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改革和組織改革應該成為優先的選項。但是,更好的選項不能被先驗地決定,而是一個對組織弊病的根源進行仔細研究的結果。
在眾多轉型經濟體、計劃經濟國家以及出于各種原因設置國有企業的發展中國家,許多國有企業被鼓勵或允許存在。為解釋整體業績不良的國有企業,各種各樣的原因已經被提出。
大體上,私有化被定義為企業所有權從公有到私有的轉移行為。在許多情況下,“私有化”的定義是如此寬泛以至于私有化有時候竟包括許可私人企業去參與以前公共部門的專營活動。私有化已經證明了不足以解決國有企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在多數國家私有化并沒有顯著地帶來競爭的增加、效率的提高、更低的使用成本以及改善的服務質量。
此外,對私人企業主而言能提高企業利潤率的私有化改革,不必然使公眾或消費者受益。由于許多國有企業是公共壟斷,私有化使得壟斷權力轉移到了私人利益手中,使其可能用壟斷權力在短期之內謀取利益。明顯的,私人主要關注那些可獲利的活動或者有可能獲利的活動。這可能意味著政府將被留在沒有利潤或者微利的活動之中。這將在整體上惡化公共部門的業績,不可避免地導致國有企業或公共部門效率低下的自圓其說。
決策的關鍵在于是否國有企業無效率是公有制的必然特征,因此判定只有私有化能解決這個問題。國有企業在一些國家的出色表現顛覆了如上判斷。更少政治化的招聘、任命、提升和責任追究制度以及更大的國有企業自主性、透明度以及組織的靈活性,將可能極大地改善國有企業的表現。如果國有企業表現糟糕源于其本身、利益或者負責人的能力,而不是公有制自身的話,那么國有企業的私有化不能也不會克服這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改革和組織改革將取得同樣的目標和結果,甚至做得更好。因此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改革和組織改革應該成為優先的選項。但是,更好的選項不能被先驗地決定,而是一個對組織弊病的根源進行仔細研究的結果。
對國有企業改革的審視,應考慮變革現有的私有化模式、將市場化和其他改革措施作為替代方案,有時需要幾種措施互補,以促進公共部門表現的改善。
(作者為聯合國主管經濟及社會事務的助理秘書長,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