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軍上小學四年級,班上的同學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含羞草”。他性格非常內向,課堂上老師一提問就臉紅,和同學也很少說話,上學這么長時間了,一個朋友都沒有。每天放學后就鉆進自己的房間,看電視、看書,再也不出門。為了讓兒子“大方”一點,母親帶他咨詢了心理醫生,醫生了解到,由于父親一直在外做生意,母親工作又很忙,每天沒有多少時間去管他和陪他,因此使得他缺少鍛煉,形成了性格孤僻、膽怯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不愿主動與人交往了。
現實生活中,害羞的孩子是很常見的。但如果過分害羞,就會引起一連串的問題,妨礙正常社會交往的發展。在性格形成的關鍵期,爸爸媽媽不妨通過以下方法,鼓勵孩子跨過害羞這道影響人際交往的障礙。
正確認識和理解孩子的害羞 如果把孩子的害羞看作是缺點,大人表現出不滿等負面情緒,更會引起孩子的退縮行為。家長要理解、體諒孩子害羞的心情,避免當著別人的面命令其做不愿意或不會做的事,甚至予以責備;如果知道在某種環境下,孩子會出現焦慮不安,就不要強迫他們進入那樣的環境。
適當放手,鼓勵孩子與別人交往 常有家長說:“我的孩子在家里或者在熟人面前非常活躍,但是一到陌生場合就怯場。”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往往是孩子在家里受到了過多的溺愛和關注,以至于缺乏適應環境的能力、與人交往的經驗和遭遇挫折的心理承受力。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適當放手,讓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多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鼓勵他們與別人交往,但不能強迫。
教給孩子交往方法,讓孩子有準備地與陌生人接觸 當孩子看別人在玩也想去玩,但又不知所措時,家長應給予指點,比如建議說:“為什么不走過去,讓那些孩子看看你的新娃娃呢?”也可拉著孩子的手過去:“我和我的孩子能否一起來玩?”盡量陪孩子多待一會兒,等孩子玩得高興時,父母再退出來。在進入新環境與陌生人接觸前,家長要讓孩子有一定的準備。比如,可以讓他知道將要去哪里,或者想一下那里的大人和小朋友的名字、可能玩的游戲、到那兒后怎樣與別人打招呼等。但要注意孩子的反應,有時過分準備,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焦慮。進入新環境時,最好別遲到,否則在眾目睽睽下,會使小孩感到不自在。
家長要有耐心,鼓勵孩子多開口說話 有的孩子天生敏感,適應的過程可能要長一些,需要家長給予更多的耐心和陪伴。比如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其他孩子都在玩,自己的孩子卻緊拉著父母的手不放,那么就請父母耐心陪他繼續熟悉這個環境。在超市、商場、公園、游樂場等公共場所,讓孩子多開口和陌生人交流。比如,去商場買玩具時,讓他自己對營業員說:“我想買這個玩具,請問多少錢?”如果孩子不愿開口,就不買;如果不好意思說,家長就先說一遍,讓孩子學著再說一遍。不管說得好不好,聲音夠不夠大,都要鼓勵他。說得多了,孩子就習慣了。
平時要多鼓勵,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批評害羞的孩子時,家長要注意措辭,盡量以鼓勵為主,不要在言語上無意傷害到他的自尊心。不要給孩子戴上“這孩子就是害羞”之類的“帽子”,這種定性的話只會起到負面的強化作用。孩子2歲以后,家長就要注意培養他的自理能力,從自己睡覺,到自己上廁所、刷牙洗臉、穿衣服、吃飯、收拾玩具等。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會比較活躍,更愿意接觸陌生的人和事。
鼓勵孩子多玩“勇敢者”游戲,多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許多害羞的孩子更喜歡獨自玩一些沒有傷害性的安靜游戲,比如看書、畫畫、拼圖、搭積木等。家長應鼓勵他多進行戶外運動,讓孩子嘗試玩沙子、捉蟲子、拍皮球等“臟臟”的游戲,以及在臺階上跳上跳下、相互追逐、搶皮球等“危險”的游戲。戶外活動難免會磕磕碰碰,父母不必大驚小怪,這些“勇敢者”的游戲是幫孩子練膽量的好辦法。同時,家長要多帶孩子參與課外社會活動,鼓勵他積極發言和參與,鍛煉與人打交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