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佇立在西沙老龍頭,看萬里海疆波濤洶涌,海面上白帆點點。耳畔回想起那“洪濤好好涌瓊波,群山隱隱浮青螺”的千古絕唱,伴隨著陣陣濤聲,不絕于耳。此刻的西沙,海的蔚藍,沙的潔白,樹的婀娜,天的澄凈,蔚藍與潔白的回環縈繞,婀娜與澄凈的相偎相依,令人仿佛來到了世外桃源。西沙,只要你來過一次,她的美麗就會在你心里駐足一輩子。作為西沙人,我們是幸運的,能夠與西沙朝夕相處,天天呼吸她的靈氣,欣賞她的旖旎,更重要的是,我們能親眼見證她的變遷。
翻開厚重的中國近現代史,我們便得知,即便西沙這片遠離大陸的小小孤島,也被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帝國主義的鐵蹄踏過,他們瘋狂地掠奪寶島的資源;周邊的無賴國家來過,他們無恥地挑釁外交的底限。面對動蕩著的南中國海,1946年11月24日,國民黨海軍從日軍手中收復西沙群島。1959年3月,人民海軍正式進駐西沙群島。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那時的西沙,一片荒涼景象,環境惡劣,人煙稀少,百業凋零,是不折不扣的生命禁區。部隊剛進駐海島時,物資匱乏,交通不便,通信不暢,環境惡劣。沒有住房,沒有飲水,沒有新鮮蔬菜,沒有訓練活動場地,有的只是不盡的濤聲、炙熱的陽光,還有蕭瑟的海風。
西沙各島皆為珊瑚島礁,根本無法種植糧食、蔬菜。食物的缺乏直接威脅著西沙官兵的生存。西沙守備部隊第一任司令員劉喜中,為了讓官兵在寒潮或是臺風襲來斷絕供應時用野菜充饑,他帶頭嘗遍了島上的綠色食物,遇到有毒的葉子,常常滿嘴紅腫。
20年前我第一次到西沙的時候,那時條件已經稍有改善。在連隊的菜地里我看到不同的菜畦旁邊分別插著寫有“安徽”、“湖南”等全國各省份的牌子,有些不解,同行的老西沙告訴我,這菜地里面的土全部都是西沙官兵利用下島的機會從全國各地“螞蟻搬家”帶上島來的,這些標示牌上的地名就是每塊菜地中泥土的來源地。望著黑的土、黃的土、紅的土,一幅畫卷慢慢在我腦海里展開。畫卷上,無數西沙官兵背著來自家鄉那沉甸甸的土,冒著烈日或是寒風,將土一點點運到西沙。汗水伴著泥水流過他們堅毅的臉龐,濕透了他們的衣襟。
我被西沙官兵千里運土,自家自建的精神所感動。從此,不管在哪里,我都一直關注著西沙,關注著那里的一草一木,也因此了解到更多西沙鮮為人知的故事。
水是生命之源。老天爺給我們西沙官兵開了個大玩笑,四周是碧藍清亮的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空氣中也仿佛到處充滿著氤氳的水汽。可偏偏這個被水包裹的世界,竟然是個極度缺水的地方。如果說缺少食物還可以用野菜、海貨來代替,那么淡水呢,難道要用海水來代替?從大陸補給的珍貴淡水只能用來維系生命,絕對沒有可能用來洗澡、洗衣。于是勤勞的西沙官兵就在島上開采地下水。這種地下水是雨水與海水的混合,被稱為島水。島水呈淡黃色,嘗起來又苦又澀。早期的西沙官兵就是把這種水當做自己的日常用水。因為水質太差,幾乎所有長期使用島水的西沙官兵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皮膚病。
其實,比起物資的缺乏,精神上的空虛似乎更加讓人難以忍受。作為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看報也成了難題。由于遠離大陸,按一月一次交通計算,經常是30天不來報,來報讀30天,日報也由此變成月報。除了信息不暢,所有的小島官兵還要面臨交流不便、孤獨寂寞等諸多考驗,過著日復一日“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的單調生活。記得一位來自東島的老班長對我講過一個故事:連隊的戰士小張談戀愛了,島上沒有地方打電話,只能通過鴻雁傳情,可是由于氣象的援引,交通船不能及時把他們的“甜言蜜語”帶給對方。面對寄給小張的厚厚一摞信件,西沙駐海南辦事處的收發員犯了愁,要是再不能及時把它們送到,恐怕這對戀人又要吹燈拔蠟了。于是,收發員利用軍線給小張打去電話商討對策,最終決定,由收發員按照時間順序一封封給小張讀信,再由收發員記錄下小張的回信給姑娘寄過去。這就是“電話傳信”。聽起來多么浪漫,可浪漫背后又隱藏了多少辛酸?而且,并不是誰都能像小張這么幸運。我眼前又浮現中建島指導員張昭華拿著“母病重”、“母病危”、“母病故”的三封電報,與中建島十幾個熱血男兒面朝家鄉的方向跪下的動人一幕;又浮現出春節期間幾十人排著隊,就為了能通過嘈雜的電話聲給家人說幾句問候話的一幕……
