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因為誤解“秋凍”而“凍”進醫院的患者,高達三成之多。其中約三分之一是關節炎患者,愛美的女性和騎車人士占多數。還有一些父母,認為“春捂秋凍”能增強孩子體質,即使天氣漸涼,仍舊給孩子穿著短袖、裙子,導致孩子感冒發燒。那么,到底該如何科學地“秋凍”?哪些部位該凍,哪些部位又需要保暖呢?
為何要“秋凍”
自古以來,我國民俗就有“捂三春,凍八九”之說,簡述為“春捂秋凍”。即從立秋到寒露的八、九、十月份,穿衣要講究“秋凍”。這是因為立秋之后天氣轉涼,人的毛孔要閉合起來防涼,如果過早就把厚衣服穿上,毛孔就會因為受熱而開放,突然降溫帶來的寒氣就容易透過毛孔傷人。“秋凍”就是提醒人們不要急于添加衣服,要充分發揮人體自身抵御寒冷和調節體溫的能力,慢慢適應氣候的變冷,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好準備。
按照中醫理論,秋天要注意養陰,穿得太多會助長陽氣生發,對身體不利。一旦到了“三九”嚴寒,隨著冷空氣的侵襲,抗病能力就會減弱,引起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發熱等感冒癥狀;血管也會快速收縮,導致血流量減少、血壓波動。“秋凍”可以令人體保持一定的涼爽刺激,促進新陳代謝,增加產熱量,提高對低溫的適應能力。
“秋凍”部位有講究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要“秋凍”,卻不知如何科學“秋凍”。尤其是不該凍的部位凍著了,不僅沒有起到御寒效果,還對身體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以下三大部位是絕對“凍不得”的。
一是肚臍不能凍:肚臍作為人體的重要穴位,一旦受涼就易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和婦科疾病。喜歡穿露臍裝的女性要格外注意了,避免因腹部著涼而導致氣血不暢、宮寒等。晚上睡覺最好穿上睡衣,以免肚臍受涼。
二是背部不能凍:背部是督脈經過的地方,而督脈具有溫陽的作用。所以,要想養護好陽氣就要注意背部保暖。立秋以后就不要再睡涼席,以免背部受涼。穿衣時,宜選擇背部略厚的衣服。
三是雙腳不能凍:俗話說:“寒從腳上起”,充分說明了腳部保暖的重要性。腳上有很多重要穴位,掌管著肝、脾、胃、腎等重要臟器。腳離心臟最遠,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到了秋天就要選擇用襪子保暖、熱水泡腳,防止腳部受涼。
有些部位凍一凍,是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比如臉部、胸部、四肢、臀部等有肌肉的部位,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使末梢神經變得豐滿,有利于增強神經中樞對人體循環的調節功能,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
俗話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說,增強自身抵抗力才是“秋凍”的關鍵。平時應多進行體育鍛煉,強身健體,才可將“寒邪之氣”逼出體外。另外,保持一副良好的心態,不比、不攀、不氣、不急,避免元氣外泄、耗氣傷陰,才可增強御寒能力。
小貼士
“秋凍”也要因人而異
1.體質虛弱者不宜秋凍。體質虛弱者自身抵御寒冷能力較弱,所以必須“隨行就市”,根據天氣變化隨時增減衣服。
2.心腦血管病患者不宜秋凍。秋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季節,因此對于心腦血管病患者而言,防寒最重要。
3.老人和小孩不宜秋凍。老人的抵抗力較差,而小孩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弱,所以御寒能力都不強,不宜秋凍。
4.慢性疾病患者不宜秋凍。比如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慢性腎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低血壓及高血壓患者,“秋凍”易誘使疾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