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長期的繪畫訓練中,速寫作為美術高考中的一門必修課程,對于現在的考生來說是最基礎的。速寫教學課程安排需要一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過程,分階段有針對性地訓練,建立學生對速寫的熱情和信心,首先要充分地認識速寫的基本理論知識,需要一種循序漸進的速寫學習方法。
[關鍵詞]速寫;結構;動態;臨摹;思考
速寫是素描的一種,是快速表現造型的一種方式,以記錄短時間內對事物的感受和其本身的形象特征,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間,使感受和想象形象化具體化。速寫最能體現出繪畫者敏銳的觀察力和對身邊事物的新鮮感受,畫面生動感人,是一個顯著特征。在安排學生訓練的過程中,要講究快慢結合,快的速度可以說是兩分鐘一張,迅速把握人的大動態,不拘小節,它能夠用最簡練的線條來體現出畫面最大的張力,體現出這種包容力,所以最能體現畫畫的本質。
一、 關于學好速寫的建議
應根據學生的自身條件,有針對性地設于教學方案,并落實到個體的學生之中。教師的責任是啟發指導、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勤動手,同時注意啟發和引導學生觀察、感知生活中那些動人心弦的心理情節和生活細節。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覺得要注意以下幾項原則:
1.明確意圖,抓住對象主要特征。畫前要先觀察,然后思考。要注意觀察對象的動態特征,生理特征,尤其是神態特征。
2.注意構圖,對象被畫在紙上的位置大小,我們先要有大的估計,不要畫得太偏,太大或太小,從而使畫面不完整。
3.用整體的觀察方法。正確的表現對象,要整體地觀察。
4.注意人體軀干運動的規律和四肢運動的變化。
二、 在速寫學習時應注意的事項
1.控制人物速寫的比例
人體比例就是人體各部分有一定的長,寬比例關系。畫人一般以頭的長度為標準,人物速寫的比例觀察可以從四方面入手,形體的觀察:形體特征首先反映在形體比例上。人體比例為“站七,坐五,跪四,盤三半”,人物比例特征經常體現在高矮胖瘦上,瘦長著常顯頭小腿長,而胖矮者往往頭大腿短,觀察時候要看出不同人物的差異,并在表現中強調這些差異。
2.掌握運用結構
結構式人體各個部分的組合,銜接或排列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其組裝的形和體。速寫的目的在于培養正確的觀察方法,及嚴格的造型能力,所以寫生者必須具備扎實,熟練的人體解剖知識,這樣在速寫寫生中才能游刃有余,人體的內部結構式沒有變化的,變化的只有隨著人體運動的動態,衣紋等,因此線的運用與結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表現方式要為結構服務。
3.把握人物速寫重心與動態
重心點一般站立時在肚臍,但隨著動態的變化中心也會相應的發生轉移,先將重心確定后在確定整個畫面的聚散安排,才能夠使得畫面具有穩重感,整個畫面看起來才會舒服、完整。動態一般是指人體在運動過程中的某種姿態,把握動態時往往要靠自己對目標的感受和記憶。“動態線”是人體運動的概括,掌握動態線就抓住了大的比例、結構、和動勢,在處理這一關系同時要注意身體與衣服緊貼的部位的處理,動態的重心以及身體關鍵部位的結構關系。人體的頭、雙肩、胯、雙膝或雙腳的四條動勢線構成人體的基本動態,動態的產生使人體的一側相對緊密劇烈,而另一側則相對平緩柔和。人的基本動態結構可以概括為:一豎、二橫、三體積、四肢。
4.處理好人物速寫中的節奏
畫速寫有一個輕重緩急,形成繪畫的節奏,在用筆的輕重上面又能形成一個強弱的節奏,抓大的動態要快而新,比如說軀干,腿部體現人體最大動態線時切忌猶豫磨蹭,而畫細節的地方要放慢,比如頭、手、腳、衣領、袖口、褲腿等部位;強弱的節奏可以把速寫表現的更有張力。像畫一條用力彎曲的手臂和一個緊握的拳頭,可以下筆肯定重一點,而松弛的手臂用線可以放松一些。
三、臨摹、寫生、默寫相結合的原則
無論學習什么都要講究一個方法,速寫也是如此。寫生作為基本功的訓練,與臨摹相互依存,相互補充。但如果能在寫生過程當中進行有目的的臨摹,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析性地臨摹,針對自身在寫生過程中的弱項、難點對其進行局部臨摹,研究作者是如何用點、線、面來組織畫面,并將其拿來為我所用,用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實為提高表現技藝的便捷之法人。只有多學習多練習,才可以熟能生巧、水到渠成。在教學實踐中,覺得默寫不同于慢寫和速寫,不是邊看邊畫,而是先觀察、感受,之后拋開對象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憑印象畫出來,此時在你筆下所描繪的是給你印象最深刻、最生動的東西。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默寫還是相當有難度的,對此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將此進程分解成幾個階段進行就會簡單多了。看(感受)幾分鐘,之后能畫多少畫多少,再看,然后再畫,直到畫完整為止。經過多次的練習,默記的能力定會不斷提高。
四、平時要勤動手,勤動腦
實踐出真知。要保持謙虛低調上進的心態,凡事都是需要過程的,不要永遠覺得別人比自己聰明,只有多花時間才能進步,才會突破。多去分析優秀作品的造型、構圖、色彩、質材、肌理、線條等畫面形式和內容進行自我體驗,使其能夠真正體會到作品中的美,能夠深入發現并理解作品深邃而復雜的內蘊,進而提升自己對美術作品的判斷力和鑒別力。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