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的春天
剩女,是一個被過度消費的話題。其實,被貼上什么樣的標簽并不重要,“剩女”不是一個問題,只是一種現象。
曾經,《好想好想談戀愛》里的剩女們經常三五扎堆,動輒嗟嘆。然而去年,剩女們擺足了范兒,敗犬女王的氣勢十足,欲打破那種悲悲戚戚的剩女觀。
電視劇《李春天的春天》熱播,小說《女人幫》、《相親以后》、《大愛晚成》數度風靡,各領風騷。剩女們也會脆弱,但獨立、堅強和坦然逐漸成為她們自身的一部分。
又到二月,情人節來了,《女人幫》即將公映,剩女們也許收到了玫瑰,也許沒有,不過,她們還是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一只船孤獨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尋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
——萊蒙托夫
有一個女人,她在每個生日時都許愿要把自己嫁出去,直到四十歲生日那天,她依然單著。她是李春天,事業干得不錯,是報社主編;她人不錯,愛為朋友兩肋插刀,大大咧咧,外號“包子李”;她還可愛浪漫,頂著一頭短發,卻一直童心未泯地留著一撮俏皮的小辮子,與她一波三折、最后娶了她的那個男人叫她“李小辮兒”。
這么討喜的一個女人,一直被“剩”了那么多年。這樣的女人,如今很多。從生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來看,她們都到了適婚階段,但還沒有走進婚姻。大家普遍認為,應當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而在適婚的年齡沒有戀愛、結婚,便成了一種尷尬,她們便成了“剩女”。
有人請教弗洛伊德,完美人生的要素是什么?他答:“戀愛和工作。”形單影只,在形式上成了一種不完滿。然而,這真的是一種不完滿嗎?
也許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誤解了弗洛伊德,“戀愛與工作”的關鍵詞本在于獨立和愛。
獨立,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里最重要的基石,不可缺少。長出自己的精神內核,明白并且踐行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你心中想成為的那個自己,這樣的獨立,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幸福。那么愛呢?生而為人,我們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愛自己。愛自己不是只自私地用物質滿足自己,更多的是指去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和自己達成理解和寬容,好好對待自己。也只有這樣,才可能接受更寬闊的世界,愛周遭的世界,用最大的愛意去生活。戀一個人,或者愛一件事,都好,都美,這樣的愛所帶來的幸福感,亦無可比擬。不是戀愛不要緊,不是結婚不重要,而是我們終究要明白,應該怎樣對自己好,應該如何生活。如是所言,有事做,有愛意,便是完滿人生。
“剩女”其實是個階段性的名詞,在剩的那個或長或短的階段里,把自己過美了才最重要。學會與自己相處,擁有自己的自由,人生的這一點修為,實則不易。而這一點修為的需要,也不分男女。我們首先要學會的,是做一個大寫的人,處理好自身的問題,處理好自身與周遭人事、乃至于生命本身的關系。做好了大寫的人,也就做好了小寫的女人。
安妮寶貝的小說《月棠記》里有這樣一個故事——28歲的獨身女子想結婚,找一個讓她心意安穩的男人共度一生。友人帶她去算卦,算卦的人對她說:“要想找到你想要的那個人,首先要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這故事更像一段充滿深刻意義的寓言,揭示了兩性關系的真諦。若想要一段琴瑟和諧的感情,找到志趣相投、共度一生的愛人,那就讓自己當得起這樣的關系、當得起這樣的人吧。過好當下的生活,做好想做的自己,做個大寫的人,美好、真誠、寬容、獨立,讓你和你身邊的人事都具足美與善的氣場,享受自己的人生,雖是喜怒哀樂、俗世生活,亦心意真誠地過下去。每個人心里都有一畝田,用它來種什么?種桃種李種春風。內心有一片寬廣的大海,推開窗,便是春暖花開。
懂得付出,懂得給予,會自愛,能自立,像李春天那樣,既能做“包子”,也能做“小辮兒”,心里美好,樂呵活著,心懷良愿,你準備好了,他自然會來。即便他不來,你也一樣能夠內心喜悅地建造自己明亮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