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索爾·貝婁曾說:“膽怯的智慧還在猶豫的時候,勇敢的無知已經(jīng)行動了。”
2012年1月5日,繼新浪微博推出“悄悄解除關注”功能后不久,微博小秘書發(fā)布了一項新功能——悄悄關注。小秘書說:“你悄悄關注的人,Ta的粉絲列表中沒有你,你的關注列表中也沒有Ta。悄悄關注了誰,只有你自己知道。暗戀、盯梢神馬的最費神了,悄悄關注一鍵搞定,最多只能悄悄關注10人哦!”這可真是“輕輕地,我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我來了,不留下一點提示……
網(wǎng)友們將此功能稱為“潛伏”、“悶騷利器”,此器一出,風波四起,有人稱體貼,有人罵坑爹;有人拍手歡迎,有人拍磚怒罵。自從微博火了以后,新浪不時地推出一些新功能,比如私信、悄悄解除關注等等,也頗受博友歡迎。但這次推出了這個“悄悄關注”功能卻同時迎來鮮花與臭雞蛋齊飛,不知新浪是否對此感到費解。
其實,公眾反應的復雜恰恰說明了社會心理多元化的裂變。風波掀起后,新浪微博公關也稱,這是應用戶多元化需求而產(chǎn)生的新功能。沒錯,微博是一個充滿個性化表達的平臺,它的自由度非常大,這與多元化的人群、多元化的表達以及多元化的需求之間存在一種相互輔助的關系。新浪積極跟蹤用戶需求,適時推出新功能,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僅僅為了推陳出新,而不考慮一項功能本身的價值及其帶來的各種可能性,卻是一種冒失。
究竟是什么樣的用戶有這樣的需求,而這需求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本可以直接關注,卻礙于某種不便或者不愿,非來個“悄悄關注”,被一些網(wǎng)友冠上“悶騷、羞澀”的標簽,甚至“猥瑣、陰暗”的罵名。微博女王姚晨說:“悄悄關注?往美了想,有暗戀的味道。往歪了想,可理解為低調(diào)偷窺。”此言可以概括悄悄關注功能所引起的兩種不同社會評價。
正面的評價是出于對人性的信任與理解,認為需要此功能的人出于一種善意的羞澀,心里掛念著某些人,卻又不太想讓Ta知道,比如失戀者、暗戀者、父母等等。負面的評價則建立在對人性的不信任之上,認為需要此功能的人是出于敵對、嫉妒、懷疑等等理由,行猥瑣、陰暗的盯梢之實。這一類人存在的可能性,正是許多人反對此項功能的原因。對于這類人來說,此功能也讓他們心中暗爽:這樣一來,就省得穿小馬甲了!不過郁悶的是,他們最多也只能悄悄關注10個人。除了有這兩種需求的人,我想不出還有什么人為要求新浪開設此項功能。當然,功能開設后,自然也會有一些閑得“蛋疼”的人,沒有什么特別的動機和理由,順便嘗嘗新鮮,打個醬油。
有激烈反對者主張,“悄悄關注”功能侵犯了微博博主的隱私權。這主張乍一聽是有點道理,但仔細分析,并非如此。任何注冊了微博賬號的人都可以隨意瀏覽別人的主頁,在微博這個平臺上,所有人的微博界面都是可以公開瀏覽的,因此并不存在隱私權一說。不過,微博雖然是公開的,但微博空間更像一個光明磊落的小江湖,大家彼此一樣,都在明處。但如果有一雙雙隱形的眼睛在關注著你的一舉一動,可能多少都會有點不舒服。因此,此功能遭受質(zhì)疑,讓很多人感到不適,也在情理之中。
總的來說,此功能的確附帶了些許曖昧的味道,曖昧之處在于它在某些方面迎合了人性中的幽暗,更深想一步,也許還會有一絲喬治·奧威爾式的恐懼——老大哥在盯著你……
這樣的功能,使光明者看到光明的歡樂,使幽暗者便于幽暗,它畢竟為猥瑣、陰暗和其他不知出于什么心理的偷窺提供了廣闊的土壤。因此,不管推出什么樣的功能,還是應該多一些普適性的考量。至于悄悄關注功能,還是取消了好,但不必悄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