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中學政治課教學過程中,“灌輸式”、“說教式”的教學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因而弱化了政治課的應有作用。而新課程改革則更加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發展。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應重視知識的生成過程和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取新知,培養能力。
一、問題情境化,激活學生思維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努力創設活躍、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思維,甚至對教師觀點進行合理反駁,引發師生之間的爭鳴。在創設問題情境中還需要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學生認知特點,按照一定的教學原則和方式,創設一系列問題,引導和啟發學生去探究、發現。
二、活動開放化,助長學生能力
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编笥谡n堂一隅,是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缺陷。因此,初中政治課應從封閉性教學轉變為開放性教學。教學內容應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學生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應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
基于上述認識,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的作用。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而且還有利于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制作”、“想象”、“反思”、“體驗”等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
三、知識具體化,培養學生興趣
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教育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個階段都能連貫的表現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動。興趣是教學手段又是教學目的?!奔ぐl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
初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如果一味地對他們進行理論灌輸,就會使教學過程變得枯燥乏味。時間長了,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失去對政治課的興趣。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任課教師要做到化抽象為具體,找到理論聯系實際的具體途徑,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要。
四、內容生活化,提升學生素養
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學生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政治課教學內容要“生活化”。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從課堂走向生活,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以改變過去那種過分注重“未來”而忽視“現在”,課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脫節的德育灌輸方式。
有鑒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有選擇地通過小品、歌曲、故事、漫畫、案例、角色扮演、游戲、演講賽、辯論賽、模擬法庭等多種形式,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學,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政治課,用政治課的有關內容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則很容易達到知、情、意、行的真正統一。
總之,初中政治課教學只有做到問題情境化、活動開放化、知識具體化、內容生活化,才能使思想教育從抽象化、空洞化、概念化的說教中走出來,真正體現“道德回歸生活”的教育理念;才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心理健康,學會做人并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