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凇滬會戰是抗戰期間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國民黨方面一直對發動凇滬會戰的戰略大加吹捧,但在今天也有不少軍史愛好者甚至歷史學家對此戰略表示質疑。以蔣介石為首的國軍統帥部到底該不該發動這場戰役?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搞清楚“八一三淞滬會戰”的由來。
發起淞滬會戰的緣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中日主要軍事行動集中在華北平津地區。起初,日本預期會迅速停火,并獲得更多的中國領土,類似于早先的“九一八事變”(1931年)、“一二八事變”(1932年)和長城之戰(1933年)。中國的公眾輿論強烈反對任何進一步的妥協,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也準備好打一場防御戰爭。蔣介石認識到“盧溝橋事變”是日本的一次大膽的挑釁,想要完全將河北、察哈爾、綏遠等華北省份從中華民國政府分離出去,建立另一個滿洲國。這使得蔣對日本行動的容忍(“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后關頭,決不輕言犧牲”)到了“最后關頭”,除了打一場和日本之間的全面戰爭,已經別無選擇。
蔣介石和他的軍事顧問相信日軍下一個步驟必定是從華北沿平漢鐵路和津浦鐵路南下,直插武漢,進占華中和華東。“八一三淞滬會戰”是當時軍政次長陳誠建議主動發起,以將日軍主力從華北吸引到華中。當時軍政次長陳誠從上海返回南京,向蔣介石提出擴大滬戰的建議:“敵如在華北得勢,必將利用其快速裝備,沿平漢路南下,直驅武漢,于我不利,不如擴大滬戰以牽制之。”陳誠在日記中記載了蔣介石對此建議的回應:“一定打。”陳誠的理由是,自古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都是從華北南下黃河、長江,“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如倚仗機械化優勢大舉南下華北平原,攻占武漢,中國軍隊不但難以抵擋,而且國民政府和抗戰物資也無法撤退到大后方進行持久抗戰。不如主動進攻上海吸引日軍,國民黨軍可依托鋼筋水泥建筑大量殺傷日軍,并將日軍主力逐漸引到華東稻田水網地帶,使日軍重裝備難以運動、發揮威力。
南京軍事委員會管理部代部長姚琮也曾向蔣介石解釋建議淞滬作戰,“其利有五:指揮便利一也;集中容易二也;補給較便三也;江南多港灣不利于敵四也;易動列強感官,而得多助五也。”這個看似比較全面的戰略決策,代表了當時國民政府對淞滬之戰的主流判斷。可惜此后實際作戰中,幾乎都未能出現對國民黨軍有利的方面。
在外交方面,國民政府試圖以上海為戰爭舞臺,獲取國際社會同情。中國駐英國大使郭泰祺曾警告英國外相艾登,“上海是英國在華利益的中心,如果中國在這里戰敗,日本將控制整個中國市場,因此中國作戰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英國”。駐法大使顧維鈞也主張,以上海之戰正世界之視聽:“毫無疑問,在上海前線許多精銳軍隊是要喪失的。問題在于,是運用這些軍隊堅守上海,從而在國外產生心理上的效果呢?還是后撤到一個偏僻角落進行戰斗,這個地方不為任何人所知,也就不會有任何人表示關心,但是損失是相同的?全世界都知道上海在什么地方,戰斗是為了什么。在上海集中了西方各國最大利益,西方人士將仔細閱讀報紙上的戰況報道,馬上會得出印象。所以我們主張政府盡可能堅守上海一線。”就連當時的訓練總監部總監唐生智也在回憶中說,蔣介石當時對他坦言:“上海這一仗,是要打給外國人看看。”
蔣介石同意陳誠、姚琮軍事方面的判斷,加上考慮上海為遠東經濟中心,還有租界,西方各大國有直接利益,如上海開戰,西方大國必會干預,因此指示主動發起上海作戰。
“圍魏救趙”是否正確
