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認為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脾氣所致,其實不然。孩子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攻擊性行為大多是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因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所致。因此,了解這些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因素,對有效預防幼兒的工具性行為具有積極意義。
一、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1.活動安排不當。從幼兒的身體發展特點來看,在幼兒發展初期神經系統尚未成熟,易疲勞,穩定性較差,也正因此,在《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有了“幼兒一日活動的組織應動靜交替”的規定。在平時的幼教工作中,園內不合理的活動安排讓幼兒長時間處于興奮狀態,一旦產生抑制,幼兒將有不適感,于是,攻擊性行為就發生了。如有的幼兒園讓孩子吃完飯后趴在桌子上休息,當幼兒無事可干時,就喜歡挑釁其他同伴;還有的幼兒園以長時間的戶外放養式來帶領幼兒進行活動,當幼兒的身體承受力無法適應活動時,身體感覺不適,也極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此外,教師對幼兒的冷漠也極易引起攻擊性行為發生,如在安排活動時,當沒有參與活動的幼兒看到其他幼兒參與活動而自己無法參與時,會以各種攻擊性行為來表現自己的不滿。
2.教育方式不當。在幼兒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幼兒的影響作用最大?,F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大多工作忙碌,看管孩子的任務基本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承擔。因為是獨生,所以老人們對孩子的呵護有加,但這種呵護極易形成溺愛。這種超過限度的疼愛讓幼兒形成了一種高高在上,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但凡生活中有丁點兒不順,就容易不高興,發怒,往往將自己的不是怪罪于別人頭上,遇到問題時不容商量,攻擊性行為自然而然產生。
有些幼兒雖然是父母管教,但父母因工作忙,和孩子相處時間都較短,對幼兒的教育通常喜歡以物質來滿足。而在整個家庭中,獨生幼兒又是眾人的寶貝,什么都讓著、依著幼兒,甚至一些幼兒在家長成為“皇帝”,對長輩邀來喝去,家長也沒有制止,助長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于是幼兒在幼兒園中就容易不分玩具給其他伙伴玩耍,喜歡搶伙伴玩具等現象。還有的父母認為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如果孩子不能強勢一些,就容易吃虧,于是潛移默化的教育孩子要以強制強,讓攻擊性行為發生有了基礎。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的教育方法的缺失也極易讓孩子得不到關愛,在幼兒受到批評、斥責或挖苦、譏諷時,心理的自卑感或嫉妒心驅使幼兒以攻擊性行為來獲得心理補償。如在游戲中故意撞倒其他伙伴,或將伙伴的積木踢倒,甚至是直接的打罵伙伴等行為發生。
3.模仿。幼兒期是最擅長模仿的時期,對來自電影電視或周圍的人模仿都是形成攻擊性行為的直接原因。如孩子喜歡看《奧特曼》《鎧甲勇士》《神龍斗士》一類的影視節目,這些節目中不乏打斗的場面。幼兒觀看后,極易將自己看成是“奧特曼”或“鎧甲勇士”而將其他伙伴看作是“怪獸”,以模仿影視中的動作來獲得快感,從而發生攻擊性行為。此外,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長對孩子動則大罵,甚至大打出手,幼兒在被動的情況下,內心形成了悲憤淤積,同時,家長的打罵行為無意中被幼兒“學習”,攻擊性行為的發生就成了自然。而且,在互聯網不斷普及的新時代,很多家長對幼兒的游戲時間和內容沒有限制,很多幼兒都會在互聯網上玩攻擊類游戲,這也讓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了可模仿的對象,助長了攻擊性行為。
二、預防和糾正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對策
1.科學安排活動、正確教育。為防止幼兒產生神經過度疲勞或抑制,在幼兒園和家庭中,教師和父母要配合進行,對幼兒的一日活動安排做到科學合理安排,以此來保證身體器官和組織形成規律性適應,避免攻擊性行為發生。在家庭教育中,作為長輩對孩子的呵護無可非議,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應多從謙讓、合作等方面教育孩子。當幼兒發生攻擊性行為時,一種方法是進行婉轉的教育,另一種方法是漠視。當然,要對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后對待。家長要加強和幼兒園的聯系,盡量讓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同步,在思想和行為上同時進行教育。
2.引導幼兒反思、增強體驗。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發生背后有一定的潛在原因,無論是教師或家長,當幼兒發生攻擊性行為后,不能以簡單的批評或斥責方式來對待,而要引導幼兒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并明確告訴幼兒,攻擊他人是教師、家長和其他小朋友所不喜歡。在觀看影視作品中,要告訴幼兒這些攻擊性行為的危害,是不可以模仿的。同時,在幼兒教育中,還應樹立榜樣作用,以榜樣的示范作用來引導幼兒向榜樣學習。
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預防和糾正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但這還不夠,在幼兒教育中,還應讓幼兒在攻擊別人的時候將疼痛等感覺移植到幼兒的感受中,如當幼兒摔跤時,可以問問他們疼不疼,如果別人被打了,也會疼,你會怎么想。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了怎么辦,我們能不能以輪流玩的方式來進行等。幼兒期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分析幼兒攻擊性行為原因,采取相應對策進行預防和制止,不僅有利于幼兒行為的改變,更有利于幼兒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