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課程改革的核心,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重中之重。歷史教師要應對新時代的教學要求,以學生為基本出發點,通過具體活潑的課堂內容,切實培養出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真正挖掘出每個學生的潛能。
一、目前高中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雖然說歷史一個豐富多彩的人類精神家園,但是目前很多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不大,甚至有厭學情緒。簡單來說,目前高中歷史教學存在著以下問題:
1.傳統歷史副科觀念的影響。一直以來,受制于功利主義和短淺觀念的影響,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副科意識愈來愈明顯。在他們眼里,作為副科的歷史意義不大,沒有必要花費精力來學習,即使學習,也只是死記硬背而已。同時,隨著網絡時代信息的爆炸式發展,所謂“歷史并沒有什么深奧知識”、“學習歷史只要會背就可以”等錯誤觀念在學生中流行,使得高中生對歷史學習慢慢失去興趣和熱情。
2.歷史教材本身的缺陷和問題。不可否認,施行課程改革后的高中歷史教材跨度較之以往更大,理論性和綜合性也更強,學科自身特殊的特點更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現在的高考評價體系下學習與考試之間的脫鉤,使得歷史課堂變得寡然無味,學生甚至將“不喜歡上的課”這一標簽貼在歷史科目上。
3.教育教學評價環境與方式的影響。整個社會長期以來的應試制度,使得大家往往都是以考試成績的好壞來衡量教學水平和教育能力,學校方面也往往以學生的考試優劣來評價教師的工作水平,這樣的情境之下教師勢必只重視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學生技能的培養。當學生變成裝知識的容器,要想營造和諧的課堂談何容易。在歷史課堂里,知識成為主宰一切的力量,掌握知識的教師成為課堂的強勢掌控者,而接受知識的學生則是相對弱勢的群體。如此便造成本是饒有趣味的歷史課堂由于多了各種條框的束縛而失去生機,當學生失去興趣的時候,歷史教學效率之低可想而知。
二、高中歷史教學創新策略探究
1.加強引導,為學生構建明確的歷史學習思路。所謂創新思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要以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的。為學生構建歷史學習的思路,要以文綜高考為導向,也要兼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教學內容的優化,歷史知識的有效梳理,讓學生們在無形之中把握住歷史知識的結構與特征,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和和學習框架,為培養創新能力打下基礎。
2.積極鼓勵,讓學生摒棄傳統的定勢思維。作為一種高度靈敏和新穎靈活的思維活動,創新思維能力主要是以打破傳統思維定勢的方式,得出具有全新價值的觀念或結論。創新思維的前提是要摒棄傳統的思維定勢,走出前人的思維空間和模式,敢于向曾經的觀點質疑,然后在符合規律的基礎上得出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創新能力的養成,首先是從創新意識開始的,創造力是可以從后天培養起來的。所以,我們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不只是針對什么高智商的學生,而要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接受到創新思維的訓練。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創新氛圍的營造,積極鼓勵學生摒棄傳統的定勢思維,這是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
3.營造氛圍,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如何營造開放、輕松和民主的教學氛圍,直接影響到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學生往往只是通過教師的課堂講解、學生的課后作業這樣常規的形式來獲取歷史知識和掌握技能,這樣的教學模式直接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不能有效挖掘學生的積極性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得不到挖掘和開發。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保證其思維鞏固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并對他們的想法進行肯定,啟發和喚醒之前未醒的朦朧狀態。通過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質疑反思,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發散思維的鍛煉,為創新思想打下基礎。通過質疑來切實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是創新能力最直接的表述。由于歷史的客觀性和事實性,決定了學生必須在對史料進行充分掌握的基礎上才能進行科學合理的推論。
歷史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有目的和意識地讓學生進入質疑的狀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逐步形成自主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從歷史發展的本質和規律入手,實現創新水平質的飛躍。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