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對待婚姻,大體有三類:一類在差不多的時候談戀愛,差不多的時候結婚嫁人,差不多的時候生子,然后安然享受家庭主婦的生活,即便偶有些小漣漪泛起;還有一部分人崇尚自由,樂享單身主義,即便外界驚濤駭浪,內心依然處變不驚;再有一部分人想嫁嫁不出,恨嫁嫁不掉,年齡打頭的數字一直在長,可仍然待字閨中,于是免不了生出種種感嘆,順便養活了很多電視娛樂節目。
有時,后兩者皆被人們以一“剩”字概之。“剩”是一種狀態,其實并無褒貶之分,如果硬要區分是“剩”還是“盛”,大概投射的也不過是爭執者自己的內心世界罷了,所以索性沿襲舊歷,稱謂此些女子為“剩”吧。
“剩”有很多現實層面的原因,比如有些“強勢剩女”,號稱“三高人群”,精明能干,性格獨立,習慣了一個人適應外界高壓的生活,很難容忍另一個男人(怕是還不如自己的)指手畫腳,最后不得不只羨鴛鴦;還有一類“嬌慣剩女”,自小被父母寵,嬌滴滴的惹人愛憐,可到了談婚論嫁時,男友一個個被嚇跑,每個人都希望在愛情里尋求一份慰藉,哪個甘愿永遠扮演安慰別人的苦角?第三類姑且稱為“挑剔剩女”吧,這個覺得學歷不夠,那個覺得票子不多,總是會有很多理由排除了一個又一個候選人,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孑然一身;第四類姑娘屬于“情傷型”,也許過去曾經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疼痛,以為時間過去了,自己放下了,其實小心地窺視內心,依然有個角落在隱隱作痛,這痛感時不時冒出來,提醒危險的存在;還有一類姑娘可能最平凡,既不強勢,也不嬌慣,更是不會挑三揀四,一心想把自己嫁掉,可老天總是不遂人愿,遲遲也不見南瓜馬車的蹤跡。
為什么會這樣呢?婚姻,說白了,是一段關系,或者說,我們的世界,就是由人和關系這兩個元素構成:人,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系,自己和外界環境的關系,自己和自己的關系。
愛情,更是如此。兩個人親密無間是一種關系,兩個人爭爭吵吵是一種關系;渴望一個親密愛人是一種關系,逃離一段感情也是一種關系,只不過是我們用看起來或近或遠或松或緊的方式與外界保持著某種連接。
曾經在一個治療小組里,見過這樣一個家庭:兩三歲的小女孩乖巧可愛,可是只要小組里其他叔叔和她說話,小女孩就會大哭大鬧,旁邊,孩子媽不好意思地跟大家解釋,這都是孩子她爸教的,她爸常逗她:“這個世界,除了爸爸,其他都是壞男人。”
可以想象,這個小女孩有一天長大成人之后,如何談戀愛?
在我們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我們會慢慢感知這個世界,父親被內化成為一個內在的客體關系。怕是這一生,心底都會有一個聲音在徘徊:男人都不是安全的、不可信的。甚至很多時候,這聲音都已經被喧囂的世界掩埋,掩埋到我們自己都聽不到。但實際上,那個聲音就像個無形的緊箍咒一樣,每當我們與異性親近時,它就會鎖緊、刺痛我們的神經。
如果繼續往內看,愛情,不單是與男友的關系,更是與自己內心世界的關系。
我們的內心常常住著一個小人兒,她會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把對我們的看法和感受悄悄傳遞給我們身邊的人,告訴他們,我是個值得被愛的好姑娘,或者正好相反。這個小人,就是我們的內心世界,小人兒也有個名字,叫“潛意識”。
學會和“潛意識”對話,它能幫助我們心想事成。
(編輯 張黎 hope_s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