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我又回到一年級,接了一個新的班。孩子們的天真無邪多次觸動我,看到孩子們清澈的目光,可愛的笑臉,深感肩上的擔子很重,肩負的是多少家庭的未來和希望啊!這一年多來,我和孩子們的交流很多,他們即把我當成了老師,也把我當成了媽媽,有時也是他們的朋友。在與他們共同學習的一年多里,孩子們提出的兩個小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老師,您可以幫我系鞋帶嗎
一天課間,班長走到我的身邊,伸出他的腿說:“老師,您可以幫我系下鞋帶嗎?”我看看他松散的鞋帶,問道:“你自己不會系鞋帶嗎?”他搖搖頭。我彎下腰幫他系好了鞋帶,并告訴他回家要學會系鞋帶。回到辦公室,我把這件小事告訴同事們,他們都說這很正常,現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大人包辦太多。是啊!現在的孩子太幸福,太依賴。美國兒科權威詹姆斯博士說:“依賴本身就是滋生懶惰,精神松懈,懶于獨立思考,易為他人左右等弱點。”家長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由此可見,當前少年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對他們的成長還有對其未來的社會適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對孩子的溺愛、嬌慣的家庭又為數眾多,因而使得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有的二三年級的小學生不會自己穿衣服,鞋帶松了也不會自己系;有的不會掃地,擦桌,值日也完成不好;甚至連紅領巾也要媽媽幫忙戴,如果散了,就只能放在口袋里等著別人幫忙了。如此現狀,不得不引起家庭,學校、社會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學校,教師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作為他們的老師,我能做些什么呢?我不禁問自己。這一年多來我做了以下嘗試。
1.對學生進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2.爭取家長的大力配合。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學校與家長密切配合,讓學校學的東西在家中得到延伸,因為家才是學生施展“才能”的最好舞臺。為此,我常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知道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家長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對孩子這方面的培養教育。家長一定要放開手腳,不要對孩子的鍛煉行為過多的干涉,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3.轉變孩子的依賴思想。通過每周的班會課,滲透自制自理方面的思想教育,教育他們平時要學會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二、老師,您小時候得過小紅花嗎
我一直崇尚賞識教育,也是我市第一批參加賞識教育實驗課題的老師,我深深的知道賞識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賞識教育的創始人周弘先生的女兒周婷婷就是賞識教育澆開的花朵。我用賞識教育的理念來對待我的孩子、我的學生,讓他們的心靈常常感受到賞識肯定的愉悅,進而更加的努力陽光。針對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的特點,我在班上制訂了“紅花獎勵”班規,對于孩子的點點滴滴進步都用紅花來激勵他們做得更好,肯定他們做得很棒!一天課間,班上的一個小同學很認真地問我:“老師,您小時候得過紅花嗎?”我微微一笑,告訴他我小時候沒有得過紅花,那時候我的老師沒有發過紅花給我,甚至很少表揚學生。學生的一個小問題把我拉到了八十年代初,我的小學時光。那時的我是不敢和老師講話的,見到老師就像老鼠見了貓,有多遠躲多遠。因為老師很嚴厲,常常因為一點小事我們被罰站。我不禁想道: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當下,賞識理念極其推崇的今天,教育需要懲罰嗎?
1.當今的教育需要懲罰教育。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 “尊重學生,善待學生,賞識學生”已成為共識。于是,賞識教育、無批評式教育等的提法越來越熱,并反對教育中的一切懲戒性教育,似乎一批評就傷害了學生,一懲罰就違背了教育規律,“懲罰”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觸及的“高壓線”,以至于教師在工作中左右為難,如履薄冰。夸美紐斯曾經在他的《大教學論》中專章論述過紀律問題。他一方面不希望學校充滿鞭撻的聲音;另一方面又明確指出:我們可以從一個無可爭辯的命題開始,就是犯了過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不是由于他們犯了過錯(因為做了的事情不能變成沒有做),而是要使他們日后不再犯。
2.懲罰教育不等于體罰教育。懲罰教育是以尊重愛護學生為出發點,以幫助教育學生為最終目的,對不良行為的一種強制糾正。是以不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為前提,通過使其承擔由于自身過錯而帶來的責任,達到使學生認識錯誤,不再犯錯為目標的教育方法,它與表揚表面上對立,實質上統一,都是要達到教育人的目的。不能把懲罰教育等同于體罰或變相體罰由于懲罰教育與體罰或變相體罰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社會、家長甚至教育者在內的許多人把懲罰教育與體罰或變相體罰錯誤地聯系在了一起,甚至畫上等號,而二者實際上是存在本質區別的。
3.教師要敢于懲罰學生,會懲罰學生。如果說賞識教育是肯定優點、鼓勵進步,那么懲罰教育就是否定缺點、改正錯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尤其是小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強,更是難免犯下錯誤,養成壞習慣。而懲罰就是為了改正錯誤和改掉壞習慣而設置的。我們要相信孩子在經過懲罰之后,能夠“吃一塹,長一智”。犯了錯誤,就要承擔后果,這是對他人負責,也是學生對自己負責。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