國民黨這一“圍魏救趙”戰略是否正確呢?可以說是極大錯誤。就大戰略而言,當時對中國最關鍵的是時間,因內戰剛結束不久,國民經濟正逐漸恢復(193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戰前最高峰),陳誠本人也正在負責利用進口武器裝備50個國防師的計劃(如與德國合作,用江西大余的鎢礦石換取德國武器),在上海與日軍大戰則勢必終止中國的抗戰準備而倉促與日軍決戰。實際當時日本決策機構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后對是否全面侵略中國搖擺不定,以參謀次長石原莞爾為代表的“不擴大派”暫時占了上風。石原為當時實力派人物,因當時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為皇族,只是掛名,軍部實權在參謀次長石原手里。石原甚至主張:“斷然將我華北全部駐軍一舉撤至山海關滿華國界,然后由近衛首相親自飛往南京與蔣介石促膝交談,解決日華間根本問題。”(《大本營陸軍部》第1卷,朝云新聞社1974年版,452頁)。日本外務省東亞局局長石射豬太郎也策劃“日中邦交調整和停戰方案”與“船津工作”。1937年7月底8月初,石原莞爾向日本陸軍、海軍首腦疏通,堅持“以外交手段收拾殘局”。于是以石射豬太郎為主,會同陸軍省當局人員,作出了日中“全面邦交調整方案”和“停戰條件”。這個方案獲外務省、陸軍省、海軍省三省一致同意,首相近衛文麿也立即表示支持。石射豬太郎把這一方案委托于設在上海的日本在華紡織同業會理事長船津辰一郎,讓后者將方案秘密地透露給南京外交部亞洲司長高宗武,試探中方態度。8月9日,船津與高宗武在上海進行會談,同日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與高宗武也作了一次會談。
據這個日本方案,中日雙方軍隊停戰線劃定為河北省永定河及白河右岸以東、以北各地區及察北六縣為非武裝地帶,日軍除戰前駐屯軍原有兵力外,新增部隊一律撤退,中方則將中央軍撤出河北省,實行停戰,同時廢除《塘沽協定》、《何梅協定》、《土肥原秦德純協定》以及《淞滬停戰協定》。所謂調整邦交,日方承認中國中央政府直接統治河北、察哈爾,撤銷冀察政務委員會及偽冀東自治政府,日本對內蒙、綏遠不加干涉,締結中日防共協定及河北經濟協定。中國則對東北的偽滿洲國予以承認或者默認,日方則考慮對華經濟援助及撤廢治外法權等等。
日本這個方案,是通過恢復到“盧溝橋事變”以前的狀態,換取國民政府對東北偽滿洲國的正式承認。國民政府本可利用此次談判與日本周旋,盡量贏得更多時間。然而當高宗武返回南京時,“八一三事變”正好爆發。中國軍隊進攻上海日軍后,石原莞爾被迫辭職,日本統帥機構決定全面侵華,可見陳誠主動挑起上海戰事的失策。
就算當時國民政府對日本軍部戰略意圖判斷不明,可日軍從華北大舉南下就能發揮機械化優勢?日本最強的是海軍,日本陸軍的主戰兵器(比如坦克、裝甲車、火炮、機槍、步槍)跟美蘇德英相比都是爛貨,戰法也是一戰水平的,火力不足美軍同等單位的十分之一。日軍曾試圖北進,在諾門坎被尚未完成現代化換裝的蘇軍打得骨碎肉糜、魂飛魄散,從此不敢再覬覦蘇占遠東地區,而是在日占東北大修特修永久性工事,一心固守,結果蘇聯打敗德國后掉頭東向,只用了二十四天就把中國東北的日軍基本殲滅。避開日本的海空威力,跟日軍在中國內陸腹地打陸戰,特別是山地戰,是中國軍隊的惟一正確思路。以中國地域之遼闊,建設之落后,道路之糟爛,橋梁之稀少,日軍在大部分地區根本發揮不出那點摩托化機械化的機動能力,只能跟著中國軍隊拼步兵、趟爛泥、爬大山、涉水下河、埋鍋造飯,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而國軍主動在上海開戰贏得了什么呢?長江三角洲是一個地勢平坦、無險可守的向海突出部,是整個中國大陸戰場上最有利于日本發揮海空優勢的地區。日本航母游弋在長江口外,艦載機完全籠罩了整個戰區,很多國軍在開進中就被轟炸掃射垮掉了。上海更有一條水深寬闊的黃浦江,日艦從容駐泊開炮——一艘巡洋艦的火力就超過整個戰區國軍火炮力量,射程十幾二十千米,有觀測氣球,有校射飛機,一次次準確的齊射把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直接炸碎在了行軍路上、宿營地里、戰壕邊上和沖鋒途中,打得國軍“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所謂江南稻田水網限制日軍作用也有限,日軍正可發揮其海軍優勢,用艦艇溯長江而上,有力配合陸軍行動,這一點正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不具備的。李宗仁力勸蔣介石不要在上海這個不利的戰場上豪賭,無奈總裁不聽。馮玉祥說:“在上海戰場上,一百里以外看著,半邊天都是紅的……我們的隊伍每天一師一師地、兩師兩師地加入前線,有的師上去之后三個鐘頭就死了一半;有的堅持了五個鐘頭就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是個大熔爐,填進去就熔化了。”長三角兩面臨海,更給日軍從海上調兵遣將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在正面僵持的情況下,日軍以一部從南面的杭州灣登陸,順利完成側翼包抄,國軍在即將被徹底包圍的情況下,撤退變成了潰逃,逃散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只能派人在道路兩邊的殘墻上用白灰刷上“XX師到江蘇宜興集合”、“XX師到江蘇鎮江集合”的字樣,好讓潰兵知曉到哪里去找部隊。
