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自主學習體現了自我發展的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每節課的學習目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進步;教師多與學生交流。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策略
學生自主學習性體現了學生自主發展能力,且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因此,教師必須依據學生學習的認知水平,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動力。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學生如果對所學科目感興趣,就會深入地去鉆研這個學科的知識。完成作業時,不會認為這是老師下達的任務,而且帶著一種愉快的心情去完。在學習過程中如若遇上困難,他也不會輕易放棄,而是刻苦鉆研。否則,他們只是為完成老師下達的任務而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因此,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教學中首要任務之一。
營造和諧教學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情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這樣學生就會喜歡上我們的課。此如,2009年秋季,筆者接了一個班,因為學生們的數學成績較差,大多數學生不喜歡數學,因此,對數學老師也就產生恐懼感。上第一節課,課堂氣氛非常緊張,教師提的問題無人回答。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課后分別找他們談心。以后,筆者在課堂上,用生動語言,輕松愉快的笑容,營造一個好的、輕松的課堂氛圍,并鼓勵每個學生,用贊賞的眼光去看待他們。這樣,過了不到一個月,學生們都不再害怕上數學課,而是期盼著上數學課。
二、喚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過程,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還應該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過去的教學中,每一堂課,學生并不知道自己要學什么,怎樣學,只知道跟著老師轉。老師講什么,我聽什么,老師教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應該有自己的目標,對新知識學習應有自己獨到的方法。這樣才能主動、自覺地學習。
三、讓學生找到自主學習的有效辦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學生能否積極去解決呢?這就看教師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是注重了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索解決問題,還是自己包攬一切問題,讓學生只知接受。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如在教學“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個銳角等于30°,那么它所對直角邊等于斜邊一半”這個定理時,筆者讓學生合作學習。當他們得出結論時,他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此時,筆者給予他們高度的贊揚。另外,當在課堂中提問時,我們應多關注那些極少舉手的“后進生”,當有這些學生舉手回答問題時,教師一定會叫他們來回答問題,如果答對了,就表揚;若答錯了,也要跟他們說:“沒關系,只要你勇敢地興起了手,我相信,你一定會學好數學”。這樣,人人都能體會到自己沒被教師遺忘,他們也會看到自己的進步,就更加積極自主地學習。
四、多與學生交流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逐漸熟悉、親近學生,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在新教的班級中,若在最短時間內記住學生名字,叫出他們的姓名,學生會認為老師很在意他們。另外,在課后要多與學生談談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這樣,學生慢慢地就會親近教師,學生親進教師,自然就會喜歡上教師的課了,也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好這門課。
新時代的教師應該多關心學習,在生活上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在思想上把他們當成自己的朋友。多與學生溝通,一起探討生活、學習理想,與學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與快樂、失敗的痛苦與憂傷。總之,只有通過老師的不懈努力,才能培養學生認真、主動、積極學習的習慣。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