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度不同
雖說秋季和春季的日平均氣溫相差不大,但濕度相差較大。一般來說,春季的濕度偏大,而秋季的濕度偏小。中醫認為,春季易遭“濕淫”(也稱“濕邪”)、秋季則易受“燥淫”(也稱“燥邪”)之氣侵害。
秋高氣爽時節,由于濕度較小、蒸發過快,干燥的空氣易奪走人體中的水分,使得皮膚干裂,口腔、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出現口渴、干咳、聲啞、喉痛等癥狀,極易引發咽炎、氣管炎、肺炎等病癥。試驗表明,令人體感到最為舒適的濕度為50%~60%,也不易引發疾病。所以秋季可采取一些增加室內空氣中水分含量的措施,比如在室內置水、往地面上灑水或者在室內晾上一些潮濕的衣服、毛巾等。當然,也可通過室內加濕器,直接向空氣中噴水霧,短時間內可迅速增加室內的濕度。
溫度變化趨勢不同
同樣是20℃,秋季和春季的溫度變化趨勢卻是相反的。春季氣溫趨勢是整體上升,而秋季則是下降趨勢。正因為如此,出現了“春捂”和“秋凍”這兩種不同的養生之道。
春季,人體血管還處在收縮狀態,溫度調節功能較弱,只有多穿些衣服,增強自身的抵抗能力,才能適應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同時,在一定范圍內的“春捂”,也是一種抗熱鍛煉,使人體能夠適應即將到來的炎熱夏季。
秋季,天氣則是逐日變涼的,若過早地穿上厚衣服,身體與外界涼氣接觸太少,體溫調節中樞就得不到應有的鍛煉,人體的抗寒能力也會隨之下降。所以,秋季適當地凍一下,會增加皮膚和黏膜對寒冷的耐受能力,增強人體的抗病、防病能力。當然,“春捂秋凍”也要適度,切莫“捂出中暑”或“凍出感冒”。
室內外溫差不同
雖然同樣是20℃,但秋季和春季的室內外溫差卻是相反的。春季平均室內氣溫低于室外,室內外溫差為負值;而秋季則是室內氣溫高于室外,室內外溫差為正值。
這也佐證了“春捂秋凍”的科學性。春季從溫暖的室外進入寒冷的室內,如果不捂一捂,則容易受寒致病;而秋季則是從寒冷的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可以適當凍一凍,晚上睡覺也不必蓋很厚的被子。因為對于一些年老體弱者來說,哪怕只有2℃~3℃的溫差,也是容易致病的。
每年的9~10月份,全國許多地方的日平均氣溫都在20℃左右。天氣不冷不熱,樹木花草也尚未枯衰,景色如同春天一樣。然而,在空氣的濕度、溫度變化趨勢及室內外溫差上,秋天和春天則各不相同,“春捂秋凍”的說法也是有其緣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