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倫敦奧運會向我們快步走來,四年一度的奧運風云人物再次成為社會熱門話題。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中國的百年奧運史中,許許多多體育健兒為了擺脫“東亞病夫”的國際歧視,向奧運獎牌發起了一次又一次沖擊,希望能以自己的艱辛努力為祖國爭得榮譽;而當祖國遭受侵略時,他們中的一些人又義無反顧地踏上救國圖存的戰場,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人生輝煌。其中,具有傳奇色彩的中國跳高健將符保盧堪稱最典型的代表,堪稱永載中國奧運史冊的民族英雄。
健將成名遇國難
符保盧,原名符保陸,1913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后隨父母移居哈爾濱,其母是移居中國的俄羅斯僑民。符保盧自幼就對體育運動十分喜愛,父親見他“是塊運動員的料”,就在家里安裝了簡易的單雙杠,陪同他一同鍛煉,這也促使他在個人興趣和長輩關愛中不斷提高體育成績。1927年哈爾濱舉行首屆聯合運動會,符保盧一舉奪得童子組50米、100米和200米賽跑三個單項的亞軍,又獲得個人總分第二名。
在母親的幫助下,少年時代的符保盧經常到昔日沙俄修建的哈爾濱體育館觀看比賽,認識了一位撐竿跳高能手—— 俄國僑民戈伏特。從此,在戈伏特的指導和正規訓練下,符保盧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撐竿跳高項目中,成績也節節攀升,先后參加了第十四屆和第十五屆華北運動會、第九屆和第十屆遠東運動會、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等等,蟬聯舊中國第四、第五、第六屆全運會冠軍。其中1930年4月舊中國第四屆全運會在杭州舉行,符保盧以3.28米的成績摘取了撐竿跳高的桂冠,時年17歲,被譽為“ 撐竿跳高大王”,名揚全國,并被選入第九屆遠東運動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張學良將軍聞訊,當即致電祝賀,在沈陽專門接見東北運動員時,還特地讓符保盧坐在前排合影留念。
正當1931年符保盧積極備戰第十屆遠東運動會時,日本關東軍突襲沈陽,制造了“九一八事變”。符保盧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軍屠殺中國軍民的暴行,義憤填膺之下,他曾想投奔馬占山將軍的抗日武裝,惜未能如愿。不久,日本在東北組織了偽滿洲國,在關東軍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的策劃下,決定利用即將舉辦的美國洛杉磯第十屆奧運會“為滿洲國正名”,脅迫東北運動員劉長春、于希渭、符保盧等充當“光榮賽手”。得到風聲后,符保盧毅然離開哈爾濱,南下上海,在書局謀生。
1933年10月,符保盧在南京參加了舊中國第五屆全運會,以3.75米的成績輕松奪冠,刷新了本人保持的全國紀錄。1934年5月,第十屆遠東運動會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符保盧以3.87米的成績獲得亞軍,首次在國際賽事為中國奪得獎牌。此后,上海天一公司制作了反映漁民苦難生活的左派進步電影《海葬》,英俊瀟灑、多才多藝的符保盧出演重要人物虎子,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好評。1935年10月,舊中國第六屆全運會在南京舉行,符保盧以3.90米的成績再次刷新全國紀錄。
1936年初,符保盧辭去書局工作,考入中國航空公司,學習飛機駕駛。不久,中國為參加柏林奧運會,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辦訓練營,符保盧在入選測驗時取得4.15米的成績,這一全國紀錄直到20年后才被打破。1936年8月1日,第十一屆國際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69名中國運動員參加,符保盧眾望所歸,入選了跳高項目代表隊。
