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們還要不要人過年?。?/p>
春節前幾天,有一條微博在網上被狂轉,表達了春節“恐歸一族”對回家的忐忑——在回家后接下來N多天的飯局上你將會聽到:“還有半年畢業了吧?”“工作有沒有找好???”“下學期實習了吧?”“考研沒有?。俊薄翱脊珓諉T不?”“將踏上社會了要努力??!”“有沒有對象了?”“巴拉巴拉巴拉……”的任意組合,一大撥一大撥,層出不窮,滔滔不絕。
據1月15日《北京晨報》報道,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對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人群進行過年回家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70%的受訪者表示“為春節回家而煩惱”,煩惱集中在車票、人情消費壓力、路途遙遠等客觀因素上,其中經濟婚姻問題仍為主因。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直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情結,不回家會有一種沉重的負疚感。有博友這樣說:“幸福在哪里,家便在哪里,今后無論我們在哪里過年,那都是我們的家。因為每個人,都會選擇相對幸福的生活方式,七成人‘恐歸’,呆在城市過年,又何嘗不是一種‘自娛自樂’的小幸福呢?只是這樣降低幸福底線的幸福,還是越少越好;一票難求的壓力,還是盡快紓解為好;工資上漲的步伐,也應邁開腳步才是!”其實,不回家過年也不失為一種新選擇,只要放松心態,和家人達成一致,在哪里過節都可以開心、歡樂。
當地時間1月5日上午,在海灣執行任務的美國海軍“基德”號驅逐艦在阿拉伯海解救了13名伊朗漁民。據悉,這些漁民遭海盜劫持一個多月。事后,美軍士兵向伊朗漁民提供了食品、飲用水、燃料和醫療援助。法勒少將說:“告別時,他們非常高興地上路,向我們揮手,還有人頭戴‘基德’號棒球帽?!眱蓢鴽]有就解救漁民事件取得任何官方聯絡。
在目前美、伊兩國關系日益緊張、立見刀兵的情勢下,美軍和伊朗漁民之間的“生死之交”顯得格外令人動容。沖突和戰爭在地球上從未完全消失過,可是人類共通的情感紐帶也從未被真正切斷過。不論什么時候,愛、悲憫、善良和感恩都根植在人們心里,不分國界。
當地時間1月15日,意大利豪華郵輪“科斯塔·康科迪亞”號因觸礁發生側翻,導致6人死亡16人失蹤。事故發生后,船長弗朗切斯科·斯凱蒂諾背棄職業道德倉皇逃命,有旅客為了救生艇大打出手,有男子不顧“兒童和婦女先走”的命令執意與妻兒一起逃離,還有一些男士在危急時刻也拋妻棄子獨自逃生。
這起事故讓人想起百年前發生的泰坦尼克號沉沒事件,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有著驚人的不同。不同的是,在泰坦尼克號悲愴沉沒的同時,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了人性的優雅、高貴與從容。雖然人人渴望求生,可是男士們并沒有忘記應該把救生艇留給老弱婦孺,船長和船員們也沒有丟盔棄甲,而是堅守到了最后,為更多人的生還做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甚至連船上的樂隊成員也出于道德的自覺留了下來,用藝術的美給予人群鎮定和安慰,也給予自己的生命以尊嚴。百年前的沉沒顯現了人類社會的文明,百年后的沉沒讓人感受更為復雜。
不過,同在一條船上的大多數人仍是積極地自救、互助,有人發布微博為自己和大家打氣。事故中也出現了一位如同《泰坦尼克號》主人公杰克的男子,71歲的丈夫在危難關頭將僅有的救生衣留給了61歲的愛妻,自己則沉入了冰冷的海底。
當地時間1月4日,波蘭74歲老人Szmyt在華沙一家夜店工作。Szmyt退休后做起了DJ,為老年朋友們播放迪斯科、倫巴、桑巴,帶給老年朋友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她每周來華沙俱樂部三次,同時也參與其他音樂表演,為年輕人演奏。
誰說老人不可以做DJ?誰說老人不能泡夜店?Szmyt和她的老年朋友們擁有依舊年輕的心和快樂的生活態度,做自己,享生活,很酷很給力!
1月9日,在佛山兩會南海區代表團的分組討論現場,人大代表方明說:“百姓是教好的,不是養好的,就像溺愛的孩子不可能是孝子,溺愛的百姓也可能是刁民。”無獨有偶,1月17日,廣州人大代表劉偉全稱需要立法讓警察敢于向刁民開槍,認為現在警察權威下降。此語引來同組代表反對,張桂芳回應:“警察的權威也不是打出來的?!?/p>
每次開兩會,總有雷人提案滾滾來,今年尤其多,從方明的“溺愛出刁民”,到趙保樂的“給網友加黑V”,再到劉偉全的“警察要敢于向刁民開槍”,缺乏基本常識的代表們屢屢口出狂言,他們所表現出的對現代政治文明的無知、對身為納稅人的普通公民的蔑視、對自身角色認知不清及其流露出來的封建官僚意識令人感到憤怒和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