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要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使數學教學生活化。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體現數學的價值,要使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師要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學好數學、用好數學。
[關鍵詞]數學教學;應用性;方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就明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體現數學的價值,要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數學的應用性。
一、在生活中提煉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新課標的數學教材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數學教師應將學生的生活與教材所學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周圍的熟知的、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的視野,進入數學課堂,能使數學教學具體、生動、直觀,能使學生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的應用價值,訓練創造思維能力。
1.沿用生活中現成的數學問題。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教師要勇于打破數學教材的框框,善于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收集有關的數學信息,經過篩選和提煉成數學問題,再適當選擇談話內容導入數學,創設教學情境。這既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又能從中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上課時,教師提問:“大家經常喝牛奶,可牛奶盒上寫著‘脂肪:3.3%,蛋白質:2.9%……’這些3.3%、2.9%等表示什么意思?”從而激發學生內在的認知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也就讓“百分數的意義”變得生動形象,更貼近生活實際。
2.提煉生活中相關的數學問題。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得靠教師的運用。”雖然教師現在所用的數學教材是專家學者精心編寫的,但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教材在編寫時,對每個知識點的應用性不可能在廣度上和深度上都作充分地展開,這就給教師設計實用性例題留有充分的空間。生活中的有些現象,表面上看起來與數學知識無關,但只要教師仔細分析,將諸多因素進行取舍,也可成為數學問題,然后對例題的事理進行改組、變換,使例題教學更有親近性、現實性,增強學生的共鳴感。
二、在活動實踐中應用數學
弗賴登塔爾曾說:“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用于現實。”《數學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每個年級都編排了實踐活動的內容,而學生的數學知識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讓人信服。教師要給學生創設活動情境,設計一些新穎生動的數學活動,提供一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數學。
1.創設情景。數學知識的應用離不開一定的生活情景。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出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讓他們在模擬的生活情景中去應用所學知識,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2.設計活動。有些生活情景可以通過活動得以充分體現。因此,數學教師可適當設計一些生動有趣、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數學。如一年級學習“元、角、分的認識和計算”后,學生初步認識了常用人民幣中單位元、角、分,為了讓學生能體驗到貨幣單位之間的換算,于是筆者就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活動:曉青小朋友有1角、5角和1元的硬幣若干枚,如果要取2元錢去買早點,可以怎樣取錢?你有幾種取法?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的快樂。所以,數學教師要盡量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且又感興趣的活動,讓他們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
3.參與實踐。數學知識的價值體現在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中,也只有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才會得以鞏固和深化。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布置一定實踐任務,尤其是寒暑假期間更應布置一定數量的實踐任務。教師設置一些實踐作業,營造一個實踐空間,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如在學生掌握了統計的基本方法之后,可以讓學生了解附近市場或超市的銷售情況,提出進貨建議。又如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后,便可設計這樣一道作業:測量并計算一下自己家房屋的粉刷面積,根據房屋粉刷的單價核算一下價錢,再與爸爸媽媽實付金額相比較,估計一下是否相差太大……學生在收集信息、獲取信息,制定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提出建議的整個用數學的實踐過程中,不斷豐富“用數學”的經歷,積累使他們可持續發展的“用數學”的意識,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增長才干。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