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鍛煉身體造成慢病增加
國家衛生部在最近舉辦的中國衛生論壇上發布《“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報告顯示,近15年來,我國患病人數增加了20%,疾病的經濟負擔沉重,增速甚至超過了GDP。
報告顯示,我國的年患病人次數由1993年的43.6億增加到2008年的52.5億,15年間增加了20%。據第三次國際衛生服務調查等研究測算,2005年我國疾病總的經濟負擔為23 968億元,而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83 218億元,疾病經濟負擔相當于GDP的13.1%。與1999年相比,2005年疾病經濟負擔增加了6.5倍,同期GDP則只增加了4.2倍。
2005年居民前十位死因分別是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意外傷害、消化系統疾病、傳染病、內分泌代謝病、泌尿生殖系病、圍生期疾病。這10種疾病合計占死亡構成的94.35%。其中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心臟病、傷害死亡的順序明顯前提。
2010年中國慢病監測顯示,我國18歲以上居民83.8%從不參加鍛煉,其中城市為73.2%。僅有11.9%的居民經常鍛煉,他們每周鍛煉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分鐘。國人懶得運動,業余大部分時間都被用到了上網、看電視上。
(衛文供稿)
傷肝行為排排隊
今年7月28日世界肝炎日的主題是“積極行動,共抗肝炎”。我國有關部門組織了公眾對防治病毒性肝炎的認知以及愛肝意識調查。結果顯示,有98.65%的參與調查者均有傷肝行為。
最常見傷肝行為是“常常悲觀或抑郁,或經常發怒”,占總比例的16.17%。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工作緊張,容易受悲觀、抑郁和怒火等不良情緒困擾,這些不良情緒會傷害肝臟,導致肝功能紊亂。醫學研究表明,易怒的人患肝臟疾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8倍。因此,愛肝護肝須注重心緒的調節,舒暢的情緒能使氣血調和、血液循環改善,加快肝臟的新陳代謝。
“過度勞累或經常熬夜”成為第二大傷肝行為,占總比例的15.9%。研究證明,過度勞累會降低人體的抵抗力,使人體更容易患各種疾病;而長期熬夜則會令肝臟功能紊亂。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南方醫院肝病中心和感染內科主任侯金林教授指出,愛護肝臟必須注意休息與睡眠,成年人正常睡眠時間應為6~8小時,在睡眠期間包括肝細胞在內的所有細胞開始自我修復;靜臥可增加肝臟40%的血流量,使肝臟得到更多的血液、氧氣及營養的供給,有利于肝細胞修復和再生,從而讓肝臟更健康。
(衛文供稿)
每天刷兩次牙有助防癌
日本愛知縣癌癥中心研究所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刷牙兩次以上有助于預防口腔癌和食道癌。
研究人員詢問在該中心就診的961名頭面口頸癌或食道癌患者,以及2 883名健康人,有無刷牙、吸煙、飲酒習慣。被調查者年齡20~79歲,平均61歲。分析結果顯示,每天刷牙兩次以上的人,患口腔或食道癌的危險比只刷一次牙的人低29%;完全不刷牙的人,患口腔或食道癌的危險是刷一次牙人的1.8倍,刷兩次牙的2.5倍。在對所調查的各項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加權后,明確顯示刷牙習慣和其他危險因素無關,是單獨存在的致癌危險因素。
研究負責人、該研究所流行病學預防部的松尾惠太郎表示:“口腔和喉嚨中有能夠產生致癌物質乙醛的細菌,刷牙可除去細菌和致癌物質。因此,應當提倡每天至少刷牙兩次。”
(李福章供稿)
口腔健康可能減少老年癡呆風險
近期《美國老年病學會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口腔健康習慣可能會影響患癡呆癥的概率;口腔疾病引發的炎癥通常與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疾病有關。
1992年至2010年間,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近5 500名退休居民,調查結果顯示,有1 145名參與者出現癡呆癥的征兆。1992年,78名女性參與者刷牙次數少于每天一次,到2010年,她們之中有21人患上癡呆癥。統計分析發現,那些刷牙次數少于每天一次的參與者比那些每天刷三次牙的人,患癡呆癥的幾率可能高了近56%,并且這在女性中更為明顯。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無法證明牙齒衰退是否會加劇癡呆癥。但研究報告稱,如果確定這些假設是真的,那么定期的口腔保健和使用假牙或能降低患癡呆癥風險。
此前有研究證實,較差的口腔健康會引發各種健康問題。例如,牙齦疾病易于引起動脈收縮變窄,以至于引發心臟病和中風。一些研究還發現,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癥的患者,他們腦部與牙齦疾病有關的細菌數量比其他人多。因此,有研究人員認為,牙齦疾病細菌侵入腦部后能引發炎癥,并帶來腦損傷。
但是,美國堪薩斯大學的Amber Watts指出,頭部損傷和營養不良是導致成年人牙齒虧損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也可能加重患癡呆癥的風險。“因此,還不能推斷刷牙能夠阻止你患上阿爾茨海默氏癥。”
(青人供稿)
同事關系良好的人較長壽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在最近出版的《健康心理學》雜志上發表一項研究報告稱,同事間的社會支持,可以反映出一個人在團隊內的融合程度,同時也是各種死亡風險強有力的預測指標。
從1988年到2008年間,研究人員對800多名員工進行了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這些員工1/3為女性,平均每人上班8.8小時,80%已婚并有子女,近一半員工接受過至少12 年的教育。研究人員分析了他們的醫療記錄,并對他們的工作需求、工作掌控能力、同事以及上級間的支持等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人員還考慮了其他影響死亡率的危險因素,如膽固醇、血壓、吸煙、飲酒以及焦慮等。
調查結果顯示,與同事之間關系良好的人,死亡率較低,這種效果在38~43歲的年齡群當中尤其明顯。研究還發現,工作掌控能力、決策權的影響還存在性別上的區別,掌控能力和決策權會增加女性的死亡風險,但對男性卻具有保護作用。
(曹淑芬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