淞滬會戰戰果評估
淞滬會戰的徹底失敗和完全崩潰,導致日軍在長三角如入無人之境。本來在南京和上海之間還有兩道預設防線:吳福線和錫澄線,經數年修筑,號稱固若金湯。但是一來這兩條防線都是豆腐渣,有的混凝土用手可以捏碎,機槍射口大如門窗,各個碉堡間無交通壕連接,機槍掩體積水達半人深而無法使用等等,質量比圍攻中央蘇區大搞堡壘攻勢時修的碉堡都不如。二來兵敗如山倒的時候,無人來守防線,有些尚完整的部隊想進入工事,一找不到鑰匙,二沒有工事圖紙,震驚吐血之余,只能放棄。于是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11月12日上海淪陷,11月20日蘇州淪陷,12月8日鎮江淪陷,12月13日南京淪陷,以如此微小的代價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重創中國,日本國民狂喜不能自禁,萬人提燈上街游行歡慶。
淞滬會戰國軍先后投入的七十多萬兵力傷亡三十多萬,蔣介石攢的精銳德械師基本報銷,只換得四萬日軍傷亡。一起賠掉的還有中國的最繁榮的地區和無數百姓的生命財產。這是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戰果最大的會戰,也是交換比最劃得來的會戰之一,反而是那些深入內陸的會戰中日軍遭到了挫折和打擊,比如武漢會戰時日軍精銳部隊在大別山特別是富金山陷于苦戰就是例子。而在陸地上機動能力急劇下降的日軍再也沒有打出杭州灣登陸一舉“打崩”長三角這樣干凈利落的行動來。
就淞滬會戰爆發后全國抗戰形勢來說,1937年8月27日河北張家口淪陷、1937年9月13日山西大同淪陷、1937年9月24日河北保定淪陷、1937年10月10日河北石家莊淪陷、1937年10月15日歸綏(今呼和浩特)淪陷、1937年10月17日包頭淪陷、1937年11月8日山西省太原淪陷、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1937年12月13日江蘇省南京淪陷、1938年5月19日江蘇省徐州淪陷、1938年10月22日廣東省廣州淪陷、1938年10月26日武漢淪陷!!!日寇一年零三個月即據有中國大半精華地帶,奴役超過半數中國國民,陷中國于血海達八年之久。如果這就是蔣介石扭轉日軍的進攻軸線以拯救中國的成果,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而日軍如果沿平漢線南下,沿路有大河大江大山阻礙,路途遙遠,地形復雜,黃河、淮河、大別山區都可極大限制日軍行動。只要日軍過了黃河,后勤補給就會陷入困境,分散兵力保護補給線就會處處以劣勢兵力面對優勢兵力,始終無法打殲滅戰,慢慢被耗損掉而沒有什么收益,即便能夠攻下武漢,甚至攻下廣州,也不可能把北平-廣州一線全部封鎖,反而自己有被切成若干段的風險。冤死在上海南京的官兵如果用在這些地方,兩個人換一個日軍都是有可能的。
至于國民黨軍70多個師、70多萬大軍在淞滬狹小戰場與日軍硬拼,在日軍海陸空優勢火力密集攻擊下死傷枕藉,傷亡達30萬,甚至有一天傷亡萬余的慘況,正是讓日軍充分發揮其諸軍兵種合成作戰的優勢。還有就是寧滬一體,上海既為前線,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軍兵鋒之下,日軍增兵上海后很快就直搗南京,對中國抗戰震動極大。至于國際干涉純為幻想,當時綏靖主義盛行,英法正在關注德國而無力干預,美國恨不得日本陷入中國戰場,蔣中正的媚眼拋給瞎子看了。等到潰退到南京,又幻想日本的盟友德國出來調停,既不疏散也不撤退,也沒有做好死守的準備,結果眾人皆知。淞滬抗戰葬送了大批抗日最堅定最積極的精銳,丟掉了滬寧杭,極大地打擊了民心士氣,使中國加速滑向深淵。失土速度之快,連上海的工廠都只遷出了一小部分,大部為敵劫收或毀于戰火。由此可見主動發起上海作戰是何等幼稚,但國民黨戰后數十年照例吹噓這一戰略如何“高明”!而今大陸甚至有人編造謊言:蔣公才是中國最偉大的英雄,沒有蔣公,中國三個月就會被日本沿北平-廣州一線切成兩半,你們都被老毛的宣傳騙了。巨大傷亡損失,反過來成了蔣介石抗戰“給力”的注腳,這就好比說長平損兵四十萬的趙括才是“抗秦給力第一人”一樣,已經荒誕到了讓人無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