊也不過只有1.5萬人左右。如果在這段時間里,阿根廷集中全力輸送物資和部隊的話,那么在島上集結幾萬人的部隊和囤積50萬噸物資應該問題不大。這樣,就讓阿根廷有了能和萬里遠征的英軍打消耗戰的基礎。事實上,以傾國之力投入的英軍,即便是如前文所言后勤補給從未間斷,但英軍是按照兩個月的標準來進行戰爭預計的,那么如果對馬島久攻不下,彈藥耗盡的英軍也只能選擇撤退。
惟一能夠解釋阿根廷此舉的原因就是,阿根廷政府決策層盲目樂觀,高估自己低估對手,他們根本就未想到英國奪回馬島的決心有如此之大。待英軍艦隊抵達馬島實施封鎖后,阿軍補給線迅速被切斷,只能以零星的空運和偷渡式運輸來維持。到戰爭將要結束時,本土作戰的馬島阿根廷守軍居然會缺衣少糧,彈藥匱乏,士氣極度低落根本無法作戰。如此這樣,焉能不敗?
結語
與世人分析馬島戰爭起因時大多將歷史淵源和阿根廷國內情況、軍政府決策列為主要內容不同,我們仍然需要指出英國在馬島戰前的國防政策上存在有諸多失誤之處,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過分削弱了海軍的軍事力量,馬島戰后英國政府才明白發展一支強大的海軍仍有何等的重要性!
但另一方面,作為老牌西方強國的英國,雖然在戰后淪落為一個二流強國,但高效的臨戰準備、老辣的政治外交、強大的戰爭動員、完善的后勤組織,讓英國在戰爭準備階段的軍事行動永載史冊。
“日不落帝國”并未隕落, 二流強國依然是真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