這次奧運會,國民政府雖然組織了代表團參賽,但對于運動員的生活卻缺乏應有的關心。代表團6月26日乘船從上海出發,途徑香港、新加坡、印度、埃及,經過近一個月的遠程航行,抵達意大利威尼斯,又乘火車趕赴德國柏林。由于長途跋涉,不少運動員暈船暈車,有的甚至連吐二十多天,到賽場時宛如大病初愈,比賽成績可想而知。符保盧是中國隊最有希望奪得獎牌的“種子選手”,但照樣準備不充分,代表團竟然連一根撐桿都不能提供!每次比賽前,符保盧都要點頭鞠躬,向一位日本運動員借竿參賽,借到的卻是一根長僅4.15米的訓練用舊桿,其運動天賦自然得不到正常發揮。
撐竿跳高的預賽在蒙蒙細雨中進行,符保盧順利地跳過3.8米的橫桿,由此獲得了決賽權。決賽期間,符保盧又輕松躍過3.84米,但當橫桿升到4米時,由于借用的舊桿長度和彈力都不足,用起來也不順手,加上他接連兩天患腹瀉,嚴重影響了臨場發揮,最后只獲得第17名。盡管成績不理想,但作為第一位打入奧運復賽的中國選手,符保盧回國后仍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1936年上海勤奮書局出版《全國男子田徑名將錄》就記載了其事跡。
體育轉行入空軍
日本1932年挑起上海“一?二八事變”,1933年初進攻山海關,侵占熱河、冀東,進逼平津,把侵略矛頭指向整個華北,全國性的抗日救亡浪潮迅速洶涌澎湃,符保盧也在其中受到深刻洗禮。他積極利用比賽訓練和航空學習的間隙,參加各種抗日宣傳活動,后來甚至做到了宣傳抗日的集會游行都不“落空”。1937年初,為了實現抗日救國的宿愿,時任中國航空公司駕駛員的符保盧毅然拋棄了名利雙收的職業,加入空軍軍官學校,學習戰斗機駕駛和空中格斗技術。面對身邊人的疑惑,他表示,為了不當亡國奴,愿把一腔熱血灑在抗倭寇保家國的藍天!
就在符保盧與柏林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歸國不久,“七七事變”標志著全面侵華戰爭爆發。耐人尋味的是,在柏林與符保盧同臺競技的日本選手均加入了日軍,參加了侵華戰爭,而許多中國奧運健兒也脫下運動裝,參加到氣壯山河的抗日戰爭之中。符保盧經過中國空軍軍官學校短期培訓后,擔任空軍第四大隊少尉三級飛行員,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空中搏殺。
日軍以先期攻占華北要地和南京、上海附近為目標,分南北兩線進攻,狂妄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然而,中國軍民團結御侮,經過太原、忻口、正太路、凇滬和徐州等一系列犧牲巨大的戰役,粉碎了日寇速戰速決的企圖。
不甘失敗的日軍統帥部又制定了進攻武漢的作戰計劃,至1938年6月,增兵達12個師團25萬人,集中了120多艘艦艇和500多架飛機,向武漢實施全面進攻:一路攻占馬當要塞、彭澤、湖口各要點,沿長江西進,直指武漢正面;另一路攻占合肥、安慶、潛山等地,經大別山麓,直指信陽,切斷平漢路,從北方迂回武漢。同時,日軍又調集空中兵力,對武漢三鎮進行狂轟濫炸。
抗戰初期,中國空軍能作戰的飛機僅305 架,而且購自多個國家,型號繁雜,修理補給困難,與日軍陸航、海航相比,不僅數量上處于絕對劣勢,質量上也無法抗衡。開戰之初,日軍對中國空軍的戰斗力極度蔑視而氣焰驕狂,在對南京、上海、南昌、杭州等要地空襲時,竟不派戰斗機護航,而是讓轟炸機單獨行動。
出乎日寇意料的是,尚在“襁褓”里的中國“飛鷹”卻在關乎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奮起“展翅”,用一顆顆保家衛國的赤熱之心展開了殊死戰斗,在空戰中給日寇以沉重打擊—— 共擊落敵機230架,擊斃敵飛行員327人,更是在武漢空戰中打破了“日本神話”。
武漢空戰勇殉國
當時駐防武漢、孝感地區的有中國空軍第三、第四、第五航空大隊以及蘇聯志愿航空隊—— 抗戰初期,中國空軍損失慘重,等到南京陷落時,幾乎沒有能正常使用的戰機了,第四航空大隊的大隊長高志航等空軍骨干也相繼殉國。為堅持抗戰,中國政府1937年8月與蘇聯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引進了性能較好的伊-15、伊-16戰斗機,并得到了蘇聯志愿航空隊的直接支援。
1938年2月18日,日軍12架轟炸機和2 6架戰斗機直撲武漢,符保盧所在的第四大隊奉命迎敵。代理大隊長李桂丹率29架戰斗機升空不久后,與敵機相遇,飛行員們立刻分頭迎戰,2個中隊擔任主攻,1個中隊負責掩護。經過12分鐘的空戰,符保盧和戰友們一舉擊落了敵軍10架戰斗機、2架轟炸機,取得了中國空戰史上的輝煌勝利。當時武漢三鎮的市民像過節一樣,完全忘記了身處戰火之下,為空軍的勝利而歡呼鼓掌。但在這次戰斗中,飛行員李桂丹、呂基淳、巴清正、王怡、李鵬翔也壯烈犧牲。
4月29日,侵華日軍為慶賀天皇生日,出動了36架轟炸機,在12架戰斗機的掩護下,偷襲武漢,希望“向天皇獻禮”。中國空軍和蘇聯志愿航空隊得知情報后,立即制定了“以伊-16對付轟炸機,以伊-15攔截、引誘敵戰斗機脫離機群,然后分而殲之”的戰術規劃,并迅速出動60架戰機升空迎敵。
雖然在武漢上空,第四大隊只有9架戰斗機,敵機在數量上占有優勢。但中國勇士們卻勇敢地沖入敵機編隊,展開激戰。近30分鐘的戰斗中,中蘇戰機共擊落敵機21架,讓日軍的“賀禮”變成“喪禮”。在激戰中,中國飛行員陳天民死死咬住1架敵機,將其擊落,日軍帶隊長機氣急敗壞地命令屬下向他集火射擊。陳天民在飛機多處中彈而無法再戰時,沒有跳傘求生,而是如同甲午戰爭中的鄧世昌一般,毅然決定沖撞敵機,最終同歸于盡,用一腔熱血譜寫了視死如歸的英雄篇章。
為報復“四?二九空戰”的慘敗,日軍又在5月31日出動36架戰斗機、18架轟炸機突襲武漢。中國空軍掌握情報后,升空隱蔽,伺機作戰。當敵機進入武漢地區時,中國空軍采用合圍攻擊的方法,對敵機猛烈射擊。雙方戰機上下翻騰,你沖我撞,戰況異常激烈。敵機最終不支,且戰且退,30分鐘內損失飛機14架。然而在這次空戰中,符保盧駕駛的戰機被多架敵機死死“咬住”,中彈受傷,但他毫無懼色地沖向1架敵機。眼看就要相撞,驚恐的敵機飛行員急忙按下機頭,企圖翻滾而逃,符保盧則緊追不放,用航空機槍將敵打得冒起黑煙,栽向山溝田野。接著,符保盧又拉起受傷的戰機,沖向1架敵轟炸機。隨著一陣爆炸聲,符保盧在碧血長空中得到永生……
從1928年首次參加東北運動會,到1936年奮斗于柏林奧運會,再到1938年在抗日戰場上為國捐軀,短短10年之間,符保盧從一個為國拼搏的體育健將,轉變為抗擊外虜而壯烈犧牲的民族英雄,用24歲的人生演繹了短暫而傳奇的輝煌。
不過有一點要指出,關于這位中國奧運英雄和抗戰烈士的記載比較罕見,有關他的犧牲也存在多種說法:有的稱,符保盧并未死于武漢,而是被派往了中美空軍聯合大隊(即“飛虎隊”),是1943年在四川巴縣白市驛接受P-40戰斗機訓練時失事殉職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符保盧在1942年執行飛行任務時,因飛機故障而不幸殉職。但不論如何,符保盧在抗戰中殉國于藍天,是不爭的事實。每年9月18日,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紀念碑前都會聚集很多人,前來緬懷那些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的空中驕子和國際友人,“符保盧”三字也醒目地鐫刻在大理石紀念碑上。
另據史料記載,當年參加柏林奧運會的不少中國選手也像符保盧一樣,回國不久就作為英勇的戰士奔赴抗日戰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比如中國拳擊選手王潤蘭、靳貴第和靳桂,他們分別在1937年漳河北岸阻擊戰、安陽保衛戰和1938年臺兒莊戰役期間壯烈殉國。所有這些中國奧運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尊嚴,也詮釋了中國軍人誓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盡管他們沒有在奧運賽場上拿到獎牌,卻在反侵略戰場上用熱血鑄就了輝煌,他們都是中國奧運史上永不該忘卻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