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我國文化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老子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值得教師思考,它要求教師既要充分利用教育中的既有的實體化資源——“有”,又要認識到與“有”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無”的作用與影響。它能讓教育的效果最大化。這些“無”包含在了教育中的理想與信念、個性面貌、承載知識的空間、成長自由等諸多方面。
[關鍵詞]老子;樸素辯證法;教育思考
當前的教育方法層出不窮,各類教育理念迭出,大家抱著寧濫勿缺的心理盲目跟風,而教育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也許對我們能有所啟發。
一、 用“無”去構造理想與信念
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車輪能夠自由的滾動,但是如果沒有車軸的帶動它的滾動是沒有意義的。教育不能只培養能力與知識,還要為學生留下空間連接理想與信念,用理想與信念來帶動能力與知識,能力與知識的車輪越大越需要理想與信念的軸。通過理想與信念連接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他們的價值。
無知識也許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有知識卻無智慧、無道德、無理想的所謂畸形“人才”, 除常見的高分低能外,經調查顯示,在我國被揭發的高技術犯罪以每年40%的速度逐年遞增,一些犯罪行為越來越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如利用偽造信用卡、制作假票據、篡改電腦程序等手段來欺詐錢財等是智能犯罪的常見方式。犯罪分子一般文化程度較高,具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智能。經對抓獲的犯罪分子統計,大專以上學歷者占72%,有的甚至是博士研究生。又由于高新科技知識多為青少年掌握,所以近80%的犯罪分子的年齡在35歲以下。這些我們著力培養的“人才”沒能為社會創造價值,反而將其才華用到了相反的方向上。當利欲放在第一位,無視社會的道德和法律底線,那個無軸的“車輪”就永遠無法到達目的地。
二、用“無”去創造個性的面貌
教育者就像一個建筑師,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對社會有用。老子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不能說我們現在的教育者不懂得給我們的作品裝上“門窗”讓他們有用,但是我們的教育較少考慮個性與特色的培養。單一的 “內容”和“包裝”,無自我面貌與特色。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經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這也許是最早關于個性化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了。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而不是造就千人一面,按部就班。每個孩子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我們應該了解他們的個性和擅長,心里真正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將一個標準去套所有的孩子,把不適合他們的東西一古腦兒地強加給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所長,這些特色與長處就像房子的門窗一樣起到讓空間更有個性與功能的作用。教育就應當去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將自己的“門窗”設計得更具功能性更有特色,打造特色人才。房屋樣式繁多,功能與美觀兼具,人才也應當各種各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本來就是多樣性的。
三、用“無”去打造承載知識的空間
教育者首先應當引導孩子們去尋找承載知識的空間,學習知識的方法、獲取知識的途徑、運用知識的技巧比單純的教授知識更加重要。老子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容器的大小與材質直接關系到它的容量與內容。
教育工作者常常把自己定位為傳播知識者,但這是片面的。韓愈的《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知識不是放在第一位的。施教者總想要(甚至采用填鴨式)讓受教者最大可能地的接受自己所認可的、貌似是最精華的知識,是不是知識塞得越多越滿就越好呢?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象力會減弱,許多的科學與藝術的例子告訴我們想象力能引導時代的發展,而知識海洋的邊界又因為這發展而改寫了。可以說知識是為了其他能力而做的鋪墊,如果為了知識而學就扼殺了學習者的其他能力。當前時代日新月異,許多知識也面臨著更新換代,這些 “老”知識學得越多就越浪費學習者的時間,侵占他們“容量”。如果在教育時注意這點,多傳授理解與規律,教會他們懂得怎樣獲取知識、運用知識才更重要。
四、用“無”去開拓成長世界
來源于美國的“魚缸法則”和老子的“無之以為用”有異曲同工之妙,把魚兒拘泥在一個小小的魚缸里它們只能長三寸,放養在噴水池里它們就長成了一尺,如果放歸到更廣闊的江河湖海呢?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教育者應該主動地讓孩子們有更多的自由來掌控自己的生活。我們必須要求自己不要有干涉孩子所有事情的想法,甚至克制自己替他們去決定、去完成的沖動,給孩子留下充分的成長空間。教育者應該去除多余的擔心,盡可能地讓孩子接觸到各類事物,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經歷。每個孩子要健康明朗地成長都需要一個相對獨立的世界,逐漸形成自身的一套處事方式,不要強硬地要求做違背他們意愿的事情,強制性的教育方式回報的只有孩子的逆反心理。
從老子的這段話我們理解到“有”是“無”的開始,“有”是“無”的前提,但是“無”能讓“有”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當前中國教育倡導的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等將被教育者的空間與時間填的滿滿的時候,注意“無”的概念的引入,給我們的教育留下些有用的空間。教育也和老子的哲學思想一樣,“有”并不是最好的,“有”與“無”的完美結合才能將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