茫茫大洋,隔斷了多少親情、鄉情、愛情啊……
不知道中建島那群熱血男兒跪下的痕跡是否還清晰依在?不知道那摞厚厚的情書是否已經到了小張的手上?不知道那嘈雜的電話聲是否串起了兒子與父母的血肉之情……
帶著無數的疑問,再次來到西沙已是2008年初。組織上把我安排在西沙擔任副司令員。任職一年多來,我切身感受到了西沙日新月異的變化,心中無數的問號也漸漸被拉直。
1992年,永興島上修建了機場,遇上官兵有特急情況,而交通船又因為氣象原因不能趕來時,部隊都會積極安排飛機。2005年,一根海底光纜將永興島、琛航島、珊瑚島與世界連接起來。通過一臺小小的電腦,我們既可以了解到外界最新消息,也可以將我們天涯哨兵的風采向外界展示。想與隔海相望的家人、女友、朋友交流么?只要輕輕一點鼠標,一封“E-mail”只要幾秒鐘就到達對方的信箱里。2007年,各小島還開通了移動電話,“天涯若比鄰”已經成為現實……
當然,這還不是全部的答案。
我們在國家相關部委的幫助下,建立起了集自動溫、濕度控制系統、太陽能可開合式屋頂于一體的四防(防臺風、防高溫、防暴雨、防腐蝕)蔬菜大棚,這種蔬菜大棚有著相當高的科技含量,具備雨水收集系統、海水凈化系統、基質無土栽培、自動灌溉系統及節能環保等功效,20多種瓜果蔬菜在西沙試種成功。加上海水培植蔬菜技術獲得重大突破,使西沙官兵基本做到了旺季蔬菜不斷,淡季盤中見綠。我們還在永興島上興建了大型雨水收集系統,修建了數萬立方米的蓄水池,寶貴的雨水得到循環利用。
如今,漫步在西沙各島,你一定會深深陶醉在綠樹成蔭、樓房林立、道路縱橫、自然景觀清新優美的環境中。誰會想到,這里曾經是荒灘一片?
隨著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西沙官兵的精神生活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
20年前,官兵們自己動手修建的“海洋博物館”,通過不斷充實,目前共陳列了海龜、龍蝦、珊瑚、貝殼和各種魚類標本900余件,各類海洋圖片300多張。我們建起了集電視、廣播、網絡、報紙“四位一體”的“西沙新聞中心”;開辟了西沙“將軍林”、“民族團結林”“記者林”、“新兵扎根林”、“老兵留念林”;建起了設施完善的俱樂部;組建了軍樂隊、鑼鼓隊、合唱隊等文藝團體;通過長城網與互聯網對接,可以學到“八一”電視大學580多個專業的遠程教學課程……從此,官兵的精神生活充實了,海島的生活由簡單枯燥變得豐富多彩。一大批具有西沙特色的文化活動也由量的積累逐漸演變為質的飛躍,并最終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島礁文化”、“沙灘文化”。2007年海軍召開藍色文化現場觀摩會,在西沙設立了觀摩點。2008年,由基層官兵組成的西沙戰士演出隊進京匯報演出,獲得成功。這兩次活動,都得到了海軍的高度評價。
面對這一切,我們懂得,如果不是將軍與士兵的同甘共苦,如果不是守島衛士的辛勤勞作,如果沒有熱血男兒的一腔激情,如果沒有全國人民的鼎力支持,西沙,就不會有今天如此之大的建設成就,就不會像現在那樣璀璨奪目。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西沙群島周邊的國際環境依然嚴峻,我們西沙人肩上的膽子依然很重;西沙各島尤其是小島的用水、用電還比較緊張;交通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惡劣環境帶來的身體、心理健康問題還在困擾著守島官兵……面對這些困難,我們新一代西沙人要繼承和發展西沙精神,自信、自勉、自勵、自強,以加倍的努力,去換取西沙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