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兮百草黃,燥邪之氣兮傷肺臟!每年秋季,秋燥總是人們集中談論的話題。口干舌燥甚至嘴唇干裂,喉嚨發癢甚至咳嗽、嗓子干痛,身體瘙癢甚至起皮屑……為什么會秋燥,如何防治秋燥?專家在此為你解惑并提點良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疾病會使秋燥的癥狀加重,小心哦,千萬別被秋燥“忽悠”了!
案例1
近段時間,老王總感到口干舌燥,渾身不舒服,喉嚨總是癢癢的,只有干咳幾聲,才能讓嗓子稍微舒服一些。聯想到喉嚨發癢一般是感冒的癥狀,他就買了一些治療感冒的藥物服用,可用了幾天癥狀也沒有緩解。老王平時喜歡和鄰居一起打牌聊天,不時干咳的他引起鄰居關注,“是不是肺有問題,老是咳嗽”,聽了鄰居的問話,老王趕緊跑到醫院拍片檢查,結果肺部一切正常。在醫生的指導下,老王找到中醫,才知道這是秋燥癥狀,很多人在秋天都會這樣干咳。
案例2
只要天氣好,65歲的張大媽每天晚上都會到附近的小游園跳舞健身,一兩個小時下來總是一身汗,回去洗個澡睡覺。大媽洗澡時不喜歡用帶有滋潤效果的沐浴露,用的還是香皂,洗澡水的溫度也較高。近幾天,她總是覺得渾身發癢,尤其是腿部,還有很多小皮屑。她以為是患了皮膚病,找醫生檢查后。才知道竟是洗澡太勤導致的秋燥癥。
經過了炎熱的夏季,我們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天涼好個秋”的愜意。然而,秋季氣候干燥,空氣中水分減少,我們往往會感到口、鼻、皮膚等部位干燥,有的人還會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結、皮膚干燥甚至皸裂等不適癥狀,中醫稱之為秋燥。由于肺主呼吸,肺合皮毛,肺與大腸相表里,故當空氣中濕度下降時,肺、大腸與皮毛首當其沖,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內外夾擊秋燥襲
一是內在因素,即所謂內因。多因人體自身調攝失慎、陰津內耗而致。主要包括:①起居失慎,秋不養收,神氣不收,陽施陰傷而化燥;②七情太過,郁蘊化熱,熱能津傷化燥;③胃腸熱盛,大便干結,津傷化燥;④熱病汗出過多,亡津傷液,陰傷成燥;⑤過用燥熱滋補之品,助陽生熱,傷陰化燥;⑥多食炙烤煎炸,酒漿厚味,助生內熱,傷陰化燥;⑦饑飽失度,勞逸失當,損傷脾胃,致胃陰傷而成燥。
其他如嗜食辛辣,過食甜咸,傷及津液,又失于補償;或愛食干食,不愛食稀飯,不愛喝水,均可導致體內津液不足,不任燥邪之傷而成燥病。
二是外在因素,即所謂外因。由秋時氣候所致。秋季天氣逐漸轉涼,空氣濕度下降,水氣減少,又秋陽以曝,蒸發速度加快,而形成干燥氣候,加之“歲金太過,燥氣流行”,“清氣大來,燥之勝也”,從而釀成燥熱之邪,感之者而為秋燥。
初秋易發溫燥深秋易發涼燥
秋燥分為溫燥與涼燥。
溫燥是因久晴無雨,秋陽以曝,燥邪之偏熱者。癥狀初起時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或咳痰稠粘、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尖邊紅。是肺受燥熱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的燥熱癥狀。
涼燥是感受秋涼燥氣而發病。多因秋深初涼,寒風肅殺,感之者多為風燥,稱為涼燥。初起時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燥鼻塞,類似感受風邪感冒。但本病又有唇燥溢干、干咳少痰、胸悶氣逆、兩脅竄痛、皮膚干燥,舌苔薄白而干,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的寒燥癥狀。
燥勝則干
燥象一:鼻咽干燥,甚至出血。清代溫病大家葉天士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為嬌臟,性喜潤而惡燥,燥邪犯肺,最易傷其陰液。其傷肺的途徑是從口鼻而入,肺開竅于鼻,燥邪以呼吸道直入鼻腔,傷及鼻黏膜的津液,導致鼻黏膜干燥,甚至會出血。
燥象二:干咳少痰。燥傷肺津,至肺氣逆而為喘咳,又因燥傷陰津,則成干咳而少痰。
燥象三:皮膚干燥。因肺主皮毛,則致皮膚干燥。
燥象四:大便干結。因肺與大腸相表里,燥傷津液,致燥津粘而大便干結。
其他還有因咳嗽而引起的聲音嘶啞,燥傷鼻引起鼻癢,及燥邪引起的聲音嘶啞、鼻敏感、驚厥、口干、眼干、頭發干燥等。
燥以潤之
燥病多為陰津受傷,調治之法,即《內經》所指“燥以潤之”。預防和治療上都可從“潤之”入手,遵循以下治則。
1.適應季節變化,秋季養性,收斂神氣。人體與萬物一樣,要順應秋季的特點,各種生命活動要有所收斂,不可放縱,這樣才能收斂神氣,不使其過于消散,從而減少秋季疾病的發生。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可與雞的活動時間相仿;晨起可在空氣新鮮和避風的地方做一些較平和的運動,如打太極拳、練太極劍、保健操等;喜愛跑步的也要像初春一樣減少活動量,游泳也應適當減少。不能使身體有大汗,而加重身體的干燥。
2.調暢情志,不使抑郁。心情要保持安定,不使神思外馳,才能適應秋季的氣候特點,保持肺氣的清肅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違反了這一自然規律,肺臟就會受傷,到了冬天就可能出現消化不良性腹瀉。
3.協調飲食。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可能少食蔥、花椒、桂皮、姜等辛味之品,特別是生姜,這些食品屬于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當然,將少量的蔥、姜、辣椒作為調味品,問題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古代醫書中也有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
適當多食一點酸味果蔬等柔潤食物,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以益胃生津,有益于健康。
4.不妄服補藥,尤其是助陽藥。秋季天氣比較干燥,預防要以養陰為本,助陽藥易導致人體排尿減少,使不正常的潮紅在秋季發病率上升。
最后送一首秋季保健打油詩給大家,希望能有助于你的秋季平安。
秋季到來萬物收,水果豐盛宜先嘗;
燥金當令風物干,燃燒秸稈肺難安。
咳嗽慢支老肺病,空氣新鮮最重要;
一年辛苦收獲大,莫到冬季為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