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生活與數學密不可分,二者缺一不可。教師可從“在生活中找數學,讓數學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學數學,讓數學充滿情趣;在探究中找問題,讓生活數學化;在學習中設情境,讓數學趣味化”四個方面探討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關鍵詞] 數學;生活化;趣味化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數學不應該只落在學生的試卷上,更應該應用到現實中去,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這樣的數學才能讓學生真正喜歡。
一、在生活中找數學,讓數學回歸生活
數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小學的數學知識來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再運用到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小學數學內容的基礎。
在數學教材中非常明顯地將數學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教材中的主題圖,都是取景于現實生活,又隱含了數學問題,而且教材中的人物和小動物又都熟悉,他們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出現,并不時地提出個人的意見和想法,使孩子們發現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的問題就是生活的趣題,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
在教一年級“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課前可讓孩子們收集生活中看到的各種形狀的物品,課上交流。孩子回家后自己找尋,甚至發動家長一起參與,上課時孩子帶來了各種長方體、正方體的包裝盒、茶杯、積木、跳棋、錐形的漏斗等等,品種多樣,圖形各異。整個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游戲中快樂地獲取數學知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主動學的境界。
二、在生活中學數學,讓數學充滿情趣
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在身邊的事情中發現數學,通過身邊的事情學習數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熱情會更高。如在教學“編制4的乘法口訣”時,教學時,教師始終圍繞一個“趣”字,緊扣教學目標,創設“編順口溜”情境:一只青蛙4條腿,2只青蛙8條腿……一張書桌4條腿,2張書桌8條腿……教師在創設情境,提出的數學問題,運用的教具、學具,吻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能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會,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三、在探究中找問題,讓生活數學化
知識源于實踐,更應運用于實踐,結合新學的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數學問題,接受周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可以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學習成功的樂趣。《數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例如,在教學“加與減”時,通過玩紙牌的游戲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用紙牌A-K代表數字1-13,同桌帶一樣多的紙牌,你拿出一個我拿出一個,看誰算的快,紙牌就歸誰,看誰贏得多,誰就勝。這樣學生玩得不亦樂乎、學的非常開心,從中鞏固了100以內的加、減法。
四、在學習中設情境,讓數學趣味化
通過設計情景,讓學生體會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課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六一’節快到了,媽媽給你20元錢買禮物,你打算買什么?”在PPT中展示了一批玩具,并附上了價錢,學生們興趣很高,都積極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并進行計算。這樣設計情景,把學生學習的活動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充分利用身邊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如此的貼近,體會出學習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這樣,學生對學習數學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從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