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雪:咆哮女郎柏邦妮寫的周迅真的是字字珠璣,網友克洛伊姚說看了三遍,“如果你愛一棵樹/你就讓它自由地長/你愛一只鳥/就不要把它關在籠子里/你愛一個人/就讓他開心/你愛父母/就不要讓他們擔心/你愛朋友/就讓他們在你面前最自在/愛不是要令自己舒服/愛是要令對方更好/就這么簡單?!?/p>
楊早:寶寶,現在的爸爸媽媽們真是糾結啊,他們一邊手捧著層出不窮的民國教材,向往那種優雅全面的、充滿溫情的教育,一邊又要應付一個崇尚“狼圖騰”的現實……爸爸希望你長成一個有趣的人,神經大條,作風剽悍,喜歡琢磨點兒什么,琢磨不通也不放在心上。
何三坡:成長的意義在于,葆住你的天賦與怪癖,別讓教育摧毀了它們。
陳坤:把最多的熱情和最純粹的關注投入自己熱愛的事情,它不僅僅會回饋你一個結果,它還會讓你欣賞到沿途的風景,并且回饋你最高貴的尊嚴感!做自己想做的事,真正想做的事,因為在你真正想做的事里,你才是獨一無二的國王!剛巴爹(日語:加油)!
慶玲的旅程:你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怕黑暗中的東西;你害怕的不是高處,而是怕人從高處摔下;你害怕的不是周圍的人,而是怕被拒絕;你害怕的不是去愛,而是怕得不到愛;你害怕的不是失去,而是怕接受失去的事實;你害怕的不是再試一次,而是怕因同一個原因而再次受傷。
有些事,一想便是緣
有些事不可解釋,只能用“緣”作解。
10年前,我即將大學畢業,一次去教學樓的途中閑聊,讓我和柳成了朋友。大學畢業后,柳去了《風流一代》做編輯,作為朋友的我自然要大力捧場。
要想發稿,必先研究,我是個不打無準備之仗的好兵。10年前的《風流一代》如果讓我用一句詩詞來概括,《賀新郎·賦西峰》中的那一句“年少風流多感慨,況此良辰美景”最為合適。那時候的我有什么好分享的呢?大學里的風花雪月,初入職場的慌張迷亂,這自然是我最想分享的青春故事。于是,針對雜志的風格,我寫了一系列愛情故事,《親嘴豬》、《不愛高跟鞋》、《大學里的異國戀》……之后,又寫了我初到電視臺工作的感悟——《缺了半個腦袋》,還有一些明星訪談也都發表出來了。當帶著墨香的雜志來到我手中,我欣喜地仿佛在翻閱別樣的青春。
10年后,在電視臺干了10年的我,很想把生活慢下來,等一等自己的靈魂。不想再在那一個“忙”字中亡了心。當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一個遠方的朋友時,她在QQ上告訴我,南京有個《風流一代》雜志社,不如去試試?當時我聽見了我的心在“嫣然一笑”。隔著10年的時光,我在圖書館里找到了《風流一代》,她讓我有一些溫暖的熟悉和驚喜的陌生。剛看過電影《大鬧天宮》,不由地覺得她變成了三頭六臂、踩著風火輪的哪吒。呵呵,編輯們不會覺得比喻不當吧?她變成旬刊了,有了《風流一代·青春》(原創版)、《風流一代·經典文摘》(文摘版)和《風流一代·青商》(財經版)?!讹L流一代·青春》還繼續沿襲了過去《風流一代》的主體風格,以清新、活潑為主色調,像一抹明黃;《風流一代·經典文摘》像是青年版的《讀者文摘》,以冷峻、深邃為主色調,像一抹湖藍;而《風流一代·青商》則以熱情、奔放為主色調,像一抹大紅,既有“青春”的黃的底色,也有“創業”的紅的熱情。而讀者群依舊沒變,只是劃分更為細致,大、中學生、城市白領、新市民可以在青春版找到成長的路徑,青年企業家和創業者可以在青商版找到創業的激情,每個有過青春的人都可以在文摘版找到閱讀經典的魅力。這一次,雜志的理念除了“分享”,還有指導。作為一個閱讀者來說,再和《風流一代》相遇,是一段更為奇妙的旅程,讓我時時充滿了驚喜,用《圍城》里趙辛楣的標準來看,我和她不僅是“朋友”,簡直是“知己”了。
如果還是用一句詩詞來描述今天的《風流一代》,那么,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最為合適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南京 程軍玲