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末,網民創造熱詞的激情依然澎湃,“如果體”橫空出世,席卷由QQ群、微博、論壇、電視、報紙等構成的交互新媒體,一如其他熱詞。“如果體”在語言狂歡的背后,依然發泄著網民不吐不快的情緒,隱藏著網民的盼望和心聲,熱詞已經成為人民(近5億網民足以在“人民”概念的覆蓋范圍內)的口舌,由熱詞組成的陣陣聲浪,是時代洪流中最不可忽略的聲音。
回顧2011一年來的熱詞,名人明星、公眾人物發言點燃造詞風暴的速度方面最快,比如宋丹丹要請潘石屹喝拉菲引發的“丹丹體”,北大副校長提議北大人勇于扶起跌倒老人引發的“撐腰體”,電視演員馬景濤引發的“咆哮體”,一知名投資合伙人公開宣布私奔引發的“私奔體”……公眾人物語錄以及通過大眾傳媒爆出的話語,具有先天的傳播優勢,一旦這些語錄與網民思想實現接壤,接下來形成星火燎原之勢便在情理之中了。
更多的熱詞來自網民的創造。自2009年“賈君鵬體”走紅之后,一名普普通通網民在某個普普通通論壇的發言,掀起造詞熱潮已司空見慣,比如當下正在流行的“如果體”,源頭就可以追溯到2011年8月14日網友“袁琳_Lynn”在其人人網個人主頁上寫下的一句話,“如果不學新聞,我想做個理發師。”通常在這樣的語體走紅之后,我們才會發現其蘊含的群體情緒,在戲謔的表面下,有理想泯滅帶來的失落,有對回歸真實生活的強烈渴望。
類似“如果體”這樣由個體情緒引發的集體癲狂,導致出現的熱詞數不勝數,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亞歷山大”、“吐槽”、“自給族”、“恐聚族”、“普文二青年”等。和追捧公眾人物言論相比,網民更喜歡用敏感的眼光,敏銳地捕捉那些“躺”在網絡某個角落的句子,并用群體的力量對其進行接力性的打磨,直到這個句子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句”,提煉出更為閃光的“熱詞”,大家才心滿意足地離去,繼續發現下一個具備流行特征的詞語或句子。
1945年,毛澤東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現在,人民創造熱詞,何嘗不是在記錄歷史、改變社會、推動時代?對于時事的關心所催生的時代熱詞,正在以民間視角記錄著不一樣的歷史。“一房一妻制”、“車牌割據”、“死不起”、“染色饅頭”、“查三代”、“八卦反腐”、“官心病”、“曝光時代”、“房岸線”……一個熱詞的背后,或是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死結,或是一個無法找到解藥的病癥,或是一種類似自暴自棄的惡搞,熱詞對于社會時政的高度關注,是憤怒的批評,是尖刻的調侃,是無奈的自嘲,在時代萬花筒里,這些熱詞是一個個黑洞。
縱觀2011年數以兩三百計算的熱詞,其涉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大,足以表明這些詞已經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數年前網絡熱詞只是網民之間用于網絡文字交流的暗語不同,現在的熱詞正在走入人們的現實生活。在街頭,在商場,在家庭,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隨時有可能脫口而出一個剛剛流行起來的熱詞。在聚會場所,熱詞會成為共同的聊天話題,熱詞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加快了溝通速度,人們已經過上了離不開熱詞的生活。
“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有麥克風。”由媒體引導輿論的時代已經結束,群體創造正在改變著傳播的性質和結構,人數眾多的新媒體平臺,成為思想的風暴中心,有著用之不竭的創造力和推動力。作為一名網民,個體的發言通常是渺小的,但由無數個體組成的集體發言,卻是振聾發聵的,盡管這種發言也常有雜音,但也很容易發現,群體聲音具有明確的方向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對道德錯誤的修正,在裹挾著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朝著積極的方向行進。
2012年,依然會有無數的熱詞出現于網絡,并被應用于人們的口頭。愿熱詞如同手術刀,在人們如炬的目光注視下,可以割掉社會肌體的病癥,讓我們的生活多一些熱情和快樂。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
韓浩月,男,生于上世紀70年代,現居北京。評論人,為多家媒體撰寫文化、娛樂評論。專欄作家,出版有多部個人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