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非常重視自然環境和季節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并將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歸納為“四時”“六氣”。“四時”即春、夏、秋、冬四季,“六氣”是指不同季節中出現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特點,其中“燥”就是秋季的主氣,故又稱為“秋燥”。
秋宜潤肺 補水為先
無論溫燥還是涼燥,都以皮膚干燥、體液缺乏為其特征。五行之中,肺臟屬金,旺于秋季。肺喜清肅濡潤,主呼吸與大氣相通,外合皮毛,與大腸相表里,故燥邪最易傷肺,引起咳嗽或干咳無痰、口舌干燥、皮膚干燥、便秘等癥。因此,秋季養生應遵循中醫“秋當養陰”原則,注意護陰潤燥,以養肺為先。
補水是秋季養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不少于1 500毫升,而在秋天需要喝2 000毫升,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到了秋季,成年人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臨睡之前各飲200~300毫升,白天兩餐之間各飲水700~900毫升。有些人喝水效果不一定好,可以喝綠茶,或用胖大海、枸杞子、玄參、玉竹、麥冬等泡茶喝,或多喝湯,或多喝牛奶、豆漿等。此外,要多吃梨、蘋果、西瓜、香蕉、桃子、甘蔗、葡萄等水果和蘿卜、蕃茄、白菜、藕等蔬菜。
中醫辨治有良方
溫燥是秋燥之偏于熱者。臨床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干咳無痰,咳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癥,是因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的燥熱癥狀。治宜辛涼清解佐以甘潤。方用桑杏湯和桑菊飲化裁,藥用桑葉15克,杏仁10克,菊花15克,銀花15克,薄荷10克,蘆根30克,梔子10克,麥冬15克,杷葉20克。
涼燥是感受秋涼燥氣而發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臨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耳鳴鼻塞,類似感受風寒,但本病有津氣干燥的現象,如唇燥溢干、干咳連聲、胸悶氣逆、兩脅竄痛,皮膚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癥,是因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的寒燥癥狀。治宜辛溫宣肺佐以甘潤。方用杏蘇散和止咳散加減,藥用蘇葉10克,杏仁10克,芥穗10克,防風10克,白前10克,桔梗15克,枳殼10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
此外,燥邪傷人雖然以肺為先以肺為主,治療自然離不開潤肺救陰,但也能造成其他部位的損害,在治療時也要兼顧。
對化火上炎、耳鳴耳聾、目赤腫痛,牙齦腫痛和咽喉腫痛者,治當潤燥清火,方用連翹12克,敗醬草20克,生地18克,甘草3克。
對舌燥唇干、不思飲食、尿赤便秘、舌紅無苔者,治當生津益胃,方用沙參10克,麥冬12克,生地18克,玉竹10克。
對大便干結、口干口苦、腹脹難耐者,治當潤腸通便,方用杏仁15克,桃仁12克,金銀花15克,玄參10克。
對血虛生燥、皮膚皺褶、筋急爪枯者,治當滋燥榮筋,方用當歸15克,生地18克,熟地18克,白芍12克,防風12克,甘草3克。
對肺燥腸熱、下利灼肛者,治當滋燥清腸,方用黃連6克,生地18克,牡丹皮12克,銀花12克。
以上中藥方劑均為每日一劑,水煎早晚分服,7